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历史比较.pdf
《东西方历史比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西方历史比较.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始皇陵与金字塔 埃及与中国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发祥地。古文明之神秘,埃及当推金字塔,中国当推始皇陵。金字塔的出现比始皇陵早两千多年。中国没有像金字塔那么古老与宏伟的遗迹。始皇陵是中国最早的完好建筑遗存。在神秘性方面能与金字塔相媲美的只有始皇陵。秦始皇陵埋有许多至今未能破解的秘密。没有神秘力量的参与,兵马俑坑出土的铜马车的项圈,怎能将金与银焊接在一起呢?须知,今人也没有掌握这一高难技术!这与金字塔塔砖的抛光度同为不解之谜。兵马俑稍大于真人,烧制如此大的陶器,极易受热不均,兵马俑却浑然一体,造之者真神手也。金字塔与秦始皇陵的最相似的地方还不在于神秘,而在于这两个庞然大物都创造了历史之最。胡夫金
2、字塔之后无出其右者,其后修建的金字塔都属于“小字辈”;中国之皇陵,亦无出始皇陵之右者,后来建的陵墓也都属于“小字辈”。埃及与中国竟然惊人地相似:后来的帝王没有一位敢于在奢侈与残暴方面超越开山祖师秦始皇。似乎荒淫奢靡也是有度的,上限被专制的开创者牢牢地封顶了。在这个问题上,埃及与中国一般无二,似乎这两个国度的统治者接受了权力主宰者的统一指令。修建金字塔的传统延续了一千多年,由于百姓不堪其苦,修到第七十多个的时候就中止了。中国修皇陵一直修到二十世纪初,延续两千二百多年。与金字塔越修越小相类,中国皇陵也基本是越修越小。接替秦的汉王朝提倡薄葬,其皇陵规模完全无法与秦始皇陵相比。也许帝王心中有一把秤,百
3、姓生居茆茨之舍,死无葬身之地,帝王居于宫殿,死后再无度地厚葬,其统治必不久长。汉朝帝祚大大长于秦,与汉朝皇帝奉行薄葬不无关系。汉皇帝土包似的陵墓,和秦始皇陵比 2 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羊毛出在羊身上,现世的权势与死后的哀荣共同分享有限的权力资源,分给死者过多,必然影响活人对权力的占有。埃及建七十多座金字塔之后,苦于被盗,就改为在深山密林修建秘密陵墓了。而中国却对修建公开的陵墓乐此不疲。即使有被盗墓的前车之鉴,仍我行我素,坚信皇权能够代代相传,自己的陵墓永远有忠实守卫者。国灭则陵破。慈禧太后陵墓从建成到被盗,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让人绝倒。皇甫谧对修建皇陵作过辛辣讽刺: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
4、也。而大为棺椁,备赠厚物,无异于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直到慈禧太后仍在做“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的蠢事,陵墓终被军阀孙殿英所掘。东西方统治者对待陵墓的态度差异何其大也。胡夫金字塔是埃及法老陵墓之最;中国的秦始皇陵是中国皇帝的陵墓之最,这说明各国的专制政权有很大的一致性。埃及法老秘葬,中国皇帝选择风水宝地,大动土木而且“书表于上”,这又说明统治者各有其个性。权力支配者一定以为权力像童话中的魔戒,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恨不得死后继续让其呈威。他们以为权力不仅是万能的,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怎样挥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等到乱臣贼子攻城,不法之徒掘墓,才猛然憬悟:与我朝夕相伴的权力不堪一击!尧舜禹德政
5、与雅典民主 雅典民主与尧舜禹德政早早地为西方与东方政治种下夙因。西方模式与东方模式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把执权者当作有道德缺陷与权力欲望的监督对象,尽量不让执权者的恶德影响政治行为;后者恰恰相反,把执权者看作道德高尚的人,他自己会控制欲望,将仁德布于四方。前者以防范为主(强调防范与制衡机制),后者以选择为主(强 3 调伯乐与道德的作用)。尧舜禹德政与雅典民主政治与分别予其后东西方历史以深刻影响。不妨回顾一下雅典民主。一位嗓音宏亮、办事负责的“传令官”召集公民开会。按照惯例,许多重要事务都是在公民大会上决定的,公民大会大约每十日召集一次,提前五日下达会议通知。遇到紧急情况须要商量应急对策时,传令官大
6、声喊叫或点燃狼烟。重要的会议比如选举官员传令官要逐一通知。大会开始,首先由六名监察员点名,查点实到人数。年满二十岁的雅典城邦公民有选举权。由于外邦人与奴隶没有选举权,具有选举权的大约占城邦实际人口的 10。这 10的人决定着城邦一切公共事务。接着大会主席宣布大会开始。第一个程序是祭祀,由祭司牵着一头猪绕场一周,然后将猪放到祭台上宰杀。祭祀后进入实质性议程,宣读下届官员候选人名单,提交会议讨论。谁想发言,便站起来走向主席台,向主席索取一枝月桂花冠这枝花冠相当于发言许可证。为保护与会者的发言权,对辱骂发言者的人给予驱逐会场的处罚。发言是畅所欲言的,候选人偷税漏税、未完成国债等问题都可以揭发出来,一
7、旦确认,候选人资格便被取消。最后的程序是举手表决,由书记统计通过人数,获得多数选票者当选。重要职务由大会选举产生,附属的官员及分工通过抽签决定。抽签地点在寺庙。先决定候选人(实行差额抽签)。准备好两只箱子,一只箱子放着候选人名单,另一只箱子放着白豆与黑豆。监票官一手抽出一位候选人名单,一手摸出一粒豆子,白豆当选,黑豆落选。落选者第二年可以继续参加抽签。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雅典民主政治不仅避免了武力争夺,而且已经实行了厚俸养廉的原则。当选官员可以领取到不菲的津贴。也就是 4 说,从经济角度考虑从政足以养家糊口,从而使政治家失去贪污的口实。著名的“陶片放逐”,是公元前六世纪末希腊民主政治的始祖克利斯
8、梯尼制定的一项法令:元老可以召集公民大会进行口头表决,决定是否放逐有独裁嫌疑的执政者,同意放逐的超过六千人,给予被告“放逐十年”的处罚。雅典民主并不是昙花一现的实验,它确确实实地存在了相当长时间。再看尧舜禹的德政,完全是另一番情景。尧不仅用人得当,制定历法节令,让百姓安心务农,而且告诫百官把各种公共事务处理好。尧问众人,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并没有顺杆爬,他说,丹朱么,他愚顽凶恶,我不能用他。驩兜说,共工这个人团结民众,做出了业绩,可以用。尧说,共工这个人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公正,欺骗上天,不能用。绕了好半天圈子终于有人向尧推荐舜,特别是四岳介绍说,舜的父亲
9、是盲人很愚昧,母亲也很固执,弟弟象更是凶残想杀害舜,而舜却能够与他们和睦相处。经过试用,尧觉得舜不错,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尧决定传位给他。舜先是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实在推托不了只得在文祖庙接受尧的禅让。舜比尧做得更出色,不仅进一步修正了历法节令,而且统一了音律、长度、容量与重量的标准,修明了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规定了诸侯、卿大夫、士朝见的礼物,用流放代替了割鼻等酷刑。尧让位之后二十八年殁。死前,他就不传位于子嗣做了非常精辟的解释:让位给舜,天下人得利而丹朱一人受损;传位给丹朱,天下人受损而丹朱一人得利。不能使天下人受损而让一人得利。5 尧的这番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日仍可以
10、说是至高的政治境界,令人无限向往。可惜尧的政治境界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可以行于一时,难以行之久远。尧舜禹之后中国并没出现效法的傻瓜,尧的话终于沦落成儒教的一个神话,变为刀光剑影的罅隙中透出的一丝玫瑰色光环。舜以聪明而闻名遐迩。许多教化都是舜发明的。相传,舜为让自己的孩子变聪明而发明了围棋。舜在位三十九年。死前他早就做好了后事安排,认为儿子均不成材,决定让禹接替自己的位置。禹为人正派,以声为律,以身为度,蓑衣芒鞋,不辞辛劳,并未因父亲受刑而沮丧,在治水过程中身先士卒,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百姓中建立了巍巍口碑。他的治水业绩堪称政治家表率,可惜,因恩泽百姓(而非争夺)而坐上权力宝座的,中国历史上仅禹
11、一人。尧舜禹为中国政治画了一张标准蓝图。虽然后世无任何一位帝王可及其万一,然而历代帝王都在制造效法尧舜禹德政的假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皇帝是个苦差事,学诗习礼以达文章之伯,舞文弄墨以成翰苑之才。魏晋之后还多了一条习禅入静,念经打坐。这些麻烦事可以算作当皇帝的代价,作为帝王就是要内圣外王,其德不违,其仁可亲,才艺兼赅,否则难以调度翰林学士。西方君主无须太多的附加条件,他们最初的政治框架中甚至忽略了对执权者个人修养方面的要求。也难怪,按照他们的游戏规则,君王不好则换之,反正换君王是轻而易举的。他们重视的是制约执权者,不让他有肆意乱为之可能。在中国,尧舜禹时代是和平地“换君主”,后来,“换君主”动
12、辄需数十万、上百万牺牲,而战争动辄要持续数年、十数年。政治巨头杀得津津有味,百姓只得吞服战争苦果。孟子提出过“伐放昏君”的主张,但从来没有得到认真执行,解决昏君、6 暴君的惟一手段就是以暴易暴。雅典民主(雅典民主雏形所涵盖的地域是非常广阔的,甚至包括非洲某些地域)成为西方民主政治模式之滥觞;尧舜禹的德治则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神话。非洲的一些地方以杀国王作为保持王权活力的机制,有些原始部落至今保留着杀死首领的遗风。这与雅典民主的“放逐”有异曲同工之妙。杀死与放逐的目的相同,都是限制甚至剥夺其权力。人类学家对此有不同解释。一种解释是,国王半人半神,他个人身体是否健壮事关国家兴衰,所以国王一旦失去
13、健康或性能力,应该马上让一位健康的、有性能力的新国王取代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代高度重视繁衍后代,一旦发现国王性无能,立即将其处死,让性功能旺盛者取而代之。非洲埃格巴人直至十九世纪末仍保留着杀国王的习俗。国王犯有独裁等错误的时候,大臣们就会让他去“睡觉”饮鸩自杀。许多国家的国王都是有任期的:瑞典国王任期为九年,古希腊国王任期为八年,巴比仑国王任期为一年,日本历史上出现过两位天皇轮流执政的政治奇观,每位天皇的执政期限只有一个月似乎国王这一行当比其他任何行当更须要及时更换新鲜血液。应该把“杀国王”视为一种机制,一种防止独裁与腐败的机制。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就是他接近伟大的时
14、候。杀国王的机制就是强迫国王谦卑些,再谦卑些。通过外力让国王不虚美,不隐恶,不独裁,不堕落,如此才能确保全体的利益。作为国王,腐败并不一定表现为贪污或渎职,更多地表现在名不副实,没有朝气,不能胜任等。国王这个职务受到严格监督,群臣虎视眈眈,作为国王认错则明,推诿则愚。国王一方面无所不有,处于万人之上;另一方面,他又是众矢之的,处于最危险的境地惟得失相加,福祸同在,才能够“相异者协,相反者调”,使政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7 从而取得长治久安。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尧舜禹德政固然美好,但也具有极大杀伤力,压制了当时仅存的一点民主胚芽,使中国人把眼光集中到执权者个人的品德上,忽略了建立逼迫执权者就范的机制
15、。天下哪有如此好事,需要一位新统治者的时候,恰巧有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坐在王位的侯选席上这简直是守株待兔。西方普遍对国王个人品德不感兴趣,他们不相信可以通过个人品德与人格魅力让政治修明,让权力稳定。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限制与监督,有了监督机制,哪怕国王是暴君也无妨废之就是了。一旦形成防范监督机制,君主就与臣民一起被纳入到全体都得遵从的规则之中,不允许任何人包括君主破坏。远古时代,西方人殚思极虑地设法制约权力,防止它成为洪水猛兽,这时,中国人却沉湎于对圣王的虔诚期待,认定“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尽管期待每每落空。暴君执政的时候,人们所做的全部努力不过是以“圣王”取代昏君,代价是血流成河。而雅典的民主政治
16、,要让一个昏君下台,所费戋戋,成本几乎可以小到不计。尧舜禹是不朽的,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德政意味着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秦始皇与亚历山大 秦始皇与亚历山大,若不是他们生活年代相差一百多年,真是一个绝妙的对比。公元前 327 年,亚历山大率领远征军征服波斯之后,向印度进发。就在此时由于亚历山大霸占波斯王妻女,奢侈腐化,引起士兵不满,险些酿成兵变。关键时刻,亚历山大用极富煽动性的话语激励士兵,但并未转变危局,只好调头返回故里,放弃继续东征的计划。他没有能够建立更昭著的伟业,但建立了横跨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的马 8 其顿王国,已经很了不起。一百年之后,东方的秦始皇一统华夏,霸业并不在亚历
17、山大之下,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遥相呼应。亚历山大与秦始皇所建立的王朝都是短命的。结果却迥然不同,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王国旋即分解为一个个蕞尔小国(与先前有些变化),马其顿王国这个庞然大物没有能够保存下来。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皇权专制帝国却在更换皇帝姓氏之后得以保留,延续两千多年。从马其顿帝国解体的一刻起,欧洲小国林立、互相竞争、共同发展,中国中央集权,政出一门。泾渭分明的两种不同格局就这样基本被确立下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因此而日益对立,互不相容。当时还没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大国,只有中国与印度是大国,都位于东方,而西方全部是小国。亚历山大王朝与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极其相似,都是王者过于贪
18、恋权力与富贵,没有从长计议。亚历山大霸占波斯王的妻女,任命波斯人担任高级指挥官,疏远了子弟兵。秦始皇则建阿房、筑皇陵,沉溺美色,耗民脂膏,百姓生活无以为继,只得铤而走险,以造反求生存。有一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西方与东方对待昏君的态度极不相同。西方是打倒之后逆之而行;中国是打倒之后,蹈其旧辙。不是吗?马其顿王国之后,西方再也没有出现过亚历山大那样的大一统局面。而中国,除了极少数时间而外,全部是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一个王朝腐败,就会出现新兴力量来瓦解这个王朝,平均每隔一二百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战争,以解决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危机,直至归于一统,才得宁息。大国、小国只是表象。剖析内部就能发现,实际上是“大
19、国愈大”、“小国愈小”。中国大,不仅地域大,而且大一统权力大,国家行政权力全部集于皇帝及朝廷,皇帝一言九鼎,众人喏喏而从。欧洲国家 9 本来就小,每一个国家再被分割为一块块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治体,享有一定的行政或司法权,不必凡事都要看中央的脸色行事。按照东方的理念,除非君主被造反者颠覆,遭万人骂,被视为“昏君”、“暴君”,否则君王永远是正确的,即使政治狼籍也“万方有罪,罪在下级”。在西方某些国度却保持着放逐国王的习俗,也就是说,国王废弛政治要被被追究责任。我想起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序言中所说的一句话,我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这个国家的幅员与统治者的治理能力是匹配的。在当时,这是一种簇
20、新议论,现在仍然是簇新的。现代自治体制就建立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上。如今自治体制已在很多国家中实行。从秦始皇时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完全一元化,变为独裁者手中的玩偶。中国逐渐丧失民主的土壤,一点可怜的民主残余只能在专制的夹缝中艰难地挣扎,随时面临中断的危险。而在欧洲,马其顿王国崩溃之后,民主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归依与揽系,牢牢地扎下了根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日本、印度,还有欧洲诸国,今天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注定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的两位顶尖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早亚里士多德一百多年,基本可以视为同时代。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大名鼎鼎,深邃,恢宏,
21、都是励志勤苦、德操弥厉的大家。然而刀背贵厚,刀刃贵薄,讵可齐一?必须分而论之。先看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大致体现在论语中。我们无从得知他给学生开了哪些课程,不过从论语的记载看,课程大多偏重于道德伦理方面,孔子告诫弟子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孔学“平天下”是一种虚说,但“修身、齐家、10 治国”这三者中,至少“修身”、“齐家”与半个“治国”是实实在在的。孔子终生奔走呼号的不过为解决这两个半问题。儒学成为国粹,成为文化思想的万脉之源,成为中国人精神华殿。无论是血性武夫抑或朋党士子,都以沾溉星点儒学为荣,此传统延续两千多年。西方的教育在内容上没有经过人为设置,其矛头对准未知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西方 历史 比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