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7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文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答案】A【解析】B 项“捕获”读音为“b” ;C 项“炫目”的读音为“xun” ;D 项“积淀”的读音为“din”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牢记“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和方言要纠错”三大原则,平时的读和说中使用普通话,练习普通话,这样才能减少方言读音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答案】B【解析】难度不大。具体为 A 项中的“宁缺毋烂”应为“宁缺毋滥” 。C 项中的“赎职”应为“渎职” ,D项中的“得垄望蜀”应为“得陇望蜀”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平时正确的读写的积累,
2、否则很容易错选。【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3.【答案】C【解析】A 项错在“鄙人” ,谦辞,旧时用于自称,此处不得体。B 项错在“璧还原物” ,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璧”敬称对方的东西,D 项错在“高抬贵手” ,这个成语是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不合语境。【考点】语言得体,与生活联系紧密,病句与成语。4.【答案】B【解析】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 ,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
3、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 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 2、4、6 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 ,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A 项是仄平平,B 项是仄平仄,C 项是仄平仄,D 项是仄平仄,即排除 A 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考点】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二、文言文阅读5.【答案】C【解析】 “劫”有三种解释: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2 / 7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6.【答案】D【解析】A 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 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 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 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7.【答案】D【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
5、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考点】分析综合能力。8.【答案】 (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
6、判断句。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考点】文言文翻译。9.【答案】B【解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考点】文言断句。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0.【答案】 (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
7、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3 / 7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 “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 “不闻号令,但
8、闻人马之行声” ,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 “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 “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
9、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1.【答案】 (1)洞庭波兮木叶下(2)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3)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解析】需要注意的是错别字现象,(1)中的“兮”有可能误写为同音字,(2)中的“鼎”、“舳”注意笔画和偏旁,(3)中的“者也”不能写丢。【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答案】选址提高自保护性能【解析】本文一共有四段文字,第一段阐述存在的问题,第二至四段说明解决的
10、途径与办法。从第二段开头可以看出“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机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小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选址”应是这段话的中心。第三段的中心句也在开头,“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隔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这是一个假设复句,重心在后面,而中心词则是“自我保护性能”。4 / 7【考点】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归纳。13.【答案】A【解析】本题是今年高考客观题中比较容易的一个题目,“隔声性能”讲的是功效,“协调”属于美学范畴,“节约材料”讲的是经济问题。【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4.【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年高 语文 湖南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