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最新资料)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资料)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
2、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
3、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
4、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但其意象所蕴含的涵义更丰富和深刻,则是自唐代开始。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并未
5、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而对古诗词中“柳”这个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C文章最后三段从初春写起,然后按照朝代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柳”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D文中引用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
6、思的意象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区分较大,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B如果没有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笔下的“柳”的诗句,就没有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丰富的情感意蕴。C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丝绸印花古代名叫“染缬”。染缬的沿起,二仪实录以为“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隋文帝宫中者,多与流俗不同。”此书记载史事常多以意附会,不可尽信
7、,惟谈及染缬在六朝流行,隋代宫中亦重视,还不太荒谬。染缬盛行于唐代,技术也成熟于唐代。目前可知唐代至少已有三种染缬技术普遍流行:蜡缬、央缬和绞缬。“蜡缬”,就是我们常说的“蜡染”。它又分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复色染有套色到四、五种的。因不同颜色容易相互浸润,花头多比较大,无论是串枝花或团科花,构图饱满,别宜于作幛子帘幕。近来常听人说现代西南蜡染从唐代渠缬发展而出,事实或者正相反,唐代蜡染技术上的成就,很可能是从西南兄弟民族方面传入中原加以发展的结果。“夹缬”的制法是用镂空花板把丝绸夹住,再涂上一种浆粉混合物,待干后投入染虹加染,染后晾干,刮去浆粉,花纹就明白现出。这样作成的染缬,花色必浅子其他部
8、分。如用花板夹住,直接于漏空处用颜色刷染,花色就深于其他部分。后者虽也叫染缬,但材料可并不曾入过染缸。这种染缬必用花板。“绞缬”是把成匹丝绸或衣裙成品,照需要把某部分用线缚着、缝着或作成一定策折,用线钉固,染后晒干,再剪去钱结,就自然形成一定图案,有湖蝶、海棠、蜡梅、水仙等等简单小簇花样。一般说来,鉸缬作法不受纈板限制,并且能随心所欲作成个人爱好的花样,因此在当时人应用上也就相当普遍。染缬多宜于用在熟软薄质丝绸上。一般染缬多用青碧地,但唐人已习惯用红色,由退红到深红胭脂紅,红色实包括了许多种不同等级。部分花缬必然是要利用这不同等级的红色形成美丽效果的。古代红色染料主要是紫草和红花,到唐代红花种
9、植已遍全国。染缬图案不断在发展中,到北宋时还流行深色地的花蝴,后来被政府用法令禁止,技术才失传。一种日用生产品由政府用法令禁止,可知成品流行必相当普遍,生产又相当费工。吉州窑烧造的紫褐釉印黄白花鸟三凤或四合如意的茶盏花纹,图案基本上还是唐代样式,和染缬完全相通。一般认为是染缬流行,同时或稍后具体反映到陶瓷制作上。(选自沈从文谈染缬,有删改)材料二 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常以蜂蜡等作防染剂,对工具、技艺的要求都非常高,程序也比较复杂。首先,要将蜂液熔化。蜡,具有受热熔化、受冷凝结的特性,蜡太热则线条化开,花纹难以形成,蜡太冷则不易流动,花纹参差不齐。第二步,是用蘸蜡液的纲制蜡刀在白布或
10、绢上描绘出构思好的花纹图案。描绘花纹时也要具备熟练的技能,落刀轻重、行刀快慢,都有一定的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蜂蜡凝固之后,将布绢浸入靛蓝缸内染色。蜡染的主要颜色是蓝色,也有染成紫、红等色的。待浸染的颜色达到饱和程度后,将布取出,用沸水煮去蜡质,用净水冲洗。这时,蓝底布上便呈现出白色花纹,这种蜡染叫做素染。还有一类叫彩色蜡染,先将布底染成所需要的多种色彩,然后在染好的色块上用蜂蜡描绘花纹圈案,最后将彩色布放入靛蓝液中浸泡染色。在浸泡染色的过程中,不同的颜色互相浸润,即形成彩色蜡染。(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有删改)4下列对“蜡染”工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蜡
11、染分单色染和复色染,复色染的难度更大,所以花头多比较大,适宜制作帷帐帘幕B蜡染技艺的成熟并不能仅归功于中原百姓,这一技术在传入西南后得到了更大发展。C蜡染常以蜂液为蜡,熬蜡时温度的掌握至关重要,过热则花纹难成,过冷则花纹参差。D蜡染的最后一步是在布底充分浸染后,将布取出,除去蜡质,此时花纹自然呈现出来。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染缬作为一种传统的印染工艺,成熟于唐代,失传于宋朝,而其流行或可推至六朝。B夹缬是用镂空花板把丝绸夹住,于漏空处染色的一种工艺,染缸浸染并非必不可少。C绞缬不受缬板限制,相对自由,个人可依爱好制出心仪的花样,因而应用较为普遍。D染缬多用青碧色,但
12、唐人已惯用红色,红花作为红色染料的原材料,在唐代种植广泛。6材料一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染缬的?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加拿大里柯克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因此,我们决定把母亲节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成为全家的一个节日,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
13、俩都买了新帽子。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母亲一向是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因为我们只雇得起一个女佣人,在家里母亲几乎就得整天忙个不停。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父亲还说,如果你只是驱车出游而没有一个目标,那么你就会有一种漫无目的
14、之感;可是如果你要去钓鱼,前面就有个明确的目标,能提高你的兴致。我们大伙儿都感觉到,对母亲来说,有个明确的目标会更好些;再说,不管怎样,父亲昨天刚好又买了一根新钓竿,这就更自然而然地使他想起钓鱼来了。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好了一切安排,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唉,车子到了门口的时候,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也很不错,他说那里有一大堆他可以干的粗活和脏活,比如挖个垃圾坑什么的。不过,当然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特别
15、是,我们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帮着女佣做中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不过,她们都表示,只要母亲说句话,她们就都乐意留在家里干活。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在准备饭菜上,却是一点忙也帮不上。因此,到最后,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而且尽管天气明媚,阳光灿烂,但室外还是有点儿凉,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他还说,他之所以想到出门去钓鱼,主要的是,这么一来就可以给母亲一点安静。他说年轻人很少能体会到,安静对于上了年纪的
16、人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关于他自己,他总算还够硬朗,不过他很高兴能让母亲避免这一场折腾。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在车后座的边上,他才说,他认为母亲再看不见我们了。嗯,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父亲钓到了各式各样的大鱼。维尔和我也都钓了,不过我们钓的鱼都不及父亲钓的那么多。至于那两个姑娘呢,在我们乘车一路去的时候,她们碰到不少熟人,便在一块儿聊起来。这一回,我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我们到家已经很晚,快到下午七点了,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
17、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可是首先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肮里肮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接着,她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11)终于,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有烤火鸡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帮着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这顿饭吃了好长的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12)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
18、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有删节)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标题“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主语是“我们”,隐含着“我们是怎么对待母亲的”的追问,该追问贯穿全文。B孩子们向留下的母亲“欢呼了三次”,不乏天真烂漫。他们自私而不自知,还没学会真正为母亲着想。C“钓鱼”在小说中可谓作用多多,能推进情节,能塑造父亲的形象,能间接揭示作品的主题。D文章有不少小的场景,像留下母亲后,大家外出游玩的场景;归家后,全家人就餐的热闹场景。这些场景前后照应,意在表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8小说第小节出现了多次情节的逆转,
19、请概述这些情节,并简要分析其作用。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段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
20、,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
21、,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节选旧唐书)(注)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10对文中
22、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D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11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古文运动是指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B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含答案 最新 资料 江苏省 高邮市 2019 2020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