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相关问题.pdf
《建构主义相关问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主义相关问题.pdf(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建构主义相关问题 第一篇:建构主义 相关问题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取向 思想渊源:在西方的传统认识中,历来存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康德的先验认识论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他认为感知所得到的经验材料与先验自我所产生的时空直观和知性范畴两者相结合,导致了普遍必然性的认识。经验论和先验论在认识起源问题上其实都是一种预成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与预成论是截然不同的,而是一种渐成论,皮亚杰继承了康德的范畴论,抛弃了他的先验论,并明确指出认识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2、建构主义的对立面是任何形式的预成论,无论是强调外部输入的外塑论,还是独重内部形成的内源论。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主动解释并建构个体知识表征的过程。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论也对当代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现实起源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儿提出的,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实现学习广泛而灵活的迁移,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菲利普认为,建构主义学家可以归入两大阵营,一是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者,包括皮亚杰、维果斯基、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诺曼等,二是社会(学)上的建构主义者。建构主义二阶分类:理论取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
3、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一)激进建构主义 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激进建构主义者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我们无法知道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去推测它,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经验。所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认
4、为,应该用“生存力”来代替“真理”一词,只要某种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或能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一致解释,那它就是适应的,就是有“生存力”的,不要去追求经验与客体一致。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而这要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激进建构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组织和转变,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构主义中独一无二的,但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的一面则重视不够。(二)社会建构主义 与激进建构主义不同,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
5、。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尽管永远无法达到一致。另外,它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性的一面。它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而在此过程中,语言等符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的知识”。它从具体水平向知识的
6、高级水平发展,走向以语言实现的概括,具有理解性和随意性。而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也可以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儿童在与成人或比他成熟的社会成员的交往活动(特别是教学活动)中,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自己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理解体现在成人身上的“自上而下的知识”,并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使之获得意义,从而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的发展。这是儿童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三)社会文化取向 社会文化取向与社会建构主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也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关注学习的社会方
7、面。但它又与后者有所不同,它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所以,它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社会文化取向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实际活动,并认为这些实际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社会文化产品为背景的。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学习应该像这些实际活动一样展开,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学习某
8、种知识。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中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在其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支持。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四)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理论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建构主义。它认为认知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 SR 联结,而是包含了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存储的复杂过程。在此意义上,信息加工理论比行为主义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信息加工理论假定,信息或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形式存在的,个体必须首先接受它们才能进行认识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识活动也才得以进行。即便它看到了已有的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也基本不把它看成是新旧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只是强调
9、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表征中的作用,而忽略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虽然它仍然坚持信息加工的基本范式,但完全接受了“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而成的”观点,强调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但这种观点并不接受“知识仅是对经验世界的适应”的原则,所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也往往被称为“温和建构主义”。斯皮罗等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就是一种这样的建构主义。二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1.知识观:(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
10、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如“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二)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例如中国人喜欢劝酒,认为是热情好客的表现,但是对于外国人而言,硬逼着喝酒会让他感觉很不愉快。(三)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比如同为“月亮”
11、,诗人想到的“月有阴晴圆缺”,恋人想到的则是“花前月下”的浪漫,天文学家想到则有可能是第二天的好天气。2.学习观: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从而生成个人的意义。(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不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学习者也不是孤立地探究自然的人,而是一个个社会的人。学习者的学习,总
12、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即使学习者表面上是一个人在学习,但是,他所用的书本、纸笔,或者电脑、书桌等,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积淀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三)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在他们看来,知识不可能脱离于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是生存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3.教学观:(1)基本思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
13、自我探索。(2)主要模式:随机通达教学设计。支架式教学设计。抛锚式教学设计。三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应用 个人(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布鲁纳、奥苏贝尔等的认知学习理论有较大的连续性,它主要关注个体是如何建构认知经验(如知识理解、认知策略)和情感经验(学习信念、自我概念)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意义建构是同化和顺应统一的结果。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入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
14、富、调整或改造。换言之,认知建构主义强调意义的双向建构过程。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和斯皮罗等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1.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美国)。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认知的技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2.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美国)。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生成过程模式:3.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为了灵活的运用知识,
15、解决各种问题,学习者必须对知识形成深层的理解。乔纳森关于知识获得的三阶段:四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应用 1.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来源于外部活动。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活动是这种内化过程的桥梁。活动构成了心理是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2.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情境性认知和情境性学习观念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有关于学习实质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强调日常认知、真实性任务和情境性学
16、徒训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情境性学习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3.支架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的过程有:预热、探索、独立探索。4.建构主义评析: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各色建构主义,正确处理学习与教学、学生与教师、参与学习与替代学习、具体与抽象、情境与符号、个体创造和社会传递、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辩证的建构主义思想实质上就是一种活动论,其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一切知识产生的源泉。这和马克思主
17、义的能动反映论、实践论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学习动机的概念:引起、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运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外部动机: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18、: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第二篇:建构主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与反思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之后又一对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学习理论。它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对改革传 统的“填鸭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其对教学领域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拓宽了学习研究的领域及范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产生时起就不仅重视学校、课堂中的学习,而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从而使其自身有更好的生态效度。这一方面对
19、教育、教学实践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习研究的领域及范围,从而丰富了学习理论。第二,深化了关于知识及学习的本质性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放弃了行为主义客观反映论的认识论信条,认为知识是主体在原有的经验图式上建构客观世界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自我组织的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学习的这种认识论立场实现了由客体到主体、由外向内的认识论倒转。第三,推动了认知科学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以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作为其理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中的信息封闭系统、非特殊编码模型、自我生成模型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一系列问
20、题又丰富和推动了这些模型的发展和进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一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借助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思想,开发出了极具人性化的和高效率实用的教学软件;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自身的学习、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教学产品等,从而扩大了建构主义理论自身的影响。第四,促进了教学改革。建构主义理论的倡导者们十分重视建构主义理论同教育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提出了许多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以及自上而下式教学等许多教学方法与模式;并成功开发出了不少出色的教学软件,从而推进了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
21、前所未有的冲击。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性。“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非常庞杂而又相对完善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学习环境、意义建构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陈坚林,2010),但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有不少局限性:首先,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使其具有主观经验主义倾向。建构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能被人真实地反映的,人所认识的世界图像是按照人的已有的认知图式,有目的地建构的,每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所建构的经验世界;至于外部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他人根本无从知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图式,或不同的原有经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建构方式与结果。没有一个世界比另
22、一个世界更加真实,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这使得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变得主观经验化,具有狭隘的、唯我论的主观经验主义倾向。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相同,而与科学精神是相悖的,也是与当代科学教育的目标相悖的。其次,过于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即个体知识在生产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的个别性和独特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建构自己新的理解”;(古宁汉,1991)这一过程“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否认认知主义理论强
23、调的“在相同经验的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本质上的共同性”。再次,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这虽然有助于克服教育的空泛性和脱离实际现象,但建构主义过分强调教学的具体与真实,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忽略了教学中抽象与概括的重要功能,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最后,它在一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建构主义所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认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所指向的对象,处在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地位”,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并且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性加工,建立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起的是“组织者”和“中介”作用,所以说建构主义在理论上
24、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这又往往会导致忽视教师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优点是有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其缺点则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而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可能偏离教学目标。”一、积极意义 1.阐释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有力地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 1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认识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人的实践,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认识的正确与否也主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据此,在
25、教学中,学习者的活动便具有了重要意义;同时,活动本身强烈地受到物质对象的限制。而那种经得起活动检验的认识,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本身的客观性。第二,对事物的认识是以个体的知识经验、需要、信念等为基础的,它不只是简单地吸收来自于客体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第三,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它开始于感性直观,同时又要通过分析、抽象,超越感性的具体限制,达到对事物及其联系的本质认识;然后,再进一步把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现实中的真实关系联系起来,达到对“具体”的具体把握,从抽象走向“思维中的具体”。因此,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学生的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构主义 相关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