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pdf





《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1/16 采矿优化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采矿优化设计助学院校:河南理工大学自考助学专业:采矿工程姓名:自考助学学号:成绩:指导教师签名:河 南 理 工 大 学 成 人 高 等 教 育2O14年月日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2/16 目录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井概述1.1.1 交通位置1.1.2 地形地势1.1.3 河流1.1.4 气象及地震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地层1.2.2 地质构造1.2.3 矿井瓦斯、煤尘、及水文等条件1.3 煤层及煤质1.3.1 煤层2 井田境界与储量2.1 井田境界2.2 矿井资源储量2.3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2.4 矿井设
2、计可采储量3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3.1 矿井工作制度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 井田开拓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3/16 4.1 井田开拓方案4.2 矿井基本巷道4.2.1 井筒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4.3 采区划分及接替4.3.1 煤层开采顺序4.3.2 采区划分及接替5 准备方式及采煤方法5.1 采(盘)区或带区车场及硐室5.1.1 采(盘)区车场 5.2采煤方法5.2.1 采煤方法的选择5.2.2 回采工作面长度的确定6 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6.1 矿井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的选择6.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6.4 主要通风机选型6.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技术措施采矿工程毕业实
3、习设计4/16 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井概述1.1.1 交通位置该矿区的交通十分方便,北距新 327国道 4km,旧 327 公路国道从井田南部边缘通过,该公路向南500m处有兖新铁路,东可通兖州、石臼港与京沪铁路线相接,西可至菏泽、新乡与京九、京广铁路线相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交通网,四通八达。井田内有6 个村庄,农、副、渔业生产较发达。1.1.2 地形地势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35.38+36.29m,东北部略高,西南部略低,地形坡度万分之二左右。1.1.3 河流区内无大的河流,小的沟渠较多,纵横交错,沟渠水量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水位较高,秋冬旱季水位较低,甚至干涸,一般起
4、排涝和灌溉作用。地表水对煤矿开采无影响。1.1.4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海洋与大陆间过渡性气候,为温带半湿润季风区,一年四季分明。全年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风。春、夏两季以东及东南风为主,冬季以北及西北风较多。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年平均降水量为677.17mm。最高气温 41.6,最低气温-19.4,年平均气温为13.6。最大积雪厚度为0.15m,最大冻土深度 0.31m。地震烈度为 6 度。1.2 井田地质特征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5/16 1.2.1 地层新河煤矿构造形式断层较发育,确定有正断层59 条,并推断有重力滑动断层组存在。井田内高角度正断层大致可划分为3 组,即近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
5、。本设计的煤系地层平均总厚度235.00m,共含煤 18 层,煤层平均总厚度12.65m,含煤系数 5.4%;其中含可采煤层三层(3、16、17),平均总厚度 8.87m,占煤层总平均厚度的70%。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3。表 1-3 可采煤层一览表煤层名称井田厚度/m 最小最大煤层间距/m 最小最大结构稳定性可采性夹石平均(点数)平均层数主要岩性3 4.63 10.0 49.13 113.98 简单较稳定全区可采01 泥岩 7.06 16 0.35 1.10 85.96 简单较稳定局部可采0 0.77 6.96 10.01 17 0.34 0.98 8.91 较简单稳定局部可采01 泥岩1.2
6、.2 地质构造新河煤矿位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山东台背斜的西南缘,在昆仑秦岭东西构造带的东延北分支之上,并处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复合端。新河煤矿受华夏构造体系的影响,以北北东近南北走向正断层为主,又因受东西纬向构造带的控制,也发育有北东东近东西向正断层。煤系地层由二叠系山西组和太原组上段(三灰段)、中段(八灰段)、下段(十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6/16 灰段)等组成。山西组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太原组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见井田地质特征表1-1。东以嘉祥支三断层及F13断层与唐口井田为界,西至17 层煤露头;南起兖新铁路北侧保安煤柱,北至 T191 与 T192 钻孔连线
7、延长线。井田内赋存有 3、16、17 两个可采煤层。表 1-1 井田地质特征表地层系统主要岩性特征厚度/m 第四系(Q)黄色、棕、灰等杂色粘土、粘土质砂、砂、砂砾石层,广布于全区,东北簿、西北厚。0350 m 新近系(N)棕黄、黄、棕红等杂色粘土,粉砂夹细砂,下部有时夹泥炭薄层,底部常见砂砾。主要分布于西部,地表未出露。01000 m 古近系(E)官庄群上部杂色粘土岩、粉砂岩夹泥灰岩和石膏层,下部红色粘土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砂砾岩,普遍含石膏层,分布于北部和西部。1000 m 侏罗系上统三台组(J3)上部为灰绿色粉、细砂岩互层夹泥岩,下部红色砂岩,并有燕山晚期岩浆岩侵入,底部有不稳定的砾岩。50
8、0m 二叠系(P)上统(P2)石盒子组(P2h+P1h)杂色泥岩、粉砂岩和灰色粉砂岩,含植物化石,下部含不稳定的B层铝土岩。500m 下统(P1)山西组(P1s)浅灰、灰白色中、细砂岩及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夹煤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80m 太原组(P1t)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灰色砂岩、石灰岩 813 层、煤 1723 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属海陆170 m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7/16 交互相沉积,厚度稳定。石炭系(C)上统(C2)本溪组(C2b)以杂色泥岩为主,夹石灰岩 24 层,上部夹不稳定薄煤 12层,底部具 G层铝土岩及山西式铁矿层。35 m奥陶系(O)中统(O2)为浅
9、海相中厚层灰岩、豹皮灰岩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660 m下统(O1)寒武系()上 统(3)九龙群:中上部为青灰色竹叶状白云质灰岩、夹鲕状灰岩、泥岩及粉砂岩;下部为厚层泥灰岩及鲕状灰岩。400 m中 统(2)长清群:为黄绿、暗紫色云母泥岩、白云质灰岩夹豹皮灰岩、泥灰岩及竹叶状灰岩。320 m下 统(1)太古界泰山群(Art)主要为深变质的变质岩系及太古代晚期侵入岩。6000 m 井田内断裂构造发育,断层分为近南北向和北东向两组。其中推测存在缓倾角的重力滑动断层组,井田范围内共发现断层14条,其中落差 100m的断层有4 条,落差 50m的断层 1 条,落差 30m的断层 3条,落差 10m的断层
10、 5 条,10m的断层 1 条,其主要断层特征见表1-2。表 1-2 断层特征表断层名称性质走向倾向倾角/落差/m 查明情况F1 正NW30 NE 70 100 查明XF1 正NE10 E 70 010 基本查明XF2 正SN W 70 08 基本查明XF3 正NE40 NW 70 020 查明XF4 正NE5 E 70 010 查明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8/16 XF5 正NE50 NW 65 030 查明XF6 正EW N 65 030 查明XF7 正NE30 NW 65 070 查明XF8 正NE20 NW 65 010 查明XF9 正近 SN NW 70 200 查明F12 正NE35
11、NW 70 1040 基本查明F13 正近 SN W 70 0100 基本查明滑脱断层正近 EW N 推断1.2.3 矿井瓦斯、煤尘、及水文等条件本井田瓦斯含量均较低,属低沼矿井,据化验资料,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27 5.56m3/min,平均 4.75m3/min,相对涌出量为:0.39 3.38m3/t 平均1.17m3/t.煤尘爆炸指数为:38.42%64.20%;本区由于煤燃点低,易自燃发火,煤尘试验结果为火焰长度300mm,岩粉量为50.0%,具有爆炸性。自燃发火期为为 39天。1.3 煤层及煤质1.3.1 煤层煤层走向主体为南北走向,整体近似长方形,煤层赋存比较稳定,全区发育,倾
12、角大于 15,可采煤层间距见表1-3 表 1-3 煤层间距煤层平均厚度/m 煤层间距/m 3 7.31 85.96 16 0.82 17 0.74 9.50 其中,3 煤层为本井田主开采煤层。全区发育。见煤层柱状图,如图1-2。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设计9/16 图 1-2 综合柱状图(1)3 煤层本区煤层中夹石在井田中部最薄,往南北两翼逐渐变厚,沿倾向方向变化小,沿走向方向向南北变化稍大,本组地层一般厚度72.60m,以粉砂岩为主,粘土岩含量减少,各种岩石所占的百分比为:粘土岩10.1%,粉砂岩类占 52.6%,砂岩类占 31.4%,石灰岩占 2.9%。岩相组合上为浅海相薄层泥质碳酸盐岩和泻胡海湾
13、相粉砂岩及砂岩沉积物的交替沉积。本组内赋存三层石灰岩,由下而上命名为K4、K5、K6,其中 K5石灰岩为深灰色泥质生物碎屑岩,时而接近钙质粘土岩。特点是含灰白色的动物介壳,富集成层,与深灰色泥质灰岩交替成细带状,形成明显的水平层理和水平波状层理,极易区别于其它石灰岩,厚度薄但比较稳定。本组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含煤沉积,是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序列。井田内各煤层的伪顶多为薄层泥岩,直接顶一般为泥岩或粉砂岩,底板多为粉砂岩。区内虽然岩性变化大,但有一定规律,即由东往西,由下向上逐渐由细变粗,北部和中部较稳定,各类砂岩层理不甚发育,破碎易风化,具有较强的膨胀性,遇水后即软化,断裂带附近层间滑动发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采矿工程 毕业 实习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