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pdf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 17 篇)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 1 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7 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教学目标:1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教具准备:ppt 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
3、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二、感知理解。(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3、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注释和插图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诗句及学生已理解的字词义。)4、学生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5、指名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首诗所讲的
4、事情。6、指名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整首诗。7、教师配乐朗读。(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1、学生概括本首诗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自己从哪里知道的。2、从重点内容入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家的凄凉。3、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老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三、积累运用。1、背诵整首古诗。2、摘抄感触最深的诗句。四、作业设计。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2、把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写成小片段,与同学交流,或放入自己的博客、q 群里与更多的人交流。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服役久 家凄凉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 2 众所周知,
5、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这篇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便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阅读下面一首乐府诗,完成 6 7 题。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 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阿谁:谁。阿,语气助词。旅:通”稆”,不经播种而野生曰”稆”。十五从军征阅读题及答案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析:从诗歌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看,主人公是一个
6、八十岁才回来的征夫。据此,可以概括诗歌的主旨。参考答案: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7.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战争有关,但诗歌中却没有一个字直接控诉战争,据此,可以判断诗歌的手法。参考答案: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 3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
7、,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 7 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
8、军征。二、解诗题,知诗人: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 80 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
9、位80 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这是一位 15 岁参军,80 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
10、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 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 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
11、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 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 4 句.)而 65 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 4 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
12、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 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 5,6 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五、小结,升华主
13、题:1、这就是这位 80 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六: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 兵役残酷 无限凄凉 憎恨 同情 无尽悲哀 七,检测题:(1)这首诗是从()的角度写战争的,表达了作者()封建兵役制度的思想感情。(2),十五从军征是一首()诗,选自()描述了()的情景。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 4 设计思想
14、: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
15、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教学流程:一、激 qing 导入: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 392 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
16、天中有 23 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二、诵读体味: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3、片断朗读。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继续朗读 三、探究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思考题: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3、“松柏冢垒垒”说明了什么?“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几句诗,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4、为什么老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5、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四、明析深化:1、十五从军征
17、是一首乐府诗。(小资料)2、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讲成故事。(用自己的话)3、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4、最深的感受: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五、拓展引申:1、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镜头。2、让学生谈一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3、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六、课堂练笔: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翁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教师适时点评。七、归纳总结: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
18、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八、作业:俗话说诗画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笔,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教学评析:1、对新课程理念,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的理解和把握都很到位。2、教态亲切,教学民主,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情趣,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民主、快乐的气氛。3、启发学生合作学习,仔细品味,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学得主动积极。4、三维目标落实到位,尤其情感目标达成突出。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 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 65 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熟悉的,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乡
19、,绝望地望着东方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唐诗宋词中那些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八旬老人凄凉、无助的形象。16 行的诗句虽然容量大,但却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65年的从军生涯;65 年的苦苦思乡之情;多少人生的苦难;多少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都尽在其中了 二、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心灵的体验上,情感的体验上。本课在设计时,将通过创设“情”境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赋予情感的温度,通过对比让学生随着“境”的变化而产生情感的落差,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感中反复诵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让学生真正的进入文本,走进文字背的的意蕴,去触
20、摸那“有温度”、“有血肉”的文字。三、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像,揣摩理解诗句含义。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想像诗歌的意境走入人物的内里世界。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4、背诵全文。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插图导入,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了解诗歌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重点提醒学生“阿”、“冢”、“窦”、“雉”、“葵”、“羹”、“贻”)3、全班齐读 4、交流: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意:一个从军 65 年的老人回到家后,看到家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感
21、到很悲哀!)(三)细读文本,举象对比,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1)学生自读这四句诗,一边读一边“用心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2)指名交流。(学生可能根据诗句的意思:我看到了兔子在狗洞里乱窜,鸡在梁上乱飞,院子中长满了野谷,井上长满了野葵)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凄凉、荒凉、冷清、形同废墟)请你带上这种感觉,把你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读这四句诗)(3)这就是我的家,我那无限凄凉的家,那形同废墟一般的家(音乐响起)全班再次齐读“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板书:无限凄凉)2、出示:“道逢乡里人:家
22、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1)全班齐读,(2)引导想像,再现往事 教师:在那松柏林的深处,在那一个连个一个的坟墓中,静静躺着的人是谁啊?(我的亲人)他们可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曾经和亲人、家人渡过一个怎么的时光呢?3、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1)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苦(指名读出“苦”的感觉)(2)这仅仅是饭菜的苦吗?(还是生活的苦,是失去亲人的苦,是无尽悲哀的苦带着新的体会再读。板书:无尽悲哀)在这 65 年中,难道我就不想我的家,难道我就不思念我的亲人吗?难道我就不想回家去看看吗?4、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1)
23、指名读(2)教师简介汉朝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 23 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 56 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3)师:在这 65 年间讲不完老人对家乡的思念,道不尽老人对亲人思念,他也想家啊,他想亲人啊,可是他能回得了家吗?(不行)他能去一眼自己挚爱的亲人吗?(不行)他甚至连写一封信回家都不行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板书:残酷的兵役(再指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4)在那个残酷的世道里,老人这样遭遇仅仅只是他一人吗?还有多少人连家都不能回了啊!还有多少人战死沙场,暴尸荒野啊(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5、出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
24、重点研读“东向看”(2)老人流下的是怎么样的泪水?反复诵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6、结合板书小结:老人的泪水流不尽这无限的凄凉,流不尽这无尽的悲哀,流不尽这残酷的兵役。(四)回归全文,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十五从军征教案 篇 6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过
25、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以前背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背诵。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二、解诗题,了解诗人: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2、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老师搜集了很多资料,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3、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2、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从军征 十五 从军 教案 通用 1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