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第一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四、教学过程 过程与方法: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
2、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3、理解文章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活动设计一:1、导入新课: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
3、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
4、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2、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3、文学常识:(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2)、刘安:(前 179前 121 年)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
5、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3)、神话: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极少在神话中出现。它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4、解释课题:(1)、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
6、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2)、触:碰、撞;(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
7、,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5、背景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
8、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
9、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
10、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
11、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像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
12、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活动设计二: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颛顼 折 星辰 水潦 尘埃 2、指名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指出其读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最后根据情况,教师可范读)3、运用六读法,理解翻译文章:明确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明确学法:因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在总结时提出,由其他同学或是老师解决。(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昔();为();触();折();维();绝();故();满();归();(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共 工
13、与 颛 顼争 为 帝;、怒 而 触不 周 之 山;、故日 月 星 辰移 焉;、故水 潦 尘 埃归 焉;4、结合素材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复述文章内容:5、展开想象翅膀,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1)、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2)、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略:(3)、为什么天倾其西北而地其陷东南?略:6、鉴赏品读体味,畅谈感受体验。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
14、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7、想象能力培养:假设你拥有万能的力量,要什么东西就可以有什么东西,要什么能力就可以有什么能力。那么你最想要什么,你拥有了它,你愿意干什么?课后小结: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
15、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业: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1.体现“一读为本”的理念,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2.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教师适当点拨辅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但要读懂内容,更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3.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喜爱文言文。教学目标:1.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2.理解重
16、点句,领悟文中所蕴涵的道理。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教具准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 与学生探讨关于女娲的故事;(请学生们畅所欲言)2 老师以故事的形式的形势导入:(故事今说)据传说,颛顼是皇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神,长者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的很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
17、农业生产,水利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定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地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
18、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气急之下,共工架起飞龙,来到半空,猛的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的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流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
19、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绷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共工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说“苍天后土在上”,谈的就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小朋友们,听了老师讲的这篇故事,大家了解了人类的来源了吧,现在老师带领大家来感受一下古文带给我们的魅力 原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20、,故水潦尘埃归焉。很多小朋友读到这里有很多字词不懂,现在老师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用其他颜色的笔标注自己不会的词语,老师与大家一同来解释。昔者:从前。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皇帝的后裔。触:碰,撞 维:大绳子,系在大地上的绳子。绝:断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水潦:泛指江湖河流。大家能够顺利的理解这篇神话的意思了吧?(请学生们畅所欲言)问题:1.共工在这个故事里是个什么形象?2.共工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3.共工与颛顼争领袖的事件,引发了什么情况的发生?怒触不周山 4.共工愤怒的触不周山导致了什么结果?天地巨变焉。结束:将这篇神话讲给身边的朋友。第三篇:共工怒触不周山 华山
21、中心中学 七年级 科目:语文 章节 第四单元 编号(总序号)064 时间 2012-5-3 班级:姓名 课题:25、短文两篇(二)共工触怒不周山 课标: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 46 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
22、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学情分析:初中生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多,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些难度。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但这篇文章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神话故事,对学生较有吸引力,可抓住神话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掌握“昔、触、维、绝、焉、满、潦、归”等词语的含义,翻译全文。能力目标:1、分析共工形象,体会他的坚强
23、不屈、勇于挑战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的精。2、体会故事主旨,感受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情感目标:学习古人征服探索自然的顽强意志和挑战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字词含义,积累文言知识。2体会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难点:共工的挑战精神 创新支点的设计:针对本课重点中文言词的不同用法,拟采用比较分析、合作共研的方式来解决。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学方法:1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2 讨论探究法。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讨论合作的能力,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法:媒体能够激发学
24、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3、体会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知识链接 1、背诵夸父逐日 2、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是西汉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给加粗的字注音。尘埃()颛顼()()水潦()学习活动二:自主学习将本课的译文整理在下面:自测:1、解释加粗线的词语。昔者()争为帝()怒触()地维绝()天倾西北()移焉()水潦()归焉()()天柱折()2、翻译句子 怒而
25、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学习活动三:合作探究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华山中心中学 七年级 科目:语文 章节 第四单元 编号(总序号)064 时间 2012-5-3 班级:姓名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结果怎样?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我的疑问:三、整体建构:四、课堂达标:1下列词句中的“走”与“夸父与日逐走”的“走”意思不同的一项()A走马
26、观花 B儿童疾走追蝴蝶 C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D虎大吼,众人夺路而走 2、.解释加粗线的词语。争为帝()地维绝()故日月()水潦()3.翻译句子 昔者,共工于颛顼争为帝。4、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五、课后达标: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 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
27、“返”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译文: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 分)答:_ 六、1、早自习:背诵共工触怒不周山。2、晚自习:读 童年,写读书笔记。七、课后反思: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第四篇: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教案背景 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 25 课 短文两篇第二篇 二、教学课题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教材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这篇神话讲的是共工
28、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它曲折的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我国的祖先因为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对河流自西向东流,日月星辰自东南向西北移动这些自然现象,想象成人类与自然抗争胜利的结果。于是,创作了这一壮美的神话。四、教学方法 1.导学案教学:学生先预习,后展示,充分体现以学定教,学生主体的道德课堂氛围。2.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学习的乐趣。五、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经过预习,自主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反复诵读,当堂完成背诵任务。3、学习先人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精神。(一)故事导入 在中国神话中,天与地是怎样形成的呢?(盘古开天辟地
29、)挑一学生讲述。盘古最后将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左眼变成了太阳,有眼变成了月亮和满天星辰。那么为什么这满天的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呢?而那无尽的滔滔江水为什么都要向东奔流呢?共工怒触不周山将会从神话的角度给我们答案,下面请与老师一起走进中国古代神话世界。(本堂课我们分为 A、B 两大组,采取竞赛的形式在课堂上一较高低!竞赛开始!)(二)资料讲坛,我做主 1、淮南子是一本怎样的书?(2 分)2、颛顼、共工何许人也?战事为何一触即发呢?不周山的由来!(3 分)(三)经典神话,我诵读 1.竞读环节 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节奏,更要注意把握一种讲故事的味道。A、B 两组分别派代表展示。(胜者 3
30、分)要求:这篇神话故事性很强,一定要读出讲故事的味道。大家主要从准确、流畅、故事性上进行评选。全班齐读。2.竞译环节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竞译环节,首先对照文下注释,画出疑难字词,自主翻译。1 分钟时间!触:碰、撞;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天柱折,地维绝(此处补充天圆地方说)同桌互译,两分钟时间,进行补充和纠正。A、B 两组分派代表展示。大家从准确和文采上进行评选。(胜者 3 分)3.竞背环节 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争取当堂背完。背完的同学做好即可。依然由 A、B 两组派代表竞背。(胜者 3 分)(大家可从准确、情感上进行评选。)全班齐
31、背(四)战争场景,我创造 同学们响亮的声音再现了那一次惊天动地的大战。可是本文的战争却没有场面,没有规模,没有经过,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下面,用我们的生花妙笔来想象、丰富、再创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一人 5 分)温馨小提示:a、从古代部落之间战争的原因去想象场景。(100字左右)b、从谁是胜利者去想象场景。c、从人物关系想象场景。(五)“怒”中窥人,我探究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这果真是一场世纪大战,能这样大战一场的共工也必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古人云:“见一斑而窥全豹”。文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共工的思想和性格呢?(怒)那再认真推敲全文,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从多角度
32、来探究这位远古英雄的内心。(每次发言2分)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自我牺牲、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俗语说:“相由心生。”联系共工的性格想象一下他的外貌。用两句话为共工画 像。(每次 2 分)如此盛怒,何必呢?为什么非要和不周山同归于尽呢?出发点是为了人民,为了农业,为了水利,人民却不理解他!所以,尽管他有很多不足,却不失为一位英雄。和希腊著名民英雄可以擒狮斩龙相比,我们的共工其实更加豪情万丈,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他的英雄业绩了?(结尾两句话)那为什么远古神话要这样想象呢?(3 分)(六)比较阅读,找共性 在远古神话中,共工无愧于水神的称号,这不仅让我们想到了才
33、学过的另一位英雄,夸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6 分)课堂小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可能会认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点幼稚可笑,但是却体现出了先民勇于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品质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七)动动我的脑,练练我的手(作业设计)课外延展阅读:大禹治水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大禹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大禹治水的
34、结局如何?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导学案为纲,贯穿课堂。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小组竞赛。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非常愿意上这样的语文课。美中不足的是,课堂容量略大,尤其加上课后延伸阅读,时间有点紧张。我想,真正的课堂就是淡化教师的地位,慢慢退出讲台,站在学生中间指引。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自主讨论。教师必不可少,引导也很重要,语文是很美的学科,要把学生带入那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七、教案中涉及到的资源 百度搜索、志鸿优化设计、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五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学习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学习设计 江山实验中学叶知文 教学目标:1、诵读共工怒触不周
35、山,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3、培养学生的探索、想象和创新能力。一、导入: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是否发现日月星辰都无一例外地向西北移动;当我们俯瞰江流时,我们是否发现滔滔江河都千篇一律地向东南流去。(ppt1)可是你是否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也许这节课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答案!二、初读文本 1、请同学们大声、流畅地朗读课文。(生自由朗读。师巡回聆听)正音节奏(ppt2)齐读。(生齐读课文。)2、默读全文,标注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可以联系上下文采用猜读法试着解决)预设:维、绝两字演变及说文解字
36、及常用字(详见 ppt3、ppt4、ppt5)3、三读文本,用自己的话翻译文本。(ppt6)三、细读课文思考:(我们采用“对答式”朗读检验一下默读效果。老师出示问题,同学们用原文回答。可以抢答。)A、文章所记是何时之事?(ppt7)明确:昔者。B、发怒时所干何事?(ppt7)明确:怒而触不周之山。C、后果怎样?(ppt7)明确: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四、品读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 A、共工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请借助“相关链接”回答。(屏显 ppt8ppt9)共工,神农氏之后,非常重视农业。为了发展农业,他制定了一个计划:把高处的土运往低处,以扩大耕
37、地面积;高地去平,以利于水利灌溉。颛顼不赞成这种做法,煽动部落民众,使共工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共工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了下来。(讨论预设)生1:共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所以就去撞不周山。师:他有什么事得不到民众的支持?生 2:争夺部落首领。师:他为什么要争夺部落的首领?生3:因为他制定了一个计划,想把高处的土运往低处,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利于水利灌溉。师:这个计划很好呀!可是,他为什么还是要去撞山呢?生4:因为颛顼不同意他的计划,还煽动部落民众一起来反对他。师:那共工到底为什么去撞山?生 4:为
38、了造福人民。师:原来,他是为了把地势改造得好一些,让地理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B、你如何看待共工的“怒”?(ppt10)(引导学生评析共工这一“神象”,不作强制性的说教,只为引导学生如何看待问题)C、盛怒之下的共工,触向不周山,结果导致天柱折、地维绝,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ppt12)(生写 50 字以上片段)(可以出示图片(ppt13、ppt14、ppt15)适当提醒)生展示:预设:史记五帝本纪片段(ppt16)及女娲补天故事(ppt17)加以佐证,肯定想象的魅力!结束语(预设)同学们,你们看,古人的想象多么奇特呀!(在“人”与“自然”之间板书“想象”)其实,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江河流水滚滚
39、向东,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共工去撞山这些现象也存在,共工不去撞山这些现象也存在。可是,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想呢?(预设)生1:远古的人们不知道太阳为什么要从东升起,而要从西边降落,也不知道江河流水为什么要滚滚东流而去,就想象是共工把山撞了才造成了这种现象。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遐想,或一种猜想。师:哦,远古的人们无法解释日月的东升西落与河流的东流入海,所以他们就借助美妙的神话来认识和探索自然。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总是通过神话,幻想征服自然。到了科技文明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在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你们知道一点点吗?(预设)生 1: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探索月球的奥秘。生 2:人们探索地球是不是圆形的。生 3:人们探索宇宙中还有没有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生4:我们中华民族以前是靠想象征服自然,现在是在着力探索自然,嫦娥一号、二号能够升天探索月球;神舟五号、六号、七号的相继升空;还有2011 年,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也完成了对接。师:说得太好了!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航天科学家正在我面前慢慢成长。结束语:(视时而定)共工怒触不周山,让地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地形改变之后,人们的农耕生活呈现出了怎样的状态呢?请你课后再次发挥想象,描写出农耕生活的美好画面,实现共工没有实现的愿望,打造更为美丽的神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