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注释补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注释补商.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六国论注释补商 一、西向 六国论中有“并力西向”一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未给“西向”单独注释,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大家)合力向西进军”。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把“西向”意译为“向西抗秦”。许多文言文的翻译资料也未能给出统一的注释。有的把“西向”注为“向西”;有的注为“西,向西;向,面对,面朝”;还有的注为“向,对,这里引申为对付”等。“西向”的常用义是“(面)向西”,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如鸿门宴中的“张良西向侍”。但“并力西向”中的“西向”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西向”是“向西去”的意思,根据语言环境,有的可意译为“向西进军”,所以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翻译是基本正确的
2、,但可惜课本没有给“西向”一个明确的注释,且“向”没有“进军”或“抗秦”的意思。这里的“西”是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向西”。“向”是动词,是“往、去”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向”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去,前往”。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师之攸向,无不披靡。”汉语大字典“向”字的第七个义项是“往,去”。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西向”合起来释为“向西去”,有时指“向西进军”。这在古代文献中用例很多,此仅举几例。如:2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之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史记李斯列传)今兵西向,治之何益!
3、(汉书袁盎传)今将军拥百万之众,西向帝城而无称号,名为群贼,不可以久。(后汉书刘盆子传)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则存亡之效,不崇朝而决。(三国志 凉茂传)今六师西向,为足下忧之。(南齐书张敬儿传)会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思明乘胜西向。(新唐书李光弼传)吾整大军西向以征之。(元史察罕传)全昌竟东行,光远始西向。(明史李梦辰传)以上八个语例中的“西向”都是“向西去、西进”的意思。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大多可以译为“向西去、西进”,如例。有的可以灵活译为“向西进军”,如例。特别是例,说服力最强,句中的“西向”与“东行”是对文,足证“向”就是“行”的意思。还要补充说明的是,“西向”在二十五史中的使用
4、频率比较高,在史记中共 16 例,9 例用作“向西去”的意思,7 例用作“(面)向西”的意思,作“向西去”用的语例略多于“(面)向西”的语例。而汉书中用作“(面)向西”意思的语例就多于用作 3“向西去”意思的语例。往后,用作“向西去”意思的语例越来越少,到明史,仅一例用作“向西去”的意思,其余的都是“(面)向西”的意思。到清史稿,作“向西去”意思用的,连一例也没有了。这大概是现在许多人不明白“西向”有“向西去”这个意思的原因之一吧。二、然则 文中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几句,对句中的“然则”,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5、。但是这样翻译明显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既然这样,那么”表示顺接关系,“然”承上,肯定前事,“则”引出后文,其内容或是由前面所说的情况引出的结果,或是判断,或是紧接出现的情况。如: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获多乎?”曰:“少。”“然则何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但是六国论中的这句话前后明显不是顺承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明显不合语境。笔者认为,这里的“然则”理解为“转折连词,然而”才合理。“然则”在古代汉语中,不仅可以表顺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还可以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只是用例相对比较
6、少罢了。如: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荀子荣辱)4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而多识者也”(列子仲尼)我们再看六国论中的这句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后明显是转折关系,把这里的“然则”译为“然而”文从字顺。三、赂 文中有“弊在赂秦”一句,苏教版的课本译注为:“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把“赂”译注为“贿赂”是典型的以今律古,且不合常理。为什么呢?“赂”的本义是“赠送财物”。说文贝部:“赂,遗也。”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
7、大赂南金。”毛传:“赂,遗也。”北史杜杲传:“赂黔中数州地,仍请画野分疆,永敦邻好。”这里的“赂”不含贬义,且也不是私下里进行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的私事。在此基础上引申为“贿赂”。正字通贝部:“赂,有所属而私遗之。”国语晋语一:“骊姬赂二五,使言于公。”晋书谢安传:“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清查为仁莲坡诗话:“正如明妃恃其貌,倔强不肯赂画师。”区分“赂”是“赠送财物”还是“贿赂”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感情色彩不同。“赠送财物”是中性的,“贿赂”是贬义的。其次,目的不同。“赠送财物”不是私自有所请托,”贿赂”是有私自请托。再次,方式不同,“赠送财物”大多是公开的,是不怕人知道的,而“贿赂”是隐秘的,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循此,我们再来看看 5 六国论中的“赂”。诸侯国之间的割让土地虽说不是什么好事,但做这些事的诸侯及他们的卿大夫肯定不会认为是丑事,所以这里的“赂”不含贬义。割让土地也不可能是隐秘进行的,更不可能是有什么私自的请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汉语大词典把贾谊过秦论中的“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这个语例置于“赠送财物”义项之下,而不是放在“贿赂”的义项下。还有,凡是“贿赂”,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某些私利,绝没有“赂秦而力亏”,最终招致灭亡的道理。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六国论中用的 10 个“赂”字都不能释为“贿赂”,而应释为“赠送财物。这里指割让土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