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物流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pdf
《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物流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江苏省徐州市物流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 年江苏省徐州市物流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共 3 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 68 题 地球新冰川期或因全球变暖推迟数千年 一项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称,由于人类运动引起全球变暖,下一个冰川期会姗姗来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全面的研究。目前,北极地区的温度处于近2000 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一趋势将扭转由地球轴心摇摆来定义的自然冷却循环。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过去400 年北极气温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最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吉福德米勒指出,那项研究表明北极气温在 20 世纪达到最高值,但当时尚不确定导致北极变暖的“罪魁祸首”
2、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是自然变化进程。米勒及同事又向前推算了北极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 世纪全球气候突然变暖事实上打断了持续数千年的稳定的自然冷却循环。米勒说:“很显然,有关自然冷却循环被逆转的最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温室气体增多。”据他介绍,研究人员制作的气候变化模型与有关沉积岩心、树木年轮等实地数据相吻合,米勒表示,最终地球会再次陷入自然循环的冰川期模式,但可能要比预期“迟到”数千年。为精确估算出北极过去的温度,米勒的研究小组调查分析了北极河湖沉淀物和之前的冰川期冰芯和树木年轮数据。他们还根据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数据制作了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电脑模型。米勒和同事发现,地球倾斜发生的摇摆
3、使得北极温度在自然冷却周期以每千年 0.36 华氏度的速度下降。然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全面压抑了这种自然的逐渐冷却,使北极温度在过去几十年间升高约2.5 华氏度。根据最新研究显示,在过去 2000 年里,在温度最高的五个十年里,有四次出现在1950 年以后。据专家介绍,气候变更对北极的影响尤其大,北极气温上升的速度超过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这是因为北极温度主要受到夏季海冰和永冻土融化的冲击。北极在夏季融化的海冰量曾在 2007 年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可能会在 2030 年前全体融化。若没有大量浮冰将阳光折射到大气的话,这些光线会被接收到北极海洋,从而
4、加速该地区的变暖趋势。与此同时,融化的永冻土已开始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二氧化碳和甲烷是两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本来沉积在北极地下,温度上升令其释放出来。米勒说:“很显然,气温升高会在将来有继续加强的趋势。这将对北极发生直接的冲击。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冰川一旦融化,海平面就会上升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会发生巨大的影响。”布雷特哈特也以为,北极气温升高不断增强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直至夏季海冰全体消散,而且,短期内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扭转这种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应当采用任何举动”。6.下列对“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项最新研究涉及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进程两个方面,是
5、目前人类对北极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最全面的一次研究。B.研究人员在最新研究中对过去 400 年的北极气温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北极气温在 20 世纪达到最高值。C.人类活动使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自然冷却循环使北极地区的气温下降,但二者不足以相互抵消以维持平衡。D.人类活动逆转了地球轴心摇摆导致的自然冷却循环,使本应该下降的北极气温升高,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7.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北极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北极永冻土和海冰的融化。B.最新研究表明,目前,北极地区的温度处于近2000 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且该地区的气温升高将呈现出一种加速趋势
6、。C.温室气体排放、北极永冻土融化、北极夏季海冰的减少,都有可能加速北极气温的升高。D.人类活动不断产生温室气体,逆转自然变化进程,有可能导致海水水位升高这一全球性问题。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由最新研究的结果可推知,进入 20 世纪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升温效应压制了自然冷却循环的降温作用。B.全球气温加速变化即便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北极气温升高的状况也难以迅速随之改变。C.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推迟可怕的冰川期的到来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D.人们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可以使北极气温的升高速度变缓,从而减
7、轻对北极的冲击。参考答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消失的油菜花香 在村庄里走走,看不到丁点儿油菜花的影子,看不到蝴蝶在油菜花上飞舞,闻不到浓浓的油菜花香;只听到呼啸而过的风声,闻到田地里杂草散发出来的味道。我的心里一阵悲凉:这么好的土地为什么不种油菜花?为什么土地上杂草在疯狂地生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我的思绪回到小时候那个金黄色的季节里。那时候,我们能一眼望到无边无际的油菜花,那是一个金黄色的海洋,那是一幅无限美好无限浪漫的风景画,那也是一幅喜气洋洋的画面。我们一群孩子在油菜花地里撒欢儿野跑,浓浓的油菜花香一阵阵冲进我们的鼻腔,那时的我们和那金黄色的油菜花一样快乐幸福,灿烂
8、地生长着。如今的我,每次回乡总有一种深深的失落,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不知道现在生活在村子里的孩子是否感受到身边缺少了点什么。还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村里人在土地上播种油菜。他们先耙地,地耙好了,就是播种了他们用一个小包包住油菜籽,一粒粒撒到土地上。他们脸上全是微笑,好像他们种下的就是希望,是收获,是生命的美好。种子播好了,就是管理,每隔几天他们就来到田地边,看看种子是否发芽了,看看嫩嫩的叶子是否破土而出,探出小小的脑袋来。如果看不到丁点发芽的痕迹,他们就会有点心慌,他们担心一家几口一年的油呀。那时候,生活用的油几乎都是用油菜籽榨来的,只有少部分人家用猪油。于是那些心里发慌的人天天用水桶挑水
9、浇灌,直到嫩嫩的芽露出土面,那颗悬着的心才肯放下来。如果油菜太密了,是要摘除一些的,为的是让剩下的能更好的吸收阳光和水分,不然的话长出来的油菜结不出多少油菜籽,结出的籽也榨不出什么好油。这就是村里人所说的间苗。油菜在一点点长大,杆在一点点变粗,叶子在风中摇摆,在向人招手,似乎在对村里人说,你看,我长得多好呀!今年你们要大丰收了。金黄的油菜花在阳光的沐浴下微笑着,扑鼻的油菜花香,满街满院。油菜花的花期大概二十多天,等到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油菜籽开始结实了,开始一天天饱满了。成熟的油菜籽在风中左一下右一下摇摆开来,用手一拧,感觉里面的籽那么壮实,人的心里也塌实了,好像已经看到了光闪闪的菜籽油。等油
10、菜籽全熟了,就收割了抛在场院里,让它在灼热的太阳下晒干。等晒到一定程度时,家里的大大小小就去收获油菜籽了。小孩把已经晒干的油菜抱到大人的脚下,大人则用脚踩在油菜上面,那些程序看起来那么有条不紊,好像经过了训练似的。然后油菜籽和壳在风中自然分开来,壳在风的吹动下飘向远方,而圆圆的带点暗红的油菜籽留了下来。等做完了这些,用秤一称,一百多斤,那可是个大丰收呀!于是,一家人欢喜雀跃。那个场面,那份热情,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每次想起,心里就热乎乎的。不知什么时候,油菜花香消失了,村里的人都跑到外面去了,一年回来一次,甚至一次也不回,剩下几个老人和孩子在村里。春天里,那满街满院的油菜花香,现在半点都闻不到
11、了。前些日子坐火车经过武汉,透过车窗,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心里就热了,那股熟悉的味道迎面扑来,那种浓浓的金黄色的颜色唤起了我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也在那一时刻,我想起了我的家乡,那也曾经遍地金黄的土地!我的心里感到阵阵悲凉,为村庄的现状悲凉,也为生活在那里的人悲凉。不知什么时候,村庄里能再闻到油菜花香;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看到收割油菜籽时那热火朝天的景象。1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A.文章以“悲凉”始,以“悲凉”终,首尾照应,悲凉的感情贯穿始终,让读者也情不自禁地被带入作者所营造的悲凉气氛之中。B.作者以平实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油菜花曾经给家
12、乡带来的无限美好的风景和因油菜籽丰收给村里的人们带来的喜悦。C.文章颇擅长场面描写,既有对童年和玩伴在油菜花地里野跑的场面描写,又有村民一家大小齐上阵收获油菜籽的欢乐场面的描写。D.“用一个小包包住油菜籽,一粒粒撒到土地上”“等油菜籽全熟了,就收割了抛在场院里”,这些细节描写把春种秋收写得生动有趣。E.“春天里,那满街满院的油菜花香,现在半点都闻不到了”既照应了题目“消失的油菜花香”,又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凉之情。12.文章以“消失的油菜花香”为题,却详写村民播种、管理及至最后收获油菜籽的全过程,有何用意?(6 分)答:13.请指出文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6 分)答:14
13、.文章最后一句说:“不知什么时候,村庄里能再闻到油菜花香;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看到收割油菜籽时那热火朝天的景象。”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参考答案:11.A D(A.“悲凉的感情贯穿始终”,错误。本文有悲有喜,作者在写“思绪回到小时候那个金黄色的季节里”时,情感是喜悦的。D.“等油菜籽全熟了,就收割了抛在场院里”是概述,不是细节描写。)12.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油菜花给自己儿时的生活带来了快乐,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3 分)当年满街满院的油菜花香与当今村庄里油菜花香的消失,土地里杂草疯狂地生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作者对当今农村现状的思考。(3 分)13.运用
14、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 分)作者把油菜花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油菜花在农人的精心侍弄下茁壮成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儿时对飘香的油菜花的喜爱之情。(4 分)1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曾经满街满院的油菜花香和收割油菜籽时那热火朝天的景象的怀念,为现在杂草疯长,只有老人、孩子留守的荒芜的村庄而倍感悲凉。(4 分)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希望改变家乡现状,使家乡能够呈现油菜花飘香,处处充满劳动快乐的景象的期盼之情。(4 分)(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3.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分,共 9 分)气候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必要性 在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中,气候变化问题由于涉及面广、影响深远而备
15、受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中已不仅仅是个环境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的复杂议题。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气候变化给国际社会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也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世界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人类已经没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来支撑高消耗的发展方式,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采承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愈采愈面临环境与资源的严重制约,人类文明
16、的发展也面临着有史以采最严峻的挑战。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在反思和解决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对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在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广泛性、无国界性,其影响的长期性、综合性和不可逆性,与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等特征,决定了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危机中的重中之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常常可减少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意味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也得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和所有其他生态环境问题联系密切,试图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而不考虑其他问题只会使所有的问题变得更糟。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去总是倾向于孤立地应时每一个
17、问题,一个问题提一个解决方案,这些彼此之间孤立的方案非但没有效果,反而往往加剧了其他问题。因此,对于气候变化问题,不能只局限于从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国家的发展去反思和解决,而应从建设新的文明的高度去反思和解决,这个新的文明就是气候文明。气候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气候的关系,实现人与气候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只有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和广度上,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工业社会进行改造,才能使人类真正走出气候变化危机的困境,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之路。这也是之所以把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看作
18、是气候文明的创建过程的重要原因,她体现了人类对生存与发展的重新审视以及对新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节选走进气候文明)23、下列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气候变化问题不是环境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等的复杂问题。B.气候变化影响的长期性、综合性和不可逆性,与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等是人类生态危机中的主要问题。C.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意味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只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是不可能的。D.气候变化问题依赖建设新的气候文明来解决,在目前条件下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24、下列对“气候文明”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候
19、文明是我们从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国家的发展去反思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认识错误的判断依据。B.气候文明是指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气候的关系,实现人与气候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C.气候文明的创建过程也就是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过程。D.气候文明是人类对生存与发展的重新审视以及对新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2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由此产生的矛盾会越来越激烈。B.国际社会不可回避共同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全世界的通力合作才能真正解决气候变化问题。C.走出气候变化危机的困境,应该从经济、社会、
20、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工业社会进行改造。D.开发新能源和研究环保新产品是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将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参考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共 3 题)4.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后面题。(15 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江苏省 徐州市 物流 中学 语文 学期 期末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