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秒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教学难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出秒的概念。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
2、“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二、学习新知: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秒。学生汇报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
3、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三、巩固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3、填一填。人1分钟脉搏跳( )下,1分钟做( )道题1分钟写( )个字。4、填空:深呼吸1次用( )秒,15秒内能深呼吸( )次。从1数到30用了( )秒。1分=( )秒,120秒=( )分5、绕操场跑1圈
4、,_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四、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统计与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统计与可能性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铺垫。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5、:(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情分析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
6、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本班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个知识点不单单是统计就可以了,还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的球的占总数量的多少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
7、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 “ 学中做 ”, 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问题解决,拓展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
8、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设计说明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根据周长的含义,应用图形的边的特征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激发兴趣,鼓励探究。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
9、形周长的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通过动手量一量,动笔算一算,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以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体会数学的抽象与简洁。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 直尺、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教学过程激趣引入创设情境
10、。(课件出示)(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践探究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方法一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
11、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方法二 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方法三 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方法三最简便)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学生讨论,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2)组织汇报
12、,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方法一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方法二 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学生汇报: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样远)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
13、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巩固知识,综合运用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2、完成课堂活动卡。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布置作业教材87页1、2题。板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除法的验算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
14、算的方法和意义。重点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教学流程一、口算题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
15、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4、运用已经学习
16、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585=113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五、全课总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2、课堂作业:补充p2小学
17、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教学环节: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教学目标: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够根
18、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学具准备:白纸和笔。教学过程: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
19、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
20、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4.学生自主活动。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2.可是粗心
21、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4.总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小学 三年级 上册 数学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