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探讨.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东盟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探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盟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探讨.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 东盟视角下英语教学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李彩霞 来源:文教资料2017 年第 09 期 摘 要:当前,以东盟为重心之一的“一带一路”建设,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带来了挑战。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与教学现实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并在此模式内力图体现出向以东盟为重心的“一带一路”国家的教学倾向,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关键词:东盟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钻石十年”的到来,以及“一
2、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合作交流势必更加紧密、深入和宽广。东盟各国日益高涨的“汉语热”在进一步推动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大力培养的同时,也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挑战。因此,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明确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包括六大部分,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育类、技能类和公修类。从文化与交流的广义视角看,几乎所有类别的课程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英语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跨国文
3、化交流工具(张晶,2010),从语言与文化联系的紧密度及课程对国际视野的呈现度来看,大学英语课程无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想渠道。事实上,早在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在教学性质和目标及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英语课程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此外,大学英语课程通常贯穿于学生大一、大二两个年级阶段,共计 15个学分,累计达240 个学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提供了可能。因此,从理论上说,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4、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所修习的大学英语课程实际情况而言,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大多采用的都是文化导入的方法,即在单元内容讲解中对所涉的异国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或比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了解他国国家概况、风俗习惯、礼仪禁忌等事实性文化知识。这样产生的问题有两个:龙源期刊网 http:/ 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不完整。对异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并不能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共同发展而成的,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知识导入仅是在个体认知层面给予了一些文化事实和交际规约的知识性介绍和储备,要推
5、动学生在情感、行为层面发展,还需要大量基于文化知识的对比、分析及反思等体验性教学活动。以 Byram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尤为强调经历(experience)文化差异,然后通过“分析反思再经历”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提高跨文化意识,从而最终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反映在教学中,即始终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跨文化体验活动置于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缺少了具体的跨文化体验活动,静态的文化导入难以促使个体对文化的深切思考,停留在个体浅层认知层面的可能性极大。二是文化知识结构失衡。就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的机遇而言,人才培养倾向于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学生毕业后在东盟国家进行海外汉语教学的概率
6、比在英美国家要高得多。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东盟国家的文化知识理应受到重视。然而,由于英语教材中出现的文章体现的多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内容,几乎没有与东盟国家相关的内容出现过,因此这种文化输入的失衡,可能会造成学生今后从业所需文化知识的缺乏,并产生某种文化偏见。从上述分析来看,要利用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作为广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渠道,首先必须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框架内构建一个合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并在此模式内体现出向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的教学倾向。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构建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理论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起
7、源于美国,在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中,已基本形成了“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之下,学界提出了多种各有侧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其中对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Fantini 和 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四要素理论,四要素分别为知识、态度、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不仅应包括社会群体及文化知识,还应包括有关交际过程的知识;态度指对互动文化所具有的好奇、开放、包容、尊重和欣赏的积极正面的态度;技能不仅包括对他国文化进行解释与联系的能力,还包括真实交际中探索文化新层面并与之互动的能力;而文化批判意识则指对互动双方文化
8、进行思考、质疑和评价的能力。由于 Fantini和Byram是从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的四要素模式,因此,该模式也强调这四个构成因素必须与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及语篇能力相结合才能最终形成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毫无疑问,这一模式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杨盈和庄恩平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为依托,构建了一个由全球意识系统、知识系统、文化调试能力系统和交际实践能力系统共龙源期刊网 http:/ 同组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模式。全球意识包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知识能力主要指对交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盟 视角 英语教学 中的 汉语 国际教育 专业 学生 文化 交际 能力 培养 模式 探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