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阅读附答案.pdf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阅读附答案.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1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4)亭亭净植:(5)宜乎众矣宜:小题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小题 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
2、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 分)小题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 分)?参考答案:小题 1:(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应当 小题 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小题 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小题 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
3、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小题 1:试题解析:“可爱者甚蕃”中“蕃”通“繁”,多的意思。“濯清涟而不妖”中“濯”是洗涤的意思。“香远益清”中“益”是更加的意思。“亭亭净植”中“植”“植”通“直”,立的意思。“宜乎众矣”中“宜”是应当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小题 2:试题解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通、直、蔓、枝、爱、鲜、闻”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1
4、、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小题 3:试题解析: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做这类题型,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从爱莲说的第二段可以得出陶渊明“爱菊”的原因是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是花之富贵者也。小题 4: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型的方法是:
5、考生可以从内容、思想感情、句子的句式、手法等方面着手。本题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理解,从内容和思想感情方面: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从句式方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6、,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3)出淤泥而不染()2翻译下面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 3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_ 4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表达_;韩愈在马说 中借_,表达_;周教颐借“莲”表达_。参考答案:1(1)多 (2)立 (3)却,但是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3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7、(意思相近即可)4陋室(或陋室不陋);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千里马的遭遇;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相近即可)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3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粗的词语。可爱者甚蕃_ 不蔓不枝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3、翻译下列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 4、_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_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_ 参考答案:1、多长枝蔓 2、C 3、(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4、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
9、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4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
10、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余以为妙绝()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A读 xin,活鱼。B读 xin,新鲜。C读 xin,鲜艳。D读 xin,少。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_ 5读文
11、赏荷:(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_”,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_”。(用原文填空)(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_ 参考答案:1亲近而不庄重 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2D 3B 4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5(1)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莲说 阅读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