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突破含解析6.pdf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突破含解析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突破含解析6.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专题 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真题回顾 1.(2018 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1)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 2(2018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
2、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 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 D 项错误。6(2015 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3、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7(2018 全国卷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上 中(仁人)上 下(智人)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 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 孟 子 屈 原荀子 子 贡 范 蠡廉颇 老子商鞅韩非 齐恒公吕不韦荆轲 秦始皇李斯陈胜 宋 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看法:古今人表体现了历史人物观 东汉
4、史学家班固古今人表以“表”为载体,“古今”为时空界定,“人”是主体。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的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优劣评价寄寓其中。无论是对人物的遴选,对品第 的区分,体现了巩固对人物与历史进程关系的思考。如班固把孔子其地位和影响与开天辟地的古代帝王相提并论,说明儒家思想已取得正统地位;把秦始皇列于第六品,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灭六国,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是其“功”,但在位实行暴政,造成秦二世而亡。夏桀、商纣皆为残暴荒淫,误国误民之人,分列下中,下下。由此看出作者褒贬人物、劝戒后人、微言大义的思想。1 论语认为,一个人为人孝悌,就很少会犯上作乱,孝悌乃为人之本
5、;董仲舒也强调“孝”是“天地之经”、“人伦之本”。儒家强调“孝悌”是为了 A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B约束君主、主张仁政 C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D屈君伸民、强调民本【答案】A 3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 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 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答案】A【解析】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
6、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故 A 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派思想开的交流融合,排除 B;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人们形成统一的共识,并非渴望重建西周秩序,排除 D。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真题回顾 1.(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 2(2014海南单科
7、T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B【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 A 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 D 错误。3.(2014江苏单科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
8、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 【解析】题中“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含义是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上天的意旨。这一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相背离。因此 A 错误。C、D 与题意无关。4.(2013福建文综T14)春秋繁露 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A 预测押题 1 孝经 是闸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
9、”,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垮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答案】D 2西汉中期以后,董仲舒等人提倡将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这种做法 A否定了先秦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 B保证了司法的公平公
10、正 C使法律丧失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 D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儒学正统地位的维护。依据材料可知,在法律中没有规定时,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时,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这体现了儒家经义的崇高地位,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质上是人治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先秦以来也没有依法治国的理念;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儒家经义干涉了司法审判,因此不能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C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仍有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1 汉元帝曾下诏说:“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
11、,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这一史实表明汉元帝 A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B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 C接受了“天人感应”学说 D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可知,汉元帝认为上天降灾,多次警告,是治国有过,罪有应得,符合“天人感应”学说,故 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元帝认为天降灾祸,是因为治国有过,体现了天人感应,无法体现发展儒家思想,排除 A;汉元帝认为天降灾祸,是因为治国有过,材料并非强调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
12、与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 D。2 史记屈贾生列传载:“汉武帝(刘彻谥号武帝:死于公元前 87 年)在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司马迁:死于公元前 90 年)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谥号,死于公元前 74 年)时,他担任九卿之职。”由此可以推断 A 史记记载详实史料可信 B贾谊家学渊源世代为官 C 屈贾列传存在补写或篡改 D谥号是帝王死后的封号 【答案】C 3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巅峰 冲刺 专题 03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突破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