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总结(共11页).doc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总结(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总结(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讲 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一、教育概述1、教育的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即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2)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仅着眼于人的某一方面品质的发展,更注重促进人的整体品质和谐发展;教育的对象已经拓展到所有人。2、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教师、家长、教育管理人员等;(2)教育中介。作为传播媒介的符号;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制度。(3)受教育者。学生;二、高等教育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高等教育的内涵:成人性;专职的师生关系;系统的学习计划;知识学问
2、的专业性和通识性;高智能或高智力的学习劳动;学位制度;理想人格的培育。2、高等教育的特征教学内容的高深性与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本质特征。三、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功能1、高等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1)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3)各专业的培养目标。2、高等教育的功能(1)基本功能:育人和促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2)衍生功能。3、高等学校的职能高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表现在教学(培养人)、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
3、4、高等教育结构是指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1)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2)横向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第二讲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古希腊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1、中世纪大学的特点:(1)自主自治的办学观;(2)学术自由的办学观;(3)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2、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质的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大学职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3、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大学的功能转向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知识来培养人;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也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4、工业化社
4、会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职能在原有的育人和科研基础上,增加了为社会经济服务。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1、高等学校的发展(1)夏商时代就产生了学校。“五学之所”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高等教育机构。(2)汉代“太学”是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唐代“六学二馆”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已具有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已具有专科性质。(3)近代洋务运动中创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2、大学教育思想的发展(1)古代教育重视伦理教化“四书”之一的大学(2)古代大学教育注重经史之学、传授儒家伦理道德为目的(3)近代大学教育:西学东渐的过程。第三讲 高等学校的职能一、现代高等学校的三
5、大职能(1)培养人才;(2)科学研究;(3)社会服务现代大学发展到今天,三个职能已经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简单分离和割裂。 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科研既有助社会进步,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而教学同样可以在研究中推进知识的创新。社会服务与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也可以促进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社会服务有赖于人才的培养、输送以及技术应用的水平。二、对现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思考1、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关系2、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3、平等和效率的关系第四讲 高等教学活动的主体一、高等学校的教师1、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角色,是
6、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在适应社会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1)社会义务: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2)教学管理: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 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3)心理定向: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4)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2、职业生涯成功(1)客观职业生涯成功。(2)主观职业生涯成功。3、高校教师成长(专业发展)高校教师的成长,是指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作为人的教师”的成
7、长,强调教师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知识的发展。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2)专业能力的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3)专业情意的发展。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4、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1)社会环境。 (2)学校文化。(3)个人经历。 (4)自我更新。5、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
8、关注”阶段6、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1)专业学习(2)专家引领(3)同伴互助(4)个人反思7、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1)教书育人: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专门人才;(2)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和社会发展;(3)社会服务:通过教学和科研直接服务于社会。8、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1)合理的职称结构; (2)最佳的年龄结构;(3)高层次的学历结构; (4)多学科的专业结构;(5)多元的学缘结构。二、高等学校的学生1、学生的本质(1)学生是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3、大学生的特点(
9、1)身体的特点。各部分分泌腺的发育和性成熟;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发育接近成人水平。(2)心理的特点。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不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多彩但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3)学习生活的特点。主动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三、高校中的师生关系1、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管理)。(2)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3)高校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2、走向交往的高校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关系(1)平等对话(2)互相尊重(3)共同分享(4)彼此评判第五讲 高校教学
10、活动的内容一、教学内容概述1、教学内容的内涵: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对象,通常理解为“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主要具体化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二、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1、制约教学内容选择的3个因素(1)知识。(2)学生。(3)社会。2、学科中心论 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3、学生中心论代表:经验主义。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
11、倾向等为基础来设计、组织课程,即课程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4、社会中心论代表: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温恩华。三、高校课程的组织1、课程类型的含义与划分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1)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2)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3)根据课程的功能划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4)根据修习的要求划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5)此外:理论型课程;实践型课程2、课程体系的含义课程体系,“是课程设置及其进程的总和
12、。”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从宏观层面解决“教学什么”与“何时教学”的问题。具体包括两个问题: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那些课程;各课程在内容与呈现方式上如何建构。3、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内部因素: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3)大学的层次、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4、高校课程组合方式的3个考察维度:(1)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反映不同类型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尤其是学时、学分方面的比重,直接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功能。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2)课程之间的空间关系。主
13、要是指单门课程之间相互搭配与相互融合的问题。两个要求:第一,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有机紧密的联系;第二,搭建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共通的平台。(3)课程之间的时间关系。从纵向结构上考查学生先学什么、再学什么。5、课程设计的概念与内涵所谓课程设计工作,“实质上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点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内涵包括:(1)课程设计是基于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对课程要素的优化组合;(2)课程设计就是对目标和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确定;(3)旨在确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4)形成课程设计结果课程方案。6、课程设计的内
14、容/环节:(1)课程方案的设计。 一份完整的教学大纲至少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制定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列出教学内容的范围,包括重点、难点。 安排教学进度,分配具体学时,如有需要,提出所选用的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评价方式。 制定教材,包括教科书、实验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补充读物等。(2)课程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对各级给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的开发。(5)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四、高校课程的改革1、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1)课程价值观:
15、从学科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2)课程体系:表现为统一大于多元;(3)课程内容:表现为分科多于综合。2、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2)课程体系强调基础化弹性化;(3)以学科整合带动课程综合化。3、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1)我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2)青年教师也应积极学习与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第六讲 高校教学活动的过程一、高校教学活动的内涵和特征1、教学活动的内涵广义:凡是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学活动;狭义:教学活动特指发生在学校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
16、的认识和实践过程。(1)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3)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的拓展过程;(4)教学活动是预设性和生成性辩证统一的过程。(5)教学活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彼此交融的过程。2、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1)从教学活动的目的来说具有教育性的特点(2)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说具有发展性的特点(3)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说具有真实性的特点(4)从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说具有互动性的特点3、高校教学“中间过渡性”的特征高校教育承担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实践合理、有效过渡的职责。(1)由高校教学对象亦即高校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2)由
17、高校教学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独特功能所决定;(3)由高校教学的认识客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所决定;二、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和原则1、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1)教学相长性;(2)教学发展性;(3)教学教育性;2、高校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教育目的制定出来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1)教学准备阶段。 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你从哪里出发?(起点)你要到哪里去?(目标)你如何达到你想去的
18、地方?(技术、方法和情境)你怎么知道是否已经到达你想要到达的地方?(效果评价)(2)实施调控阶段(3)反馈评价阶段(4)反思总结阶段四、教学活动的基本策略1、教学活动的策略可以理解为师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是在教学目标确立以后,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师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媒体、技术,采用特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案。它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综合。2、教师的教学行为:主教行为;助教行为;管理行为。3、学生的学习方式类型:(1)接受性学习方式;(2)自主性学习方式;(3)合作性学习方式;(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教育学 高等 教育学 考试 要点 总结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