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寓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寓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吧,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都有哪些经典的寓言故事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寓言二则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寓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2、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
3、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
4、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
5、,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寓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两则寓言故事,明
6、白其中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3,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 2,理解什么是寓言故事 3,走进快乐读书屋,学习寓言两则 4,书写课题 二、读课文,质疑字词 辕,辙,矛,盾,把式,盘缠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思考:这节课我们还得弄明白哪些问题 2,归纳问题 3,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 4,解决问题 重点解决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体会隐含的寓意 5,联系实际生活 6,总结出道理 四、自主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 1,还是带着那三个问题去学习 2,解决问题 3,联系实际 4,总结道理 五、拓展 选择你喜欢的场景续写
7、故事的结尾! 寓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解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解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
8、生依据解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解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解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
9、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解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
10、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
11、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2、1、结合解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解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
13、(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
14、学的?(讨论) 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寓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寓言这种文体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的生活,是可贵的语文教学资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寓言不是一种陌生的文体,他们之前就学习过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寓言,但这些寓言相对来说篇幅短小、寓意单一。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则不同,通过讲述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最终成为射箭能手这个故事。揭示了如何有效学习,最终取得成功
15、的多重因素,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迪,其寓意是丰富而多元的。 对于像纪昌学射这样的寓言,限于学生寓言阅读经验的不足,刚一接触,会出现原有阅读认知图式与新材料之间的冲突学生会按照以前阅读过的、寓意单一寓言的方式阅读这篇课文,进而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丰富学生的阅读图式;另外,因为阅读经验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缺失,这则寓言的一些启示也是学生自读领悟不到的,这也需要教师在解读方向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有些启示学生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却无法清晰地说出来,这同样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辅导。因此,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是让学生经历阅读能力发展,丰富寓言阅读经验的好素材,也是教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怎么去
16、阅读的好素材。 针对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教者力求找准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关注看似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细节,理解感悟,使学生认知水平得以提升,阅读经验得以丰富,阅读能力得以发展。 教学本则寓言,教者力图抓住纪昌学射与以前阅读寓言的不同给人以多方面启示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修正其原有的认知图式,为学生提供阅读活动展开的内驱力;抓住本则寓言“审智”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领会新的学习启示,从而丰富其原有的认知图式,感受到阅读发现的乐趣。从而契合本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的主题和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领悟本则寓言关于学习的多重启示,感受寓言指导生活、启迪智
17、慧的魅力。 2在不断发现寓言多重启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质疑、想象、对比等阅读方法和策略,继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含义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寓言阅读的经验。 3在阅读中体会寓言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传神的特点,积累“聚精会神”“下功夫练眼力”“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等生动语言,学习分类积累语言的方法。 4认识“妻、虱”两个字,会写“昌、妻、刺”三个字,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不断发现寓言多重启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质疑、想象、对比等阅读方法和策略,继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含义的方
18、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阅读寓言的经验,积累和发展语言。 难点:领悟本则寓言关于学习的多重启示,感受寓言指导生活、启迪智慧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红、蓝两支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以每一则寓言都会给我们以启迪这一原有认知为基础,引导学生预测本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探究性阅读。 (二)初读课文,分享启示 1学生默读课文,批注。 2全班交流分享阅读启示。 预设:学生通过初读可能会感受到“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成功”“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学习中不能骄傲自满”等启示。 3教师伺机引导学生争论,这
19、则寓言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今天阅读的这则寓言与以往不同,它会带给我们多方面的人生启迪,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读的动力。 (三)再读课文,探寻寓言的多重寓意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批注。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相机引导,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经验。 教师引导预测: (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这样的语言,发现“要想成功得有名师指导”这一启示。 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关键语句,从而丰富对寓意的理解,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 (2)引导学生关注飞卫的语言,发现“想成功练就一项本领,先要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启示。 预设:学生
20、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质疑、讨论、释疑的阅读方法,丰富对寓意的理解。 (3)通过引导将飞卫的教和纪昌的学进行对比阅读,发现纪昌的学习智慧,体会要创造性地学习这一启示。 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纪昌练习的方法并非来自飞卫的传授这一事实,引发学生的思维。 先扶后放,体现学习能力的迁移。 这篇寓言中纪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种,可以从中读出多种关于学习的启示,但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们竭泽而渔式地把这些启示都揭示出来,而是在每一个启示的发现、提炼中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发现获得的启示都是学习成功的因素。 在阅读寓言的过程中丰富认
21、识,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俯瞰全文。关注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联想和对比等方式进行阅读就能丰富思想。 (四)关注表达,积累语言 教师指导:寓言带给我们丰富的启示,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智慧美;寓言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精练、传神,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和积累本课的语言材料,也是这则寓言学习的重要价值。 屏幕出示语句,指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 教会学生归类积累语言的方法。 (五)认读生字,书写汉字 通过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 (六)本课小结,迁移阅读 推荐学生课下阅读扁鹊治病,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学生预测会带给我们哪些方面的启示,积累哪一类新鲜的语言材料。 六、板书设计 预设:板书根据学生的理解相应调整
22、,纪昌学射中关于学习成功的因素不可能通过这一节课全部揭示出来,引导的目的在于,感受阅读中不断体会、不断发现的乐趣,从而学会思考,学会阅读。 寓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
23、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
24、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解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
25、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
26、结:是啊!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
27、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寓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
28、。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
29、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坠(zhu)、遽(j)、契(q)。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
30、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
3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
32、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
33、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
34、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
35、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
36、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
37、)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钟与成语“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同学们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钟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把所设计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钟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
38、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
39、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本剧、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 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引酒且饮之()丁壮者引弦而战()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