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3、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 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 悠闲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 积累词语: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
4、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
5、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螳螂捕蝉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基础达标: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 黄
6、雀在后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 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 (1)、 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3
7、、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
8、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说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智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9、。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 到了( );从吴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 拓展练习: 吴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 五、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
10、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
11、。(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2、,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
13、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
14、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
15、,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
16、?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17、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
18、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投影出示生字词) 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
19、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 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
20、、“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简要说说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螳螂捕蝉 教学 设计 优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