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卷(答案解析).pdf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卷(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卷(答案解析).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一、选择题 1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A B C DC 解析:C A、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0,核外电子数为 10,故表示的是氖原子,故 A 错误;B、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1,核外电子数为 11,故表示的是钠原子,故 B 错误;C、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6,核外电子数为 18,故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故该图表示的是硫离子,故 C 正确;D、由图可以得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7,核外电子数为 17,故表示的是氯原子,故 D 错误。故选 C。2等质量的钠、镁、铝、钙四种金属中,含原子数最少的金属是 A钠 B镁 C铝 D钙D 解析:D【分析】原子的相对
2、原子质量反映了其实际质量,当质量都相等的前提下,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所含的原子数越少。钠、镁、铝、钙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 23、24、27、40,当质量相同时,含原子数最少的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金属,即为钙;故选 D。3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镁、锰、锌 B铝、银、汞 C氖、钠、硅 D氯、钙、铜D 解析:D A、镁、锰、锌元素符号分别为 Mg、Mn、Zn,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A 错误。B、铝、银、汞元素符号分别为 Al、Ag、Hg,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B 错误。C、氖、钠、硅元素符号分别为 Ne、Na、Si,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C 错
3、误。D、氯、钙、铜元素符号分别为 Cl、Ca、Cu,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D 正确。故选:D。4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香水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 C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分子间有间隔B 解析:B A、香水挥发,是因为香水中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故选项解释正确。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没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C、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液氧与气态氧气都
4、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D、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5各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 B C DA 解析:A【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A、由题意可知,“”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表示两个水分,符合题意;B、由题意可知,“”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表示 2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不符合题意;C、由题意可知,“”表示氧原子,则表示氧分子
5、,不符合题意;D、由题意可知,“”表示氢原子,则分别氢分子,不符合题意。故选 A。6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A水银温度计测体温的原理,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增大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D1L 大豆与 1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C 解析:C A、水银是汞的俗称,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水银温度计测体温的原理,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的间隔增大,选项说法不合理;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变大,而不是体积变大,选项说法不合理;C、分子是在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
6、的,所以加入糖的水变甜,选项说法合理;D、1L 大豆与 1L 水混合总体积小于 2L,大豆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选项说法不合理。故选:C。7下列关于物质构成描述正确的是()A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B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电子层都有 8 个电子 CNa+和 CH4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相同 D通常条件下 N2和 O2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发生改变A 解析:A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此选项正确;B、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一般有 8个电子,但氦原子核只有 2 个,此选项错误;C、Na+的质子数为 1
7、1,核外电子数为 10,CH4的质子数为 10,核外电子数为 10,此选项错误;D、通常条件下 N2和 O2混合后,只是简单地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性质不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故选 A。8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 C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 解析:D A、质子数相同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说法错误;B、镁原子和镁离子的区别,核外电子数不同,核内质子数相同,故说法错误;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说法错误;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
8、质,故说法正确;故选 D。9对于 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等;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质量几乎相等;A B C DC 解析:C 1个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形成 Fe2+,失去 3 个电子形成 Fe3+,它们的核电荷数没有发生改变,故它们的核电荷数相同,说法正确;1个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形成 Fe2+,失去 3 个电子形成 Fe3+,则 Fe3+、Fe2+、Fe 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说法错误;1个铁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形成 Fe2+,失去 3 个电子形成 Fe3+,它们的电子层结构不相同,说法错误;Fe3+、Fe2+、Fe 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
9、数不同,而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原子核上,一个电子的质量是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则三者的质量几乎相等,说法正确。说法正确。故选 C。10某元素 R 的原子序数为 m,能够形成核外有 x 个电子的 Rn-离子,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m=n Bm=n+x Cm=n-x Dm=x-nD 解析:D Rn-离子是 R 原子得到 n 个电子形成的,Rn-离子核外有 x 个电子,所以 R 原子中的电子数为x-n,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所以 m=x-n,故选 D。1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糖水是混合物含有
10、不同种分子;水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电解水属于化学反应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氧气和臭氧(O3)的质量相同所含分子数目相同;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A B C DC 解析:C 糖水是混合物是因为糖水中含有不同种分子,正确;水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的体积没有发生改变,错误;电解水属于化学反应,是因为水分子分解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变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变成氧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正确;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正确;氧气和臭氧(O3)的质量相同,由于臭氧分子的质量大于氧分子
11、,故所含分子数目不同,错误;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故选 C。12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 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C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则原子得到电子后一定形成阴离子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C 解析:C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但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B、稀有气体原子是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都为 8,氦为 2 个,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也可能是离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12、C、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则原子得到电子后一定形成阴离子,故选项推理正确。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选项推理错误。故选:C。13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变 B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C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D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D 解析:D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质量和数目不变,且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则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变,说法正确,故 A 项错误;B、
13、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故 B 项错误;C、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则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说法正确,故 C项错误;D、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化合物,但混合物中可能含有一种元素,比如:氧气和臭氧,金刚石和石墨,说法错误,故 D 项正确;答案:D。14下列客现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NaOH 溶于水放热离子扩散过程吸收的热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 B金属很难被压缩分子间没有间隔 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白磷、红磷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磷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 解析:B A、NaOH溶于水放热,是因为离子扩散过程吸收的热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故解
14、释正确;B、金属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故解释错误;C、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是因为含有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等不同种分子,故解释正确;D、白磷、红磷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磷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解释正确;故选:B。15下列图示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氧气的验满 D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D 解析:D 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
15、明显的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一段时间后,A 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D。二、填空题 1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1)构成氢气的粒子是_(填“氢分子”或“氢原子”)。(2)根据图 A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 硅属于金属元素 B 硅原子中的质子数是 14 C 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80g(3)根据图 B-E中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
16、题。图中粒子共表示_种元素(填数字)。C 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硫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填序号)。氢分子B3B 解析:氢分子 B 3 B (1)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氢气的粒子是氢分子;(2)A、由名称可知,硅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错误;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硅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14,选项正确;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下边的数字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出来,选项错误。故选 B;(3)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图中 CD 质子数相同,是
17、一种元素,故 B-E 中粒子共表示 3种元素;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C 为 16 号硫元素,原子最外层有 6 个电子;BC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点睛】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17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化学家_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A 张青莲 B 门捷列夫 C 拉瓦锡(2)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该周期共有_种非金属元素;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上述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是因为它们的原子_相同。(3)图 1 为溴元素(Br)的原
18、子结构示意图,则 x=_;图 2 表示的微粒中共有_种元素,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填字母序号,下同),与 Br 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B5 核外电子层数73AD 解析:B 5 核外电子层数 7 3 A D (1)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拉瓦锡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作出了贡献。故选:B。(2)该周期共有 5 种非金属元素,即硅元素、磷元素、硫元素、氯元素、氩元素;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上述元素属于同一周期是因为它们的原子
19、核外电子层数相同。(3)图 1 为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352 8 187 ;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图 2 表示的微粒中有 3 中不同的质子数,故共有 3 种元素,即氖元素、钠元素、氯元素;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A,是因为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8;与 Br 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D,是因为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相等。18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图中共有_种元素的粒子,达到稳定结构的有_(填序号)。(2)图中表示的阳离子是_(用离子符号表示,下同),表示的阴离子是_。(3)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当 a=_时,该粒子是原子;当 a11 时,该粒子的符号为_。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构成的奥秘 2021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第三 单元 物质 构成 奥秘 提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