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检修作业指导书.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接触网检修作业指导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检修作业指导书.pdf(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目 录 检修作业指导书.2 一、支撑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2 二、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7(1)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7(2)交叉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13 三、分相检修作业指导书.18(1)七跨三断口分相检修作业指导书.18(2)元件式分相检修作业指导书.22 四、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23 五、避雷器检查作业指导书.28 六、电连接线检查整治作业指导书.32 七、分段(分相)绝缘器检修作业指导书.35 八、附加悬挂检修作业指导书.43 九、隔离开关设备检修作业指导书.46 十、接地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54 十一、接触悬挂作业指导书.57 十二、空气绝缘距离作业指导书.61 2 检
2、修作业指导书 一、支撑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1 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支撑装置巡检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接触网定位支撑装置巡检作业。2 引用规范性文件 2.1 接触网运行检修实施细则(铁运200769 号)2.2 接触网安全作业规程 3 作业目的 3.1 对接触网支撑装置各零部件进行检修,以保证这些部件在运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明确各检修部位及工序的作业步骤,以实现作业过程有效可控;4 作业程序(流程图)4.1 作业流程:作业车到达支柱定位点处质检员向支柱侧旋转作业平台到合适位置开始作业 5 作业内容与要求:5.1 作业准备:5.1.1 人员准备:分工 人数 要求
3、 作业内容 高空 作业 2 人 接触网工;安全等级三级以上;掌握高空作业检修技能;熟练掌握作业指导书 对支撑装置进行检修、测量 质检员 1 人 干部、技师、工长 对检修测量等作业进行监督,做好相关记录 注:其它作业人员(如地线)在此不一一列出。5.1.2 材料准备 序号 名 称 规 格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定位线夹 个 2 作业准备 完成安全措施 检查、测量 调整 参数复测 填写记录 办理收工手续 调整 3 2 定位环 个 2 3 承力索座 个 2 单槽、双槽各一个 4 开口销 个 10 5 螺母 各种型号 套 各 5 6 电力复合脂 盒 1 7 定位器 组 1 说明:开口销、各种垫片
4、、螺母可根据需要配带,其他可放置在作业车上材料箱,如有需要再上作业平台。5.1.3 工具准备 序号 名 称 规格或型号 单位 数量 备 注 1 作业车(或车梯)台 1 2 力矩扳手 0-200N.m 个 2 配 8、12、16、20 套筒子各 2 个放置在作业车上 3 力矩扳手 0-100N.m 个 2 含套筒头 4 大绳 18mm 条 1 放置在作业车上 5 锉刀 把 1 放置在作业车上 6 扭面器 套 2 放置在作业车上 7 五轮直弯器 台 1 放置在作业车上 8 梅花板手 8-20mm 套 2 放置在作业平台上 9 链式手扳葫芦 1.5t 台 1 放置在作业车上 10 水平尺 600mm
5、 把 1 放置在作业平台上 11 安全带 条 1 现场作业人员每人 1 条 12 短接线 套 1 放置在作业平台上 13 弹簧秤 20KG 套 1 放置在作业平台上 5.2 设备分 A、B、C、D、E 区进行检查,如下图:4 5.2.1 A 区主要负责上下部腕臂底座、回流线等部位的检修,注意检查各部螺栓紧固情况,上下部底座及抱箍有没有滑移、变形等现象,回流线肩架是否完好,回流线鞍子处是否有损伤等。5.2.2 B 区主要负责支持装置处的检修,主要检查各部螺栓是否紧固,有无缺失,棒式绝缘子有无闪烙、破损,腕臂以及腕臂支撑有无弯曲变形等现象。5.2.3 C 区主要负责定位处检修,主要检查各部螺栓是否
6、紧固,定位器是否完好,定位坡度是否符合要求,定位线夹是否完好,有无入槽,钩头鞍子处承力索有无损伤等现象,并负责调整拉出值。5.2.4 D 区主要负责跨中承力索检修,主要检查承力索有无损伤,承力索吊弦线夹是否完好,有无入槽,螺栓紧固等。5.2.4 E 区主要负责跨中接触线检修,主要检查接触线磨耗、接触线有无硬弯或者扭面,接触线吊弦线夹是否完好,有无入槽,螺栓紧固等。5.2.5 质检员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并记录,高空作业监护人主要负责高空作业人员监护工作,时刻提醒高空作业人员注意作业安全,注意防止触电、防止碰撞、防止高空跌落,负责操作轨道车平台,注意不侵入未封锁区域,在高空作业人员超出作业平台作业时
7、,提醒系好安全带,轨道车运行过程中,提醒作业人员注意扶好站稳,作业完毕后旋转降低作业平台至下一作业点。5.3 检查项目及内容 5.3.上下部腕臂底座及瓷瓶铁铆压板的检查 5.3.1.上、下部腕臂底座穿钉是否紧固,弹簧垫片是否压平,有无副帽。5.3.2 上、下部腕臂底座棒式绝缘子顶部铁锚压板安装是否正确,弹簧垫片是否压平。5.3.3 瓷瓶是否破损,有无脏污、破损、烧伤痕迹。平腕臂绝缘子有穿销 斜腕臂绝缘子没有穿销 5.4 斜撑的检查 5.4.1 零部件的外观检查,无裂纹变形,零部件连接状态;5.4.2 检查螺母是否按规定力矩紧固,锁片是否安装标准。5.5 限位定位器座的检查;5.5.1 对限位定
8、位器座的外观整体检查,检查螺栓是否紧固,垫片是否压平,紧固螺帽是否缺失;定位器支座必须垂直大地,不得顺线路偏斜。5.6 定位器的状态检查 5.6.1 对定位器的外观整体检查,检查定位器是否破损、开裂,有无烧伤痕迹,发现问题则进行更换。5 5.6.2 对定位器坡度(定位器与水平线夹角的正切值)进行测量,要保持在 1/10-1/5 范围内。若坡度大于 1/5 或小于 1/10 则进行调整。5.7 定位线夹检查 5.7.1 对定位线夹的外观整体检查,检查定位线夹是否破损、开裂,有无烧伤痕迹,发现问题则进行更换。5.7.2 检查定位线夹是否入槽,受力面安装是否正确,螺栓是否按紧固力矩 25N/M 紧固
9、到位。5.7.3 螺母在受压侧,纵向位置与腕臂偏移一致。5.8 检查承力索支撑线夹 5.8.1 目测检查零部件的外观,无裂纹变形,零部件连接状态;安装好的承力索支撑线夹应竖直向上;铜铝过渡套无缺失;压线盖板螺栓无松动、承力索有无从支座中脱出;5.9 开口销检查标准 5.9.1 用手或钳子将开口销插入圆柱销内,不能用榔头将开口销打进去。5.9.2 用螺丝刀将开口销掰开。5.9.3 掰开开口销的角度,原则上为 60(两边对称),见图 A。定 位 器压 接 处裂纹。6 5.9.4 开口销在打开时,注意使分开的部分平直、对称,如图 A。不允许长短不齐(图 B)、带 R 形(图C)和上下空档(图 D)。
10、6 重点控制事项 6.1 严格执行“两纪一化”等基本安全制度;6.2 严格执行群体作业、专人防护制度,作业人员必须服从防护员指挥,一旦来车能及时撤离线路,防止发生车辆伤害;6.3 严禁脚踩定位器、定位管、接触线;6.4 严禁使用作业车平台将接触线向上顶起;6.5 夜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夜间作业劳动安全规定;6.6 作业中应做好工具材料保管工作,不得抛掷工具材料,作业完毕必须工完料清,撤出栅栏外时对工具材料清点一遍;7 二、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1)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1 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2 引用规范性
11、文件 2.1 接触网运行检修实施细则(铁运200769 号);2.2 接触网安全作业规程。3 作业目的 3.1 发现并整改无交叉线岔技术标准上的偏差;3.2 分析、调整无交叉线岔技术状态,保证接触网运行安全。4 作业程序 4.1 封锁天窗作业时间内,使用激光测量仪对无交叉线岔技术参数进行测量。4.2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使用车梯或作业车上网检查和调整无交叉线岔的状态。5 作业内容与要求 5.1 使用激光测量仪测量技术参数(以正线 18 号道岔为例):5.1.1 人员要求:分工 人数 要求 作业内容 测量人 1 人 接触网工;安全等级三级以上;熟练掌握作业指导书;熟练使用激光测量仪 操作激光
12、测量仪进行测量 质检员 1 人 经过质检员培训合格的干部、技师或工长以上人员 监督、指导测量人作业流程,做好相关记录 5.1.2 携带工具:序号 名 称 规 格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激光测量仪 台 1 2 强光手电 只 1 3 卷尺 5m 把 1 5.1.3 在封锁天窗作业时间内,作业人员标准化穿戴并按规定进行工具登记后进入防护栅栏,步行前往线岔安装地点,必须携带足够的照明设备并确认激光测量仪状态良好。8 5.1.4 作业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应校正激光测量仪,检验方法:选择一根吊弦或定位点,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轨尺不可动端)放在一侧钢轨上,打点测量吊弦或定位点导高、拉出值,记录数据;再将
13、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另一侧钢轨上,打点测量同一点吊弦或定位点导高、拉出值,记录数据;比较两次测量数据,误差在 5mm 以内不做校正,误差在 5mm 以上必须校正。校正方法如下:在开机界面下翻页至“参数校正”选项,按对应的数字选择键进入校正状态,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一侧钢轨上,按长光键将激光红点打在吊弦或定位点线夹上,然后按测量键;测量结束后,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另一侧钢轨上,按长光键将激光红点尽量打在上一次测量的同一个点,然后按测量键;按“保存参数”退出校正界面。校正完毕后,应按检验方法再次检验,确保激光测量仪工作良好,然后按“基本参数”进入正常测量状态。5.1.5 测量开始,并把测量数据
14、记录在无交叉线岔检修记录表。首先测量定位点正线拉出值,侧线拉出值符合设计规定,正线拉出值 400mm,侧线拉出值 350mm,允许误差10mm,并记录。5.1.6 测量定位点正线导线高度符合设计规定,允许误差20mm,并记录。无交叉线岔处两支接触线高度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不大于 5mm;始触点范围内不得装设任何线夹。5.1.7 测量侧线开口侧第一、二、三吊弦及闭口侧第一吊弦距侧线定位点处的水平距离符合设计要求:5.1.8 在侧线闭口侧第一吊弦处测量侧线导线相对正线导线抬高值,保证定位点处侧线抬高90-130mm。5.1.9 测量侧线支吊弦布置高度符合下列要求:5.1.9.1 道岔柱定位点
15、处,侧线接触线抬高 90130mm;5.1.9.2 第一吊弦点接触线抬高 5575mm,尽可能接近下限值;5.1.9.3 第二吊弦点抬高 815mm,该吊弦基本不受力,接触线呈抛物线;5.1.9.4 第三吊弦点抬高为 0,即导高 5600mm。5.1.10 侧线接触悬挂过岔后第一根吊弦接触线高度约 5800mm,以保证定位点接触线抬高;第二根吊弦抬高不小于 250mm。5.2 使用车梯或作业车上网检查无交叉线岔网上状态(以车梯为例):5.2.1 人员及分工:分工 人数 要求 作业内容 9 高空作业人 2 人 接触网工;安全等级三级以上;掌握高空作业检修技能;熟练掌握作业指导书 上网测量、检查
16、质检员 1 人 经过质检员培训合格的干部、技师或工长以上人员 监护高空作业,监督、指导高空作业人作业流程,做好相关记录 辅助人员 4 人 接触网工安全等级二级以上。推扶车梯 5.2.2 工具:序号 名 称 规 格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车梯(或作业车)铝合金 台 1 2 扭矩扳手 20100Nm 把 1 3 水平尺 把 1 4 吊弦压接钳 把 1 5 卷尺 5m 把 1 6 相机 台 1 5.2.3 材料:序号 名 称 规 格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载流式整体吊弦 根 若干 含压接管、线鼻子、心形环 2 等电位线(含并沟线夹)35mm2-800mm 根 若干 5.2.4 封锁后,按
17、规定进行工具、材料登记后进入防护栅栏,人员、机具到达作业现场,做好作业前准备工作。5.2.5 停电命令发布后,组装梯车上道,开始作业。5.2.6 一般检查以下内容:5.2.6.1 用水平尺在侧线开口侧第一吊弦处测量侧线导线相对正线导线抬高值,侧线支接触线高于正线支接触线 55-75mm,尽可能接近下限值,不能超过上限值。5.2.6.2 用水平尺在侧线开口侧第二吊弦处测量侧线导线相对正线导线抬高值,侧线支接触线高于正线支接触线 8-15mm。5.2.6.3 用加长水平尺在侧线开口侧第三吊弦处测量侧线导线与正线导线水平情况,允许误差5mm。5.2.6.4 检查交叉吊弦状态:5.2.6.4.1 交叉
18、吊弦为载流式整体吊弦时,承力索端和接触线端均应安装有导流环;5.2.6.4.2 交叉吊弦为滑动式绝缘吊弦时,检查承力索端绝缘滑块位置和状态是否正常;5.2.6.4.3 检查交叉吊弦接触线线夹处,是否有刮痕,导流环安装位置是否正确(导流环装在线夹倾斜的反侧,如下图所示。图中只是显示导流环安装位置,对于导线面应尽可能满足水平状,最坏程度也不大于 15 度)10 5.2.6.5 检查线岔电连接状态,检查标准和方法参照电连接作业指导书。5.2.6.6 标准定位时道岔柱上两支腕臂的位置:正线支在闭口侧,侧线支在开口侧。非标准定位在上述标准定位对应的线间距处的导线抬高量相一致。5.2.6.7 检查线岔区域
19、内,两接触悬挂交叉点处的距离,小于 300mm 时应加装等电位线。6 重点控制事项 6.1 严格执行“两纪一化”等基本安全制度;6.2 严格执行群体作业、专人防护制度,作业人员必须服从防护员指挥,一旦来车能及时撤离线路,防止发生车辆伤害;6.3 严格控制始触区内,一般情况下不得安装有任何线夹,有线夹时尽量移出。6.4 正侧相交线岔时,必须保证侧线拉出值标准,以确保正线动车组高速通过时不会与侧线接触。6.5 防止梯车倾倒或滑移;6.6 夜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夜间作业劳动安全规定;6.7 作业完毕必须做到工完料清。错误:低于导线面 11 7 记录及表格 7.1 无交分线岔标准值、安全运行值、状态限界
20、值(允许机车速度:200Km/h)类 别 项 目 标准值 安全运行状态值 状态限界值 超安全运行值 恢复时间(天)备 注 1 无交叉线岔(标准定位)定位点处拉出值 正线400mm,侧线350mm 10mm 20mm 10 2 定位点处侧线接触线抬高 130mm 90130mm 同安全运行状态值 10 3 侧线接触线工作支第一吊弦点处抬高 55mm 5575mm 同安全运行状态值 10 4 侧线接触线工作支第二吊弦点处抬高 8mm 815mm 同安全运行状态值 10 5 侧线接触线工作支第三吊弦点处抬高 0mm 5mm 同安全运行状态值 10 6 侧线接触线非工作支第一吊弦点处抬高 200mm
21、180250mm 300mm 280550mm 280mm 10 12 7.2 无交叉线岔检修记录 无 交 叉 线 岔 检 修 记 录 车站 年 线 岔 号 检修日期 定位点处拉出值 正线/侧线(mm)侧线接触悬挂接触线抬高值(mm)侧线悬挂过岔后抬高(mm)电连接 状态 检修人 互检人 备注 日/月 项别 定位点处 第1吊弦处 第2吊弦处 第3吊弦处 第1吊弦处 第2吊弦处 修前 修后 修前 修后 修前 修后 修前 修后 修前 修后 修前 修后 修前 修后 设备负责人(签名):工 长(签名):领工员(签名):13(2)交叉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1 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普速线交叉线岔巡检作业
22、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既有线时速 200km/h 及以下的线路接触网交叉线岔的巡检作业。2 引用规范性文件 2.1 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铁运200769 号);2.2 接触网安全作业规程。3 作业目的 3.1 检查线岔各零部件的连接是否良好,有无松、脱、断、裂的设备缺陷存在,及时处理缺陷,确保设备稳定可靠;3.2 测量线岔的几何参数是否符合检修标准,及时调整参数,保证在安全值范围内,机车通过弓网关系良好;4 作业程序(流程图)5 作业内容与要求 5.1 测量作业内容 5.1.1 人员要求:分工 人数 要求 作业内容 测量人 1 人 接触网工;安全等级三级以上;熟练掌握作
23、业指导书;熟练使用激光测量仪 操作激光测量仪进行测量 质检员 1 人 经过质检员培训合格的干部、技师或工长以上人员 监督、指导测量人作业流程,做好相关记录 5.1.2 携带工具:序号 名 称 规 格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激光测量仪 台 1 2 强光手电 只 1 3 卷尺 5m 把 1 5.1.2 地面测量人员使用激光测量仪或者钢卷尺、水平尺、测杆测量交叉点位置、两接触线相距 500mm处的高差、锚支抬高量、间隙,并把测量值填写至线岔检修记录表上。地面人员测量交叉点、500处抬高值 高空人员调整定位,使之符合要求 地面人员复测交叉点、500 处抬高值 高空人 员检查限 制管、各零部件状态
24、 填写检修记录 14 5.1.1 对单开道岔的标准定位,两接触线交叉点的垂直投影在道岔导曲线两内轨相距 630-760 毫米间的横向中心点处,其中心偏差不得超过50 毫米。5.1.2 正线与侧线交叉:正线接触线应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两工作支接触线相距 500 毫米处侧线接触线应高于正线接触线 1030 毫米;相距 500 毫米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 80100 毫米。5.1.3 侧线与侧线交叉:两工作支在相距 500 毫米处应等高,允许误差 10 毫米,非工作支应高于工作支 70100 毫米。5.1.4 对于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应相交于菱形端对角线的中点;对于交叉渡线,两接触线
25、的交点应位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上述两种线岔允许横向和纵向偏差均为 50 毫米,两接触线交叉点两端相距 500 毫米处应等高,允许高差 10 毫米。5.1.5 道岔定位柱两条接触线拉出值均不宜超过 400 毫米。5.1.6 非标准定位时两接触线交叉点垂直投影在导曲线两内轨相距为 735-935 毫米范围内,非标准定位拉出值不得于大于 450 毫米。5.1.7 对于菱形道岔可按照单开道岔的调整要求而进行,对其组成的四个线岔进行调整,还必须兼顾两渡线交叉点位于菱形交叉中心点的正上方。5.1.8 限制管应安装牢固,两线间上下活动间隙为 13 毫米。5.2 使用车梯或作业车上网检查交叉线岔网上状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接触 检修 作业 指导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