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地理试题(3)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地理试题(3)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地理试题(3)含解析.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市綦江县 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地理试题(3)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 个小题,每小题3 分,共 60 分)1“双抢”是指双季稻产区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的农事活动,时间紧、任务重。以下文字描绘的是长江中下游某地7 月底 8 月初“双抢”的场景。母亲开始准备鼓风机、推耙、斗箕,清理仓柜,等着用来盛放新收的稻谷;父亲则整理起了犁头、锄头、镰刀,还用米糠等精细粮给家里的那头大黄牛“加餐”改革开放 40 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双抢”,却已是不同景象,昔日田间喧闹的打谷声逐渐沉寂,那老牛疲惫的身影也已渐行渐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地需用鼓风机对晒干的稻谷进行“风吹”,以筛除瘪谷和草屑,是因为该
2、时节当地A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B午后多对流雨,怕耽误收谷入仓C常有台风雨,筛选的时间短D天气系统交替,自然风风向多变2数十年前“双抢”也能得以顺利完成,是由于该地A农业精耕细作B种植经验丰富C耕地集中连片D人均耕地较少3如今“田间喧闹的打谷声逐渐沉寂,那老牛疲惫的身影也已渐行渐远”,反映了当地A城市化的发展B机械化水平提高C大量农田撂荒D劳动力大量外流【答案】1A 2D 3B【解析】【分析】1该地需用鼓风机对晒干的稻谷进行“风吹”,以筛除瘪谷和草屑”,说明该地此时风力较弱,结合7月底 8 月初的时间特征及双季稻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空间特征,该地此时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静风天气
3、;BCD的描述都没有体现处鼓风机的不可替代性,故A 正确,BCD错误。2数十年前,在人力和畜力条件下,效率低下,但“双抢”也得以顺利完成,说明该地人均耕地较少,农田工作量较少。农业精耕细作、种植经验丰富对“双抢”时间较短影响不大;耕地集中连片不符合该地耕地特征,该地受河流分割,耕地比较破碎;故D 正确,ABC错误。3同样的“双抢”,却已是不同景象,说明该地仍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化对耕地对占用较少,土地并没有大量撂荒。“田间喧闹的打谷声逐渐沉寂,那老牛疲惫的身影也已渐行渐远”说明该地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不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才外流,机械化水平提高是“沉寂”的原因,导致了
4、劳动力大量外流。故B 正确,ACD 错误。2海南岛东部沿岸洋流流向随季风出现季节性变化。图为海南岛及某季节东部海水等温线图。图中所示的洋流是A夏季风形成的暖流B夏季风形成的寒流C冬季风形成的暖流D冬季风形成的寒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读海南岛某季节东部海水等温线图可知,洋流附近的等温线向东北方向凸出,向高温处弯曲,表明该洋流水温比两侧水温偏低,属寒流,该洋流流向应从低温区域流向高温区域,即由西南流向东北。材料信息表明,海南岛东部沿岸洋流流向随季风出现季节性变化,由此判断,当地盛行西南风,当地夏季盛行西南风,由此判断,图中所示的洋流是夏季风形成的寒流,B 符合题意,排除A、C、D。故
5、选 B。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此道始建于股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从而使该古道成为南北商旅货物通行的大动脉。图示意褒斜古道线路。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2在甲地修路时,古人采取的对策是A沿河成路B陡峻盘旋C岭横越垭D修桥渡水【答案】1A 2C【解析】1“火焚水激”法是通过剧烈的温差变化使得岩石的结构发生破碎,从而开凿的穿山隧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物理风化的原理相似,A正确,BCD错误
6、。故选A项。2读图可知甲地为渭河与汉水水系的分水岭,古人在该区域选择道路的时候,如果前面横着一道岭,就会选择海拔比较低的垭口,穿越过去,C 正确,ABD 错误。故选C 项。【点睛】第 2 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垭口”即高大山脊间的鞍状坳口。4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图中丙岛屿面积不断变化,由355 公顷(1980 年)370公顷(1996 年)345 公顷(2017 年),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甲、乙两湖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为咸水湖、内流湖B乙为咸水湖、外流湖C甲为淡水湖、外流湖D乙为咸水湖、内流湖2图中四条河流中,可能有凌汛现象的是ABCD3导致丙岛屿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下列推断合
7、理的是A湖泊水量的变化B湖浪侵蚀的影响C湖区植被的变化D河流沉积的影响【答案】1D 2A 3A【解析】【分析】本组试题以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为背景,考查河流与湖泊的知识。1结合经纬网定位,该地位于青海西部,属于内流区;根据等高线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的原理,可判断甲湖有河流流出,湖泊盐分累积少,为淡水湖,乙湖没有河流流出,湖泊盐分逐年累积,为咸水湖,D正确,ABC错误。故选D。2凌汛现象产生的条件是河流由较低纬流向高纬地区且河流有结冰期,图中河流地处高原,都有冰期,但河流明显都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不可能产生凌汛,BCD错误。图中河流没有全部显示出来,可能有部分河段由较低纬流向高纬,产生凌汛现象,
8、A正确。故选A。3丙岛屿先变大后变小,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和降水变化,引起湖泊水量的变化,A正确。湖浪侵蚀会导致岛屿不断变小,B错误。湖区植被的变化会导致湖水变化,但不会导致丙岛屿面积变化如此之大,C错误。河流沉积导致岛屿不断变大,D错误。故选A。52018 年 8 月,荷兰建造了世界首个“漂浮农场”,它漂浮在鹿特丹港海面上,吃水深度约1.5米,有走廊与陆地连接(如图)。“漂浮农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顶部装有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其他四面为透明玻璃墙。上层为奶牛放养区,下层有牧草区(通过无土栽培及 LED 照明控温种植)、牛奶生产区、牛排泄物处理区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建造“漂浮农场”的最
9、基本条件是当地拥有A便捷的交通运输B宽阔的较深水域C充足的光照条件D先进的技术水平2荷兰政府鼓励发展“漂浮农场”首要目的是A节省劳动力B促进生态循环C缓解土地紧缺D应对全球变暖3与荷兰的天然牧场相比,“漂浮农场”生产的突出优势是A对环境没有污染B投入成本更低C产品质量更优D受季节变化较小【答案】1B 2C 3D【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漂浮农场”吃水深度约1.5 米,且“漂浮农场”分两层,承重较大,故建造的最基本条件是宽阔的较深水域,要求水域的浮力足以支撑农场,据此选B 正确。2“漂浮农场”不能节省劳动力,材料中也没体现生态循环,建在海上,不用占用土地,荷兰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故荷兰建
10、设“漂浮农场”的首要目的是缓解土地紧缺,据此分析选C正确。3与荷兰的天然牧场相比,“漂浮农场”牧草通过无土栽培及LED 照明控温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小,故其生产的突出优势是受季节变化较小,D 正确。“漂浮农场”对海洋环境可能会有污染,相比天然牧场而言,“漂浮农场”投入成本更高,由于漂浮农场内的温差较小,故该农场内的产品质量相比天然牧场而言并没有明显优势。据此分析ABC错,选 D。【点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2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3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
11、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社会经济因素:1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3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等。6下图中实线表示黄土高原局部等高线(单位:m),虚线表示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m)。据此完成下列题。1关于图中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图示区域基岩表面中间高四周低B图中四地甲地的黄土厚度可能最大C图中乙地和丁地黄土层的厚度不可能相同D图示区域降暴雨后冲刷最严重的是丙地2图中丙地附近有一窑洞,某日此处北京时间7:50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而北京时间9:3
12、0 太阳从门的正前方射入窑洞,则该日窑洞前晒场能被太阳照射的时间约为A 6 小时B7 小时 40 分钟C9 小时 20 分钟D12 小时【答案】1B 2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断和太阳高度的计算。1读图,根据等值线数值可知,基岩表面西高东低,A 错。图中等高距是5 米。甲地海拔为830835m,黄土底面高度为800805m,黄土厚度为25 35m;乙地海拔为825830m,黄土底面高度为805810m,黄土厚度为1525m;丙地海拔为835840m,黄土底面高度为810815m,黄土厚度为2030m;丁地海拔为820825m,黄土底面高度为800805m,黄土厚度为1525m,甲
13、地的黄土厚度可能最大,乙地与丁地黄土厚度可能相同,B 对,C 错。丙地等高线稀疏,且相当于山脊为分水岭,暴雨冲刷不是最严重,D 错。故选B。2某日此处北京时间7:50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当地时间为7:20 左右,昼短夜长,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故从7:50 日出到 9:30 太阳位于门的正前方有1 小时间 40 分,窑洞前的晒场能被太阳照射;6小时后,太阳从门的正前方西移与窑洞门成90 度夹角时,由于西侧有山脊阻挡,门前的晒场就不能再被太阳照射,因此该日窑洞前晒场能被太阳照射的时间为7 小时 40 分钟。故选B。【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太阳直射
14、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时,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7露点温度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的温度,密温度()闭式集装箱湿度高的空气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当湿空气与集装箱箱壁或装在箱内货物的表面接触,就会形成“箱汗”和“货汗”。箱货汗水会腐蚀箱体或引起货物霉变。下图为远洋集装箱船上左舷甲板上集装箱上测定的温度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集装箱内部的空气“发汗”的时段是A 68 时B811 时C 1217 时D1722 时2集装箱堆仓形成天井,白天形成高温有利于A热压通风B风压通风C采光通风D淋雨通风3下列措施对防止集装箱内部发汗无效的是A在箱外空气
15、干燥时给箱内通风B装载货物时尽可能地填满箱内空间C密封箱内放入硅胶等空气干燥剂D含水量大的货物与干燥货物混装【答案】1B 2A 3D【解析】1集装箱湿度高的空气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当湿空气与集装箱箱壁或装在箱内货物的表面接触,就会形成“箱汗”和“货汗”。根据图示曲线,货物表面温度、侧壁温度低于露点温度的时间段是8-11 时,集装箱内部的空气“发汗”的时段是8-11 时,B对。A、C、D错。2集装箱堆仓形成天井,白天形成高温,气温高于仓内温度,气流上升,有利于热压通风,A 对。是气温差异形成的通风条件,不是风力、采光、淋雨因素形成的通风条件,B、C、D错。3防止集装箱内部发汗,可以在箱外空气干燥
16、时给箱内通风,A有效。装载货物时尽可能地填满箱内空间,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B有效。密封箱内放入硅胶等空气干燥剂,吸收水汽,C有效。含水量大的货物与干燥货物混装,对防止集装箱内部发汗无效,D无效。8春分后 15 天为清明。据记载,隋唐时的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东地区生长,且降水偏多。读某区域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1太原盆地在地质构造上称为A冲积平原B向斜C褶皱D地堑2古时对“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有南方地区气温上升,雾气减少北方地区风沙减少,空气通透性好北方地区进入雨季,空气清新北方地区白昼变长,大气透明度增加ABCD3影响酒都杏花村盛产汾酒的主要区位因素
17、有位于河流沿岸,河水是酿酒的重要水源位于断层地区,丰富洁净的地下水和泉水是酿酒的重要水源位于冲积扇地区,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盛产高粱位于山前冲积扇,地下水丰富,是酿酒的重要水源ABCD【答案】1D 2A 3B【解析】【分析】1地质构造要依据岩层结构分析,结合图例可知太原盆地两侧是断裂构造,两侧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吕梁山和太岳山,而中间相对下沉形成盆地,说明该盆地是两个断层之间为陷落带,这是地堑的概念,故选 D。褶皱是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后形成的波状弯曲,向斜是褶皱的形态,而太原盆地并没有出现岩层弯曲形态,故排除 BC。冲积平原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属于地质构造,排除A。故选 D。2对古时“物至此时皆
18、以洁齐而清明矣”这句话的理解,清明时节南方地区气温上升,雾气减少,对。西北风减少,北方地区风沙减少,空气通透性好,对。清明时节南方地区进入雨季,空气清新,北方春雨少,错。北方地区昼变长,对大气透明度影响不大,错。A 对,B、C、D 错。故选A。3影响杏花村盛产汾酒的主要区位因素有水源、原料。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区,河水混浊,河水不是酿酒的重要水源,错。位于断层地区,丰富洁净的地下水和泉水是酿酒的重要水源,对。位于冲积扇地区,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盛产高粱,酿酒的原料丰富,对。位于地堑构造中,不是山前冲积扇 错。B 对,A、C、D 错。故选B。【点睛】地质构造包括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褶皱是岩
19、层发生塑性变形而发生弯曲,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断层是岩层受力破坏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即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断层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即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包括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沿着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水质纯净。92018 年 7 月初,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地区持续高温晴朗天气。8 月10 日凌晨,塔县的两大河流之一 叶尔羌河上游突然爆发了严重的洪水。下表为塔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单位:平方千米),下图是塔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形成本次爆发性洪水的主要原因
20、是大气降水丰富,汇流量大山地地形崎岖,排水不畅持续高温干燥,融雪量大湖水水位上升,堰塞湖垮塌ABCD22000-2010 年,塔县的A人类活动范围变小B植被覆盖度提高C高山雪线海拔下降D湖泊总面积变小【答案】1D 2B【解析】1材料提示该县7 月份持续高温晴朗,说明此次洪水与降水无关,而是高温引发的冰雪融水洪水。错误,正确。据右图分析,该地区地势落差较大,山地地形崎岖,水流速度快,排水较快。错误。“爆发”体现的是突发性,若无堰塞湖蓄积,则洪水流量会呈现日变化背景下的逐日波动上升,不会呈现突发性特征;堰塞湖湖水水位不断上升,堰塞湖突然垮塌,导致爆发性洪水出现,正确。D 正确。故选D。2全球气候变
21、化和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区的影响不一样。据表中数据看,草地、灌木地、森林、湿地、水体面积均增加,裸地面积减小,使得植被覆盖率上升,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反而有所改善,B 正确。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增加,说明人类活动范围变大,A 错误。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下降,说明高山雪线海拔上升,C 错误。水体、湿地面积增加,湖泊总面积变大,D 错误。故选B。10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图示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H、K、Q、R四地中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是A H、RBQ、R CQ、HDH、K 2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是正相关的地区是
22、A Q、R之间BN、M之间CS、R之间DS、K之间【答案】1A 2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气温分布规律,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读图,R 的取值范围是160180,Q 是 180200。K 有两种可能:若与K 相邻的等值线为160,则 K的取值范围是10160;若与 K 相邻的等值线为180,则 K 的取值范围是180200。H 有两种可能:若与 H 相邻的等值线为180,则 H 的取值范围是160180;若与 H 相邻的等值线为200,则 H 的取值范围是 200220。所以,可能相等的两地是H 和 R、K 和 Q。结合选项,故选A。2一般在无其
23、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年均温的分布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图示区域的年均温分布规律大体由南往北递减。图中N、M 之间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故B 项正确;S、R 之间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故C 项正确;而Q、R 之间和 S、K 之间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无相关性,故AD 项错误。故选B。【点睛】关于闭合等值线的判读,一定要利用好“大于大,小于小”这个规律。1130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极地科考人心怀祖国和梦想,勇闯生命禁区,推动我国从极地考察大国向强国迈进。每年冬季,南极长城站(平均海拔10m)会暂停大部分科考活动,仅保留需要持续维护的
24、科研保障项目,其中很多都要在户外完成。长城站有记录的最低气温是27.7,气温并没有那么极端,但是大风天气频发,最大风力超过了12 级,危及科研人员安全。下图示意南极长城站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相对于南极大陆内部,长城站气温并不极端的主要原因是暖流影响显著纬度位置较低海洋影响显著平均海拔低盛行西风影响ABCD2除了严酷的气候,冬季驻长城站科学家户外观测遇到的困难还有A氧气含量低B紫外线辐射强烈C白昼时间短D雪崩灾害频率高32019 年 3 月 22 日,驻长城站科研人员观察到太阳位于正北方向时,北京时间约为A 0 时B1 时C12 时D13 时【答案】1C 2C 3A【解析】【分析】1相对于
25、南极大陆内部,长城站气温并不极端的主要原因是,其纬度位置比南极大陆内部较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显著、平均海拔低(平均海拔10m),所以,最低气温略高,气温并不极端。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可知,南极大陆沿岸无暖流流经,由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可知,该处受极地东风影响。故选C。2平均海拔低,氧气含量不低,A错误。昼短夜长、有极夜,紫外线辐射并不强烈,B错误。极地地区冬季昼短夜长,会严重影响科学家户外观测,C正确。该地地势低平,不易产生雪崩,D错误。故选C。3读图可知长城站的经度大约为30 W、属于西四区,长城站科研人员观察到太阳位于正北方向,表明此时该地为正午,即西四区此时区时为12 时,计算可得,东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綦江县 2021 高考 中招 适应性 测试 地理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