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pdf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1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2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教学重、难点: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教学设想: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点段落进行突破,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能更集中地进行“诗中之情”的研读,我将对内容的梳理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堂上检查。将文学常识、语言分析等放在第二个课时。课前预习题:1 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2 读第四
2、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比照拟。3 读第一段,了解诗人此时的心情。假设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4 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比照拟。5 读第二段,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一下琵琶女为何会单独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引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
3、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 这是为一位诗人写的悼词,请问这位诗人是谁?他的名作有哪些?流传范围如何?二、点明学习目标体味诗中之情 1 全班朗读“序”2 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琵琶女因情而弹曲,诗人听曲而动情,又因情而写诗。一切皆因“情”而起。三、知人该环节的前两个内容共四个点,分别交给四个小组讨论完成,同步进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对人生的体会。只有了解了诗中人物的经历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情”的认识才能更深刻。一 了解诗人 1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以前:高居朝堂 兼济天下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 独善其身 有酒无乐
4、,不闻丝竹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假设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二 了解琵琶女 1 根据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 以前:色艺双绝 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 独守空闺 2 琵琶女为何会单独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三 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四、体验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 整体感知 播放孙道临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片断描写琵琶曲的局部 二 把握节奏变化,梳理情感脉络 请大家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进行相应的
5、划分。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破曲终裂帛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人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三 体验曲中之情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有感触的来分析。四 根据刚刚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诵。注意情感酝酿,表达其变化、起伏。先单个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集体朗诵 五、情的升华高超的结尾艺术 1 全班朗诵最后一段。2 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假设不,请说明原因。六、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诵全文 第二课时
6、1介绍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生平 2简介“新乐府运动”。3介绍关于“行”的文体常识 4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字词的问题。5分析诗中的修辞等语言现象。6简单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2 一、设计意图: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设计提要: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三、设计实施:1、先让学生欣
7、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衬托出
8、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突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
9、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衬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7、赏析最后一段。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冲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
10、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三、课时安排:2 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二、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
11、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导入新课。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测本诗
12、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4.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听录音,思考两个问题:(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局部。5.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
13、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来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开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迫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的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开展的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
14、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声终止时的特点。急速的收尾,让人一时还不能走出乐曲,仍然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6.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二、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2.朗读全诗,入情入境:抽六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回忆诗歌内容,进入情境。3.小组合作,问题研讨:用自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