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著导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著导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著导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 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著导读: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中考古诗专项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 分)_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_ 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
2、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6、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7、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二、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
3、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 分)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 分)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2 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 分)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三、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
4、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 分)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 分)答:3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句诗的画面加以描绘。(2 分)四、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
5、”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
6、“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3、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之感。(1 分)4、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 分 5、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3 分)五、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7、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2、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3、诗的第二联用“”和“”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8、。(2 分)4、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2 分 5、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 分)6、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2 分)7、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六、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人名)。(1 分)2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2 分)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 分)七、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9、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2 分)()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歌
10、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
11、绪。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分)5、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 分)6、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2 分)7、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 分)9、“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4 分)八、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12、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_和_,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2 分)2、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B诗歌五节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词句的反复,节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C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如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能使表情达意含蓄委婉。D“辗转反侧”用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对淑女思念之深,抒发了“求之不得”的苦恼。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13、,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2分)4、请简要概括本诗中心。(3 分)九、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 们重新复职
14、。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2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B 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C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D 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3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B 词的
15、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才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 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 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4.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以“老夫”自况,着一“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B.词中两次用典,上阙自喻孙权,下阙又自比冯唐。C.全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激昂、走马挽弓,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形象。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风格。5、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阙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时的场面,下阕生动形象地刻
16、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的豪情狂态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B词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C诗人在词中多次用典,以孙权、魏尚自比,以“天狼”借指敌人,直接表达自己期盼重被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D诗人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塑造,体现出诗人粗犷、豪放的风格。6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2 分)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二轮 复习 名著 导读 古代 诗歌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