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docx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 五年级是指小学教育的高年级,其中六年制的五年级的学生要为六年级的小升初做好准备,所以要认真学习、备战小升初。以下是我准备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
2、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
3、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4、?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 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
5、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 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 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
6、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 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一第1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 (1)正方体的特征。 (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
7、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8、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
9、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
10、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11、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3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及追及”
12、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
13、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
14、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
15、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 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
16、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
17、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容易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
18、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免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学生画图独立完成,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出现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第二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别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年级 下册 数学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