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范文十二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范文十二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范文十二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例,掌握基本算法。理解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 2.提高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运算及推理能力 3.感受小数乘整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小数计算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一、复习导入,新知铺垫 1.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整数的计算方法,老师这里有一道题,4.68你们能算出来吗?快拿起课堂练习本算一算。 2.师: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把4.6扩
2、大10倍得46,积也就扩大了10倍。468=368,积368缩小10倍变回原来的积36810=36.8。 3.师:我们通过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成功解决了小数整数的问题。那小数小数呢?你们会计算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小数小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深入新知 1.师:接下来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三道算式,等会我们挑选一组同学的算式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在列算式时要注意小数不宜过长,不然不方便计算。 预设:2.40.8(一位一位)、1.920.9(两位一位)、0.450.6(两个小数都不大于1) 2.师:这三道题你们会计算吗?拿起练习本,尝试独立计算。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 3.学生独立
3、活动,指名扮演 3.师:这三个不同的算式都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先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因数扩大,积也就扩大了相应倍数。要求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出来的积缩小相应倍数。 4.师:那看来小数小数的计算难不倒同学们。先按照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将得到的积缩小相应倍数得到原来的积。 5.师: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再与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小数小数;不同点在于第一道算式是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第二道算式和第三道算式是两位小数一位小数。 6.师:仔细观察因数和积的小数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第一个竖式中,
4、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是2位小数;后面2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都有3位小数,而它们的积都是3位小数。我发现在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总和。 10.师: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将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三、聚焦问题,突破难点 1.探究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点小数点。 (1)出示例4:0.560.04 师:这道题你能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师:在计算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预设:0.56是两位小数,0.04也是两位小数,那积应该是四位
5、小数,可是现在乘得的积224是一个三位数,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点小数点。 (4)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可以借助之前学过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利用之前学过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用0来补足小数位数,再点上小数点。 2.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出示:做一做第2题完成版本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都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将每组题的计算结果和第一个因数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总结规律 预设:通过观察,第一组乘法算式中,第一个因数2.4不变,第二个因数都
6、1,乘得的积都2.4;第二组乘法算式中,第一个因数1.2不变,第二个因数都1,乘得的积都1.2。我发现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这个数不能是0。 四、梳理反思,内化提升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怎么样的收获? 2.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并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将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算出积,然后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还知道了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我们通过自主探索,将小数小数转化为整数整数进行思考。再一次
7、成功借助旧知识帮忙解决了新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
8、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解决了。 生: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
9、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6090120;40的倍数有:4080120,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
1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6090120 40的倍数:4080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120230;90的倍数有:90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11、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要求 1、根据正
12、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
13、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
14、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15、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
16、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
17、数学教案5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 (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 (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 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 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 3
18、.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 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6 旋转这个内容我执教过几次,可每次都卡在把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 这个难点上,好像不管怎么讲,学生的错误率就是很高。 为了能够真正突破这个难点,我又再一次研读了教材,并找到了一些原因: 一是教材设计跨度太大,从二年级的初步感知旋转直接过渡到了五年级的画图形的旋转,中间没有任何铺垫。而且在五年级的教材中为了教学旋转而设计的几个情境,也侧重于让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而忽视如何画旋转的过程。 二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旋转本质的直观认知很缺乏。 三是学生缺乏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在画图形的旋转时,学生
19、虽然都能紧扣旋转的三要素来处理旋转的问题,但他们的着眼点始终放在面上,而没有放在线上。四是旋转错误不容易检查。基于以上原因,我尝试对自己以往的方法进行了改变,并设计了本课,也就是说,这份教学设计,我意在从这四个原因出发,努力为学生构建正确画旋转的平台,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个人觉得学生画旋转的错误率降低了不少,这说明这样的设计确实可以帮助一大部分学生正确画旋转。但从中我也看到了不足。特别是课堂上在汇报交流时,有一个学生正确比划出了长方形旋转后的图形,但是却进行了错误地叙述:先把边O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OB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AC绕C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
20、把BC绕B点顺时针旋转了90度。很显然,这位学生对长方形AOBC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就是长方形AOBC上所有的线段都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再次疏理了自己的教学。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出在例题的教学上。我是以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旋转作为要点来讲解旋转的,因为三角形只有三条边,我重点强调了经过中心点的两边,却没有强调第三边(因为第三边只要连接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当出现四条边的图形时,学生对没有经过中心点的两条边究竟怎么在旋转就模糊了。在钟老师的评课中也指到了这一点,也让我明确一点,那就是四条边的图形比三角形多了一个点,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点,那么长方形的旋
21、转也就迎刃而解了。 线来源于点的连接,面则来源于线的组合。在这节课上,我把面的旋转转化成了线的旋转,但缺乏对点的考虑。如果有机会再上这堂课,我想把面的旋转再微观化成点旋转,再配合手指做成的指针来模拟,可能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
22、: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
23、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29、37 合数:22、35、87、93、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用筛选法排除。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 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
24、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
25、的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
26、,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 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 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 (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师:请同学来说说
27、你的结果。(交流情况)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 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 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 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 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
28、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 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 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生1说的那种。 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 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9
2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 师: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 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 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 (1)理解价格表 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 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
30、的一半。 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 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 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 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元) 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
31、纷纷猜测) 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纷纷点头。) 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 列式:77558 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13(元) 三、提供数据信息,鼓励学生自选解题。 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
32、,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
33、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
34、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6和24的公因数是
35、(),最小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是()。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36、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
37、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
38、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
39、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我觉得教学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问题要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当学生能以课堂主人的身份主演舞台时,用他们的理性主动诠释课堂,阐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为课堂增色时,我们就
40、应该放手了,可以尽情欣赏他们的表演。 2、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把教学内容提前到例2之前进行,并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探索积的小数的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3、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83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最后引导小结:笔算小数乘整数应该做到末尾数字对齐。 然而也有很多不足,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
41、,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我会多注意这些细节。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下看)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10月份,学校小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