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案15篇.pdf
《猴王出世教案1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猴王出世教案15篇.pdf(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猴王出世教案 15 篇 猴王出世教案 15 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猴王出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猴王出世教案 1 教材分析: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教学建议: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
2、懂的问题。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词语注释 名曰:名字叫。腹目:闭上眼睛。石碣:石碑。镌:刻。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序齿:按年龄的大小顺序。遮阴:遮挡阳光。造化:课文中指福气;运气。家当:家产。石窍:石头边隙。力倦神疲:指人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法可施的样子。返义词与反义词:近义词:迸裂裂开炎热酷热呼唤召唤安身安家 食吃饮喝觅找与和 反义词:炎热寒冷欢喜难过宽阔狭窄避暑取暖 抬头低头闲忙 文章导读: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神话
3、小说西游记的一个片段改编的,叙述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传奇经历。句段赏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一段描写了小猴的机灵、勇敢。作者运用了排比,语言简练,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文章结构: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段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写作特点: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中心思想:本文叙述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经历,赞扬了石猴英勇坚强的精神。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二、学法引导()教师教法 导读法。(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5、二)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6、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这几句
7、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猴王出世教案 2 教学目标 1 会认 16 个生字,读记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
8、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小说的兴趣。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西游记片段)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生自由交流)2.是呀,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他的课文猴王出世,齐读课题,介绍作者。二、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明确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2.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
9、的地方画出来。交流自学情况,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什么。或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3.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板书:出世仙石迸裂)(2)学生尝试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4.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
10、象(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1.指名读第1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2.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2)读这段话,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3.师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1)关注语言形式对偶;排比;精炼。(2)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3)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4.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6
11、.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二)研读“猴子称王”,感受语言的魅力。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朗读体会。(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12、,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读句子,圈出动词。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指导朗读,体会猴子的“胆小”。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 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
13、、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2.同学们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教学板书 出世: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顽皮可爱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由于时间有限,我应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情况,如问题研究价值不高,可以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这节课中提示语中的两个问题:一是石猴是从哪来的?二是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当时想孩子们对西游记早就耳熟能详了,对他们来说这两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内容就不需要研读了,只要品味语言就行了。因此,我从研究语言入手,重点体会通过语言
14、刻画人物,研究人物语言和性格的关系,进而掌握人物形象。不足之处:课上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我思考可能有以下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者说故事情节孩子们是有兴趣的,可古代白话文的形式让他们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喜欢阅读古典名著,乐于品味古典名著,应在教学这一单元之初就有意渗透古典名著的魅力所在,或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名著,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猴王出世教案 3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3.在阅读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理解,体会西游记的语言
15、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句子,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明白阅读要求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2.明确阅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2.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交流。(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16、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的排比句,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简练的语言风格。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表现了石猴的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阅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2.交流。(1)“哪一
17、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五、质疑问难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进行解答。六、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西游记,进行故事比赛。猴王出世教案 4(1)师生问好,上课开始。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8、。【徐】“看老师写课题”的本意在于引导学生规范写字,增强题目意识,但是从视频看,教师写课题时完全挡住了学生的视线,而且当堂写课题,如果教师的硬笔书法不是最好的话,很可能使示范的效果适得其反,所以不如在课前就写好课题。【Y】课前就可以把课题板书好了。师:声音能不能不这么软啊?再来一次(生再读)【X】俗!师:很好!课题后面有个,表示有注释。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注释,帮助我们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X】既然学生课前已读了几遍课文,为何不让谈谈收获、体会、疑问什么的呢?教案中有“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的预设,为何不了解学生记录了些什么呢
19、?不是说要“顺学而导”吗?【Y】大赛不是要求不能布置预习的吗?这里怎么突然冒出了预习?【徐】“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非常必要的。大赛规定不准预习,指的恐怕是参赛教师不准事先接触学生,不准事先“做好铺垫”。生 1:我把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读了五六遍。师:读了五六遍,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吗?还有吗?【徐】“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这是对学生的期待和鼓励,也是延时检查预习效果的好方法。但如果“等会儿”不检查的话,那就变成了“噱头”和花拳秀脚。生2:我先画出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懂的句子、读不懂
20、的句子,查找它们的意思和断句。师:厉害的,真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真了不起!其他同学都进行了预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有吗?【徐】“真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这句话从教师角度听好像是说“师大附小不其他学生要好”,其实从学生角度看,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以自己学校为荣”的意识,值得提倡!生:有!师:阅读提示当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视频出示),你去思考过吗?阅读提示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等会儿我们交流,开始。【X】好啊,就让学生说说呀,然而没有,教师打出了“阅读提示”。【Y】这两个问题是围绕“写什么
21、”来提的,而且,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读就明白了。由此可见,“写什么”在阅读课中也是需要的。(生浏览自学,教师巡视指导)【X】这里花了些时间让学生看书,为后面的交流打基础。(2)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生读文中句子)师:你们和她一样吗?简单的说,这个猴子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教师肢体动作)。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生 1:神奇。生 2:奇妙。生 3:非同一样。【徐】三位学生回答,教师均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应该选择相对优化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评价。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生1: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
22、猴找到了水源和安身之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大家就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师:这个本事(在这里)说具体一点就是什么?生:在这里指他能够进到瀑布里,又出来,他给大家寻找了一个安身之处。师:回答得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上猴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 1:给我留下了一个勇敢的印象。师:勇敢。你呢?生 2:勇敢无畏,一心为公。【Y】“一心为公”好像不对。师:多了一个“一心为大家”。你呢?【徐】学生回答“一心为公”,教师也许感觉到不是最妥当,有意识第纠正为“一心为大家”,既没有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巧妙地做了引导,未尝不可
23、。生 3: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并且有自信。师:请坐。同学们,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第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的先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生自由读)【10:00】【Y】难得在公开课中听到老师说“是怎样写的”。【徐】的确如此。曾几何时,大家谈“写”色变,整节课都在“内容感悟”上做足文章,结果是“课上感动、课下不动”,学完课文走出这个“情感场”,学生的读写能力一点也没有提高。上述环节,教师从“两个问题”入手,立足于内容层面上的梳理,属于“整体阅读”的常规操作。“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
24、王”这个结论是教师归纳出来的。学生在回答“两个问题”时,教师并没有要求“归纳”,而是要求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回答。一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肯定其“非常完整”,似乎揣摩不出教师的用意在于“完整”还是“概括”。(3)师:同学们读书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非常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谁来说说,旁边这位女同学。【X】怎样组织交流呢?这里采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交流。交流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好像是要学生找出一句话,准备围绕这句话做些文章。生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师:有同感的同学请举手。那我
25、们一起来读读,看屏幕读吧!(视频出示)【徐】没有同感的同学如果要发表意见,怎么办呢?所以,看似尊重学生,其实是“牵”着学生。接下来的教学,非这句话莫属,别无商量的余地。生(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徐】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想象,丰富表象,促进理解,为进一步朗读打好基础。生 1:在山中活蹦乱跳的。师:活蹦乱跳的。还有吗?你呢?我看到你举手了。生 2:他在山中采果子。师:你看到了采果子的场面。生 3:他正在山中嬉戏玩耍。师:你呢?生4:他在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猴王 出世 教案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