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答案.doc
《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8浙江省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试卷语文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答案】D【解析】A.风靡(m)风靡(m) ;B.密决秘诀;C.装钉装订,不禁(jn)不禁(jn) 。2.【答案】B【解析】B 项,付与:交给。一般指交给别人某具体事物。这里应用“赋予” , “赋予”也是交给的意思,但一般是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A 项,开启:打开;开创。用于此处正确。C 项,不管:连词,不论。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副词“都” “总” “也”等与之呼应。用于此处正确。D 项,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用于此处正确。3 【答案】B【解析】 “想象与思考
2、”和“理性与善良”之间的逗号应改成顿号,因为二者是并列的关系,同作“升华”的宾语。4.【答案】C【解析】A 项,搭配不当。 “大型客机”与“工程”不搭配,应将“工程”改成“运输工具”。B 项,不合逻辑。 “留学生吟诵社”不是朗读爱好者,可在“留学生吟诵社”后加“的学生” 。D 项,成分残缺。 “按照”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生态乡”后加“的构想” 。5.【答案】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解析】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即用归谬法仿照示例写一句话来反驳生活中的错误看法或观点。解答时需先假设生活中人们常提到的某一错误观点,然后依据此观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3、即可。句式上可采用“如果那么”的模式。6.【答案】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 ,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解析】本题用一首小诗设置了一个情境,要求按此情境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一个不少于 100 字的场景,并且要有人物“他”的心理描写。小诗中提到的场景要素:小路、十八2 / 8台阶、月光、蚂蚁;人物是“我” ,但在描写场景的时候需要转换成“他” ;人物的活动是:坐在台阶上数蚂蚁;人物的心理主要是“数回一个童年” 。
4、从人物的心理可以推断出人物此时有些迷惘等。结合以上几点,写成一段连贯的话即可。二、现代文阅读7.【答案】A【解析】根据文意可知,A 类传播行为是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发送给对方;B 类传播行为是参与者接受对方发送符号接受符号加工符号。BCD 三项表述都不完整,题目要求选择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故选择 A 项。8.【答案】D【解析】 “不需要加工讯息”的表述错误。原文中的表述是“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9.【答案】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 类传播行为与 B 类传播行为)。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
5、往复)。【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对选文的每一段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然后再把各段的内容按“合并相同内容,保留不同内容”的方法整合归纳起来即可。选文的第一段讲的是社会传播过程的基本要求以及“A 类传播行为”这一概念相关的问题;选文的第二段讲的是 B 类传播行为以及 A 类传播行为与 B 类传播行为相互之间可以转换的问题;选文的第三段说明了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外显行为,必须经过一些中间步骤,即两类传播行为。把这三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分点作答即可。10.【答案】 (1)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解
6、析】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要注意三层意义:一是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二是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三是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陌生”指生疏,不熟悉。解答此题时需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 (1) “陌生的光”是母亲眼里发出的,是“第一次”出现的, “他有些受宠若惊”说明这目光与平常的目光不同。平常是怎么样的呢?下文说“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说明平时是不满和责备,而现在因“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而发生改变,他在母亲眼里“突然有了地位” ,抓住母亲此时的心理和态度回答即可。3 / 8(2) “陌生的气息”是他捉来的那条鱼产生的,是在父母与平时不同的态
7、度下生发出的,由上下文可知,这种气息是美好的,是对家庭氛围的新感觉,与平时一家人少言寡语的苦涩沉闷的氛围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11.【答案】“示意” “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黑糊糊的夜空” ,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指出画线句子使用的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示意” “卸去了笑容”是神态细节描写,写出母亲不安而沉重的心理变化。 “出神”重复出现,具有强调的
8、作用,强调了母亲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 “黑糊糊的夜空”既是景色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写照,村托出母亲内心的沉重与忧虑。12.【答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鱼汤” ,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在此过程中, “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解析】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文章围绕“鱼汤”展开, “一种美味”首先是指鱼汤本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是满足人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其次,从情感的
9、角度来讲, “鱼汤”带给“他”一种家庭的温暖,在熬制鱼汤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是处于生活重负之中的“一种美味” ;最后,从“一种美味”对人物的影响来说, “他”这一人物由以前的“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到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大门,人物获得了成长和成熟,是滋养“他”成长的“一种美味” 。13.【答案】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 “不记得细节” “忘了味道”等) ,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 ,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结尾提
10、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解析】题目要求分析“意外的结尾”的好处,解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从情节方面来看,前面写“他”与家人津津有味地喝鱼汤,结尾处又“诡异”地出现了本该已入汤的鱼,意外的情节有出人意料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从结构上来看,结尾又“诡异”地出现本该已入汤的鱼,这个情节不是凭空出现的,前文中“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等处已留下伏笔,意外的结尾与前文留下的伏笔照应,使文章4 / 8结构完整、构思巧妙;从表达效果上来看, “鱼未入汤”的情节安排,充满魔幻色彩,结尾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诡异之处有深意,易引发读
11、者思考。三、古代诗文阅读14.【答案】B【解析】根据文中语境,作者是感佩赞叹对方的才华和时机,所以认为“像您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时机,真是值得珍惜。 ”因此,这个“可惜”的意思不是“令人惋惜” ,而应该是“值得珍惜” 。15.【答案】B【解析】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有关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 项中的两个“以” ,第一个是介词, “用、拿” ;第二个是连词,表示“目的” ,译为“来” 。B 项中的两个“之” ,都是助词,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中的两个“其” ,第一个是指示代词,表示“那些” ,第二个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 。D 项中的两个“而” ,第一个表转
12、折,可译为“却” ;第二个表修饰,可不译。16.【答案】C【解析】做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辨别分析,寻找与原文不符之处。从文中可以看出,C 项中所说的“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是对诸葛孔明说的那类人的评价,原文中信息在第四段结尾。17.【答案】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解析】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 “假使”一般应放在句首, “不能”“亦不能”构成并列关系, “成足下之美” “受足下之教”句式相似,然后再结合语意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年高 语文 浙江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