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df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重点弄清下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积累。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理清思路。3.品味文本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二知人论世 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427 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
2、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三文学常识 归去来兮辞并序 是陶渊明辞赋中的经典之一,是他在人生道路上面临一次重大选择和激烈的思想矛盾的产物,是他诀别官场、受拙归田的宣言书。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心态。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这篇文章颇有偏爱,评价甚高:“东晋无文,惟归去
3、来兮辞一篇而已。”归有光:“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他有如下特点:句式散化,一般押韵。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兮”字,虚词置于句腰,一般每句三拍。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四反复诵读,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诵读。2.指导诵读规律。归去来兮辞在行文和抒情方式上,继承了楚辞的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读出其中饱满的感情。本文共有 60 句。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做稍长停顿。这既是对文
4、章节奏的审美体验,也是对文字所蕴含情感的品味。3.再次诵读归去来兮辞,诵读前请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什么?预设:第一段:决计归去;第二段:归园之乐;第三段:隐居之乐;第四段:综述情志。五学习序言 1.自读序言,凭借注释翻译。2.序言又称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序言中交代了哪些信息?试给序言划分层次,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明确:第一层:就职的经过(原因):家贫、求生无术;亲故劝出仕、家属引荐;诸侯惠爱、心惮远役;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第二层:辞官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三层:交代写作的时间和
5、背景。六疏通文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第一段:决计归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2.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3.重点解析 第一层:将归之愿、欲归之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喟然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仿佛久受拘束之后忽得解脱,一声长叹,似乎是舒缓的自问,其实是峻峭的决绝,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同时点出了作为核心的“归”字和作为全篇线索的“田园”二字。“心为形役”的“役”义为身不由己,作者“质性自然”,不愿心志受到形体的役
6、使,此为作者归隐的原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典故,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口中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道德如此衰微,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那些从政的人危险呀!”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走几步避开了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作者引用楚狂接舆的歌词,微加点化,形神俱似。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诗人看穿官场的恶浊,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
7、回头不迟。此时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似一声惊呼,诗人如梦初醒般发现生活跟自己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于是立即迫不及待地退将回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文章在开头就直接表达离开官场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而这种强烈的情感又是由一个“悟”(或“觉”)字来统领的。诗人为何要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因为他已经悟出了自己“久在樊笼里”、田园已芜、心为形役,悟出过去的是无法再追回来了,但是眼前的还是可以好好把握的。“悟”字统领全篇,为文章抒情之总纲。“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包含了对自己人生的复杂思考和多样情
8、感,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对自己误入尘网的沉痛追悔,又不乏决意归隐的庆幸自得;既是自我觉醒的宣言,又是永绝于污浊官场的宣言。在反思与抒情之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第二层:望归之情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四句展开想象,悬想归程的情景和自己的心情。“遥遥”“飘飘”叠词,表达出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一“问”一“恨”,含蓄地表达了归心似箭的感觉。这里可见诗人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正好形成了鲜明的
9、对比。4.合作探究 开头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喟叹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奚惆怅而独悲?”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反问句表达痛苦之强烈。本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责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悔悟庆幸“悟”“知”“觉”自我觉醒 “舟遥遥”“风飘飘”轻松愉快“问”“恨”归心似箭 5.小结 第二段:归园之乐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
10、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2.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3.重点解析 思考:第二段分几层,请概括每层内容?第一层:初抵家情景“乃瞻衡宇”瞻:远望。与前面归心似箭、急盼天明相扣合。典故,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该典故原是一首劝世诗的首句,它告诫人们要安于贫贱,对生活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作者在这里引用此典,一方面是说自己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诗人将与官场决绝,安于贫贱地过着田园生活。“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欢迎主人辞家归来,主仆同心,长幼有序
1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两动一静,画面充满情味又有节制,既是描写画面,更是表现心情。“三径就荒。”该典故出自三辅决录。“蒋诩归里,荆棘塞门,舍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作者引用西汉蒋诩的故事,一是惋叹,恨自己不早归;二是欣喜,手植松菊依然无恙;三是自喻,自况蒋诩,松菊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坚芳的品格。“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用自况自喻之法,在向我们描绘那个“性本爱丘山”的高洁孤傲、卓然独立的诗人形象。“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呼应序文中的“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樽满”即是平生之愿已足。第二层:居室之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
12、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写尽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举酒观树,悠闲自得,舒心展颜;倚窗吟啸,傲气犹存,安处陋室。“审容膝之易安。”该典故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楚庄王使使赉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夫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高车骏马连接成队,形容高贵显赫),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j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作者化用北郭先生辞楚庄王之聘,以北郭之妻子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宁
13、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的心志。“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补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一个“不堪”,一个“不改”,体现了颜回的安贫乐道、淡泊。远离官场的大场面,摒弃繁弦急管,仅能容膝之方寸之地反而更能心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对比,即物质生活的清贫与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我们理解了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第三层:田园之乐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每日涉园,意趣无限,摒绝凡尘;扶杖闲游,远观流云,或有会心。这里既有独处园
14、内时不可与人道的趣味,又有独自出游时遥望远方,无从揣摩的凝望。“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有道家的返璞归真,无欲无求的意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之中有真意,静观自然,泯然物我,因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化境。无心是比随心而动更高的一层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真意”是什么(诗人心中真正的意趣)?为什么会有“真意”。因为心远,心远的本质是心静,心静所以能不为外物所扰,所以能静观自在。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陶公诗中四句
15、写景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花人鸟,一片化机,天真自具。4.合作探究“松菊犹存”“抚孤松”有什么深刻内涵?明确:“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是高洁、脱俗的象征。“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抚孤松”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明确:拟人、借景抒情,把云和鸟人格化,说明出仕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倦飞”,是因为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形象地表现了“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5.小结 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诗人有如鱼得水之快感。这里
16、有小径、松菊、酒盏、壶觞、庭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天真烂漫的小孩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还有那没出场的爱妻,其见到丈夫归来深情微笑、热情款待的动人场景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真是归隐后“无案牍之劳形”,有天伦之享乐。接下来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写涉园观景,这是园中之乐;写景状物抒情,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这可不是一般迁客们的闲适之情,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第三段:隐居之乐 归去来兮,请
17、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2.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3.重点解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补充: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
18、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止,尽“兴”方乐。这是一种从心所欲、率性而为的性情。“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自然的清泉流过陶公苦痛的心灵河床,疏导了他的挣扎和矛盾,冲刷忧闷,抚平伤痛,让其心灵苏醒活泛,心泉开始自由畅快地涓涓流淌。山水景物的宁静和谐,给予陶公内心的 欣喜自得。“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受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
19、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补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得时”,指不违背性,顺天安命,得时而荣。“化”,出神入化,最高境界;化境,造化,“造化钟神秀”,大自然。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同节律,让生命随大化而永在。4.合作探究“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怀?明确: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归去来兮辞并序 10.2 归去来兮 教学 设计 20212022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