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pdf
《【新高考】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 选一个课程建设的开口,与大家交换意见。课程建设无疑是教育改革,着力于改变人才培养标准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我想谈三点:课程很重要,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状况,今后深化课程改革怎么做。一、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历史关头,会看到其实这个转变是一个社会形态从近代转型现代,从农业主体转型工业化,进而叠加转型为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在这个发展阶段,教育满足于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多样化和高品质,以及积极服务于社会的需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三句话说:我们需要服务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由此,需要反思,高等教育精英化,而输出之后,被他人
2、摘桃子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大批参与社会建设的技术型人才,从职业教育到理工科教育,在未来很长时间,还是支撑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实体经济发展大国的保障条件;我们需要一批具备专业化和创造力的高端人才,这决定了我们在今后与美国是不是可以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体制、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关系。在过去的教育变革中,较多聚焦在课程的实施,就是基于国家设定的课程,尤其集中精力在核心课程,也同时是考试课程,进行了窄化的学习。这个学习所塑造的人,一定善于考试,学习基础高度一致,人才的普适性突出,而且也因为考试规定,脑子里有预设问题的答案,标准化了。即思维僵化。尽管我们在国际学业
3、测量中,有很好的成绩表现,而欧美也都到中学来考察学习基础教育的经验。然而我们自己要看到,这个成绩是有预设条件,而且取得这个成绩有代价。稍作解释:一者,学习内容被精简了,集中精力,规定模式,学习几门课程,学习被窄化了。二者,这种学习,分分计较,不是比较谁会学习,而是比赛谁会不丢分,于是思维逐步僵化。有人说,学得越好,读到最好的大学的学生,受害越深。这话有一点极端,可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三者,我们动员了全社会的人员参与,补偿了全社会家庭的资助,以及消耗了全部学生的精力,以过苛的管理和要求,以过度学习,而赢得学业优势。这还是暂时的,一旦失掉家长的督促,例如到外边读大学了,家长管的少了,于是很多孩子就放
4、任自流,不读书了。四者,读书无用,所学在社会职业选择中不具备优势,学历只是入职的敲门砖。五者,我们的教育平均成绩很好,以削峰填谷而获得的。很多学校都把差生的教育作为第一重要的事。于是,我国教育的分化不突出。可是高端学生的培养,缺乏办法。很多实验学校或“一中”,生源很好,学生读书与其他学校一模一样,比赛的也是统一的考试,于是缺乏精英培养的措施。在精英教育上,我国教育是严重滞后的。而欧美以特别资助,民间的和官方 2 的,支持一部分学生获得优先发展;也以私立学校教育作为国家普通普及教育的补偿,可为学生选择,支持一些精英学生获得超长发展。我们看到欧美教育出现问题,所指的主要是在国办教育的某些生源极差的
5、地方,管理的松懈,以及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性带来的副作用。在国际比较与自我反思中,我们会发现,未来的教育改革紧紧盯着上好课,让学生围绕考试的几门课取得好的成绩,不会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而实现教育转型,这一次教育需要深化改革,要发力于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与体制与课程关系最大。最近开两会。莫言提议,把中小学学制由十二年改为十年,缩短两年。这个提议本身未必可行,至少说明有人在思考教育体制问题了。还有这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力求打破天花板。这个天花板指的是什么?至少有几层含义:一是教育孤立,封闭,与社会联系很少。我们习惯于把教育理解成一个孤岛,关起门来做事。这其实
6、不行。例如应试的问题,我们在推素质教育,要减轻负担。发现效果不好。因为家长不理解,他们要加负担,要考试成绩。最后,学校和老师只能妥协。二是教育内部,也有很多天花板,因为条块分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就有天花板。高等教育负责招生,他们按分数排位录取,你这里说,考试成绩不是唯一的,要进行素质教育,这没有说服力,也无法让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去做。其实,基础教育的老师也是被这个制度绑架了。三是,基础教育内部也有很多层天花板。小学管小学,初中管初中,高中管高中,各学科老师只要各学科成绩。谁都限定在角色里,较少从学生需要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建议和支持。小结一下,教育制度需要变革。此外的一个改革重点就是课程
7、。我们再看两会委员的提案,会发现,很多人都察觉教育提供的学习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不吻合,于是建议要增加学习内容,诸如京剧,廉政教育,创新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等等。而且都希望这些要课程化,进入课表。这也未必可行,可是也说明课程很重要。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意味着学生学习什么,就意味着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才。二、我国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上世纪末我国教育在前瞻中,有所反思。并且直接带来了本世纪初期启动的课程改革实验。那时最需要改变的现实是,全国学生,一张课表。也就是学习内容单一,窄化。为此设计了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学校实施课程,这个体系包括三类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
8、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预设了必修与选修模块。也就是说,在规定全选课程里,还区分学习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学习,实现的条件是学生自选。这样我们就清楚了,课程改革实验,所确定的改革意图的实现主要路径是三条:一是,弹性课程体系的建立。给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的赋权。二是,学习的选择性,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兴趣,能力,来确定所学习的内容。三是在区域范围内和学校内部,打破一张课表的限定。这时还没有发展到每人一张课表。3 从精神本质上看,这一次改革所要增加的是自主性,在教育管理上,给地方教育教学管理分权了。在学校层面给学校办学实现自主性提供了条件。因为校长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课程来实现办学特色。在教师
9、,可以不同内容和层次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在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个性化发展。把改革的意图我们简要概括如此。不展开论述,为了好理解,也做的是通俗化表达。从 2001 年义务教育启动实验,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可以说,这一次改革路途中间很坎坷,有不同的声音,而且很多最初的设想没有实现。在课程建设上有突破,可是在课程建设的规划,成为体系,以及学习的选择性都有很大差距。所谓一张课表的问题,依旧是存在的。在启动本次新高考制度改革中,我们也需要进行现实的评判与课程改革目标失落的原因分析。主要问题有几个:其一,高考按分取人这个机制没有变化。所谓高考录取的制度改革,什么推荐入学,什么自主招生,都演变为
10、按分数录取。事实上,反而增加了考试次数,加大了学生负担。在这个体制下,学生不可能有自主性的学习,课程内容的自选权,学校也不敢下放。这个问题横亘在这儿,在基础教育内部无法破局。其二,国家课程计划是满量的,也就是说,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以及要求增加的各种专题教育,已经把课表塞满了。我们在发布课程计划时,发觉在课表里一些规定内容进不去了,要在课表外附加说明,某某规定内容,请学校自主安排。其实,做课程计划也知道,学校也没有时间再自主安排,可是按照国家规定学校教育还不能缺少这个内容。这个难题只能下移。我们给了学校自主建设课程的权利,却没有给到自主实施的可能。其三,我们增加课程自主性,尤为关注的是有利于推
11、进素质教育,特别要求增设课程,要脱离学科本位,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改善。于是,这个阶段校本课程较多在音体美,科技,劳动技术等边缘学科开设。这些学科的本科,都难于保持高质量,也就意味着这些增开的课程,也多为装饰性课程。你来看,我有,但是说不上教得有质量。其四,学校课程开发,缺乏专项经费和专业支持,于是出现了注重课本化,而轻视实施的问题。没有人的课,开不了。我们开设学校课程,最终还要上课,要有教学质量,因而开发课程与实施课程要一并考虑,没有人就谈不到课程建设。此外,开发课程需要经费的支持。这一也是学校所缺乏的。国外学校预设课程,要报计划,审批后,要增加经费。我们还没有这个体制。可以说,中国的校长不简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 新高 制度改革 背景 学校 课程 建设 实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