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1 / 8 8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要注意对第一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把握。B项说“人工智能”是“智能体”,显然是不正确的,应是对“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C项张冠李戴,是“通过计算机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而不是“计算机”本身来“描述和构建”。D项偷换概念,根据“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可知,“人工智能”要实现的是“人脑思维”,而非“计算机思维”。【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2.【答案】B【解析】A项曲解文意,图灵只是“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并
2、没有提出“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C项理解有误,根据“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可知,“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机器无法拥有人类智能”,而非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D项范围失当,“全都”一词错误,希尔勒所做的实验是为了证明机器无法拥有人类智能。【考点】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3.【答案】B【解析】B项说法错误,根据倒数第二段中“符号主义学派认为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可知,“符号主义学派”的观点只是侧重“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层面,并没有关涉“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的层面。【考点
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4.【答案】D【解析】D项“未前绸缪”,指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虽然事情不会发生”错误,“未雨”的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并非“不下雨”。【考点】正确理解常见成语的含义的能力。5.【答案】A【解析】B项错误,由第四段“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是不同的。C项说法有误,由倒数第二段“尽管研究者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可知,人们认为“奇点”的到来不是必然的,选项中“总有一天会到来”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D项“在任何情况下”的表述过于绝对,由文章
4、最后一段阿西莫夫所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中的“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可知,机器“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的前提是“不得违反第一定律”。2 2 / 8 8【考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6.【答案】C【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弄清“异化”的内涵,而后才能进行推断。我们应该从材料倒数第二段中提炼相关信息。对“异化”的具体阐释是“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对照四个选项,能够符合“异化”这一现象的只有C项。A项的“经常使用健康手环”和B项的智能产品做家务的支配者都是“人”,“人是总开关”,没有被“异化”。D项所阐述的行业思维习惯和
5、方式问题没有牵涉智能问题。【考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7.【答案】早期研究的关注点是在对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的认识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必须应对由此带来的伦理、奇点、异化等问题的挑战。人类应始终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解析】材料一中,“图灵测试”和“中文房间”探讨的是机器是否拥有智能的问题;接着讲述了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理解。材料二中,先通过自动驾驶汽车事例引出在人工智能方面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对于未来“奇点”问题的思考和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中,对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以及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考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和归纳概括文
6、章内容要点的能力。8.【答案】D【解析】D项“行”,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可知应该是“品德、品行”之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9.【答案】C【解析】C项,“此之谓也”中的“之”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句中的“之”和“与”一起表示比较,“之与”解释为“和”,“之”可以不解释。【考点】调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0【答案】D【解析】D项对“失”的理解有误,联系上下文可知,“赐失之矣”应该是孔子对弟子子贡不求回报的行为的评价,“失”是错误、过失之意,孔子是说:“端木赐(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当然,这里面考查了一个文学常识,子需是复姓端木,名赐。【考点
7、】文言文的文白对译的能力。11.【答案】(1)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2)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解析】(1)句中,“鲜克”,很少能够。(2)句中,“复”再3 3 / 8 8【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2.【答案】(1)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2)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偿。【解析】第(1)小题侧重对筛选信息和内
8、容理解能力的考察,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筛选,找出中心论点句。第(2)小题侧重对概括中心思想和整合要点信息能力的考查,实质上是第(1)小题的延伸,标题可以直接从中心论点句中提取,“理由”部分则要结合文本的行文思路和论证过程进行宏观归纳概括。第一篇文章通过分析“善日者”“善时者”“大荒者”这三种人,运用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的区别是非常细微的,又通过管叔、蔡叔等历史事件说明只有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不犯错。【考点】筛选整合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的能力。【参考译文】(1)积累微小之功,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重要;年不如季重要。一般人都
9、怠慢小事,(总是在)大事来临时才奋起去做,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现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为什么?因为小事出现得很频繁,其每天存在的概率大,其累积的成果也大。大事发生得很少,其每天存在的概率小,其积累的成果也小。所以,善于每日处置小事者,可以达到“王”的功业;善于在一季之中处置积压事务者,可以达到“霸”的功业;如果仅仅是临事修补漏洞者,就很危险了;如果政事很荒疏,国家就会灭亡!所以,王者看重一日之事,霸者看重一季之事,奄奄仅存之国,便只有在亡国后空自忧戚了,亡国者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在死亡亲临时才知道死亡。导致亡国的祸败根源,是无法用后悔来弥补的。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在于尚寄希望于每
10、季理事;王者之大功,则在于数也数不猜的每一日的积累,财物货宝,是越大越重越好。政教功名则与之相反,能够每天认真处置政务,能积累微小之功的人实际上成功最快。诗经中写道:“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假设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那就没有必要运用智慧,即使愚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并不是这样的。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千思百虑、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尽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叔的叛乱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治乱存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
11、毫那样。能够明察秋毫,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4 4 / 8 8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鲁国官府)的国库领取金钱。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出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后推辞,不肯领取政府的金钱。孔子说:“端木赐(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赎人了。”领取国库的金钱,并不会损害他的品行;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答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孔子从细小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13.【答案】三次问答: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
12、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解析】这篇文章结构很明晰,三段话中含三次问答,考生在正确理解对话内容的基础上不难提炼出孔子三次回答的要点,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考点】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
13、“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伸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14.【答案】D【解析】D项理解有误,结尾两句“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点明了李正之是冬月入蜀的,“梅花”点明自己和朋友肝胆相照的友谊是经得住时间和险恶环境的考验的,也是自己不屈精神的写照。“雪深”暗示时局的艰险;更有祝福朋友勉励自己多多保重的话外音。【考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15.【答案】A【解析】B项理解有误,辛词的“千古浪”确由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的
1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来,但并非“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庐山山色”“赤壁矶”和“铜鞮月”都是闻名遐迩的江山美景,前人写了许多赞美这些景点的诗词。这几句看似轻松,似是无关大局的风月闲笔,其实暗含作者的深重寓意:你经过的这些地方,是还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国土,你是可以好好游玩、尽情享受的;而更多的大好河山,已沦入敌手,想去游玩也是不可能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土沦陷的5 5 / 8 8痛心之情。C项“蜀道登天”化用李白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了对朋友此去险恶之地的担忧与操心,而并无“望其早归”之意。D项表述错误,“儿女泪,君休滴”两句是化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
15、末二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无巾”之意,确有“凄苦”,但并无“宦游”,更无“漂泊”。【考点】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的能力。16.【答案】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微”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解析】作答时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解释“龙吟虎啸”和“和缓”的具体所指,结合辛弃疾豪放沉郁的诗词风格可知,“龙吟虎啸”应指其词的整体
16、风格,而“和缓”当指豪放中的清丽;第二步,结合词句中的“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解析“龙吟虎啸”之大气,再结合词句中的“中年多病”“须相忆”几句解释“和缓”。【考点】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写作风格的能力。17.【答案】(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4)示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或: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考点】默写和运用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8.【答案】B【解析】B项,“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显然这个梦想是对仙女现身的无限期待,饱含了对美食的无限憧憬,其中的“热烈”不能解释为“热闹,眼花缭乱”,应该解释为“情绪高昂、激动”或“非常期
17、待、憧憬”之意。【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19【答案】D【解析】D项说法过于绝对,相关内容在第段和第段,作者小时候家里一无所有,物质生活简陋贫困, 8水缸、河蚌等一些超朴素的东西“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而这也足以让一个孩子“格外好奇”,进6 6 / 8 8而产生热烈而诗意的梦想。但由此便认定“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显然是悖谬的。【考点】理解和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20.【答案】不同: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好有直接关系。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
18、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作用: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解析】这道题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内容上的不同;二是呈现这种不同所产生的作用。第一层问题,两段稍加比较便可发现第段多了很多细节描写,如仙女是如何一步步变大的,变大后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出作者喜欢的美味,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第二层问题,就作用而言,更多的细节描写,凸显出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发生的想象力。揭示主旨,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反映了物质贫乏时代儿童的独特心理。【考点】探究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21.【答案】寓意:“
19、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效果: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虚实结合,凸显主题。【解析】这道题同样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水缸里的文学”的寓意;二是以“水缸里的文学”为标题的好处。第一问:水缸与作者的童年密切相伴,是作者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的诗意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激
20、发了作者的想象;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作者奇迹般的创作活力。第二问: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的兴趣;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心和想象来表达作者对文学创造的看法,即保持好奇心,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激发孩子的想象和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体味人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考点】理解文章标题的意蕴的能力。22.略。【解析】题干所要求的“结合你的经历”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与“生活中多种多样”“非书本的阅读”的关联,使题目更具开放性。阅读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就人而言,可以是亲人、朋友、邻居、同学、陌生人,可以是医生、教师、工人、公
21、务员,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虚构的人,还可以是历史人物;就物而言,可以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画、一个玩具,一块泥巴、一棵树、一束花、-簇草、一间老屋、一条狗、一只蚂蚁、一轮明月、一盒千纸鹤、一条红丝带、一个气球、一面旗帜、一个故事、一篇小说7 7 / 8 8【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23.【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微写作。继2017年高考首次增加对文学经典阅读的考查之后,今年的微写作部分再次以文学名著为载体和助力,引领广大考生对经典文化的阅读和关注。所给的三道题目涉及了考试说明要求的考生必读的7部文学名著: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与去年的题目相比,今年新增
22、了论语,分别侧重对考生修辞手法运用能力、人物形象概括能力和评议人物能力的考查。试题一如既往地鼓励考生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呈现出了很大的自由度,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理解深刻的作品,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当然,无论是用排比、比喻句抒写教益,还是描述人物形象,还是评议孔子众弟子,这都需要平时丰厚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并和自己的人生、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写作示例】示例一:边城就是一幅沈从文和翠翠一同描绘的绿色的风景画,自然、人情、人性、社会都是美好而纯粹的;红岩就是一面罗广斌、杨益言和许云峰一同绘就的红色的旗帜,岁月、青春、磨难、抗争都是峥嵘而狂飙的;老人与海就是一
23、片海明威和圣地亚哥共同开拓的蔚蓝的大海,未知、神秘、希望、战斗是深邃而无限的。示例二:在阿Q的性格中,逆来顺受、自欺欺人的特点很是突出。在等级观念的驱使下,他从不敢在赵大爷、地保等人面前说一个“不”字,连姓赵的资格也被无情剥夺,他总是“被儿子打了”生活中他的行为一次比一次可笑可悲,他的反抗一个接着一个失败,他的灵魂一次比一次扭曲,他的精神一次比一次麻木,最终物质和精神双重赤贫的他发明出了令人触目惊心而又“叹为观止”的“精神胜利法”,举世闻名。示例三:我喜欢子路,因为子路很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路很诚信,论语颜渊称其“无宿、诺”;子路重情义“愿车马衣轻袭,与朋友共,放之而无
24、憾”;子路很率真,夫子让众弟子“各言其志”时,他“率尔而对”;子路很大胆;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学问上敢于挑战老师。子路,在论语里面基本上找不到他单独出场的片段,但他却是个“特别的存在”。24.【写作指导】近几年,北京高考大作文题都非常注重和时代的联系,把时代的发展和每一个青年人的成长密切关联起来,并彰显出鲜明的家国情怀。大作文的两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引导考生要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希望借此引发他们对青年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有所思考。第(1)题非常应景,材料说的“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考生读之愈发显得亲切和感动,抒写的冲动肯定比较强烈。所给出的标题“新时代
25、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颇有特点,主标题是“新时代新青年”,副标题是“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这就提醒考生,个人的成长离不8 8 / 8 8开祖国的发展,而祖国的发展又需要千千万万个个人的成长,考生应该在这个前提下写“新”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新成长、新挑战、新跨越等,同时明确文体是议论文。第(2)题要求写成记叙文,题目“绿水青山图”和国家发展目标也是相一致的,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自然少不了“绿水青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优美生态环境的构建献出一份力量。写作内容符合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实际,写作题目画卷感强,富有审美性和文学意味,利于有特长的考生发挥。题目可写内容很多,如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等。考生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写散文;可以适当虚构,也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只要最后的主旨是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可,但一定要写得有人物,有事件,有细节,有情味,充分展示自己记叙、描写的写作能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