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复习参考题填空部分.pdf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复习参考题填空部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复习参考题填空部分.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39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2 复习参考题填空部分 1、易见的元杂剧刊本有明代藏懋循编的元曲选和近人隋树森编的元曲选外编。2、在元杂剧剧本中,宾白(简称白)是剧中人物的言语,而科范(简称科)是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3、元杂剧中的女主唱称为正旦,男主唱则称为正末。4、著名的散曲套数不伏老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自叙之作,作者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这几乎是一篇浪子文人的宣言。5、燕燕、赵盼儿、王瑞兰分别是关汉卿在杂剧调风月、救风尘和拜月亭中塑造的三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6、单刀会是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历史剧代表作,剧中突出了关羽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并借关羽之口抒发了深沉的历
2、史沧桑之感。7、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又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他描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爱情故事的杂剧墙头马上则比较爽朗轻松。8、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高文秀的双献功就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9、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10、士子与妓女之间的爱情是元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如著名剧作家石君宝的曲江池歌颂李亚仙和郑元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马致远的剧作青衫泪也歌颂了妓女裴兴奴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爱情。11、元明的杂剧传奇很多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
3、记改编自元稹的莺莺传,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陈玄祐的离魂记,石君宝的曲江池改编自白行简的李娃传,汤显祖的邯郸记改编自沈既济的枕中记。12、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马致远汉宫秋则描写了汉元帝和昭君之间的感情。13、王粲登楼是元代剧作家郑光祖创作的杂剧,剧中道出一代文人的感受,因此一再受到文人的赞赏。14、所谓元代四大爱情剧指的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2/39 15、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16、明代剧作家朱有燉的杂剧继母大贤和元代关汉卿的杂剧蝴蝶梦都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这是
4、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个题材。17、明代剧作家康海的杂剧中山狼借寓言来抒写自己的心情,王九思的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则借前代诗人杜甫之口发泄自己的积愤。18、明代剧作家冯惟敏的杂剧不伏老写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是戏曲史上首部以科举考试为表现对象的作品。王衡的杂剧郁轮袍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科举考试的经历,沈自徵的霸亭秋写杜默落第后在霸王庙哭诉,都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19、明代冯惟敏创作的杂剧僧尼共犯从儒家思想出发,对佛教进行了批评。20、许潮的剧作多以文人的游宴雅集为题材,如兰亭会一剧写王羲之、谢安等人上巳集会修禊,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风雅的倾慕。21、大雅堂乐府是明代作家汪道昆创作的四折短句高唐梦
5、、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的合称。22、四声猿是明代作家徐渭创作的四部杂剧的合称,包括女状元、狂鼓史、雌木兰、翠乡梦。23、明代剧作家王骥德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受;吕天成取材于孟子的杂剧齐东绝倒则通过对舜等古圣贤的戏谑,表现了晚明文人对传统的挑战。24、明代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卢至的形象,剧中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显示出佛教对晚明文人的影响。25、“渔阳三弄”是明代作家沈自徵的杂剧霸亭秋、簪花髻、鞭歌妓的合称,剧中借对古代文人遭遇的描写,体现出晚明文人对个性、自我的关注和追求。26、孟称舜将其古今名剧合选所选杂剧分为婉丽、雄爽两类,并
6、根据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苏轼的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之意,分别命名为柳枝集和酹江集。27、南戏白兔记写刘知远由流浪汉而成为皇帝的故事,属于在民间颇受欢迎的发迹变泰题材。28、明初剧作家丘濬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灿的香囊记在创作主旨和情节安排上都亦步亦趋地追随高明的琵琶记。3/39 29、南戏荆钗记与张协状元、赵贞女等谴责文人负心的作品不同,它借书生王十朋和钱玉莲的爱情故事,赞扬了文人在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忠贞。30、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隆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31、赵五娘和李琼梅分别是南戏琵琶记和小
7、孙屠中的人物。32、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33、“灯前修本”是明代传奇鸣凤记的一个片断,这部传奇表现了嘉靖年间杨继盛等忠义之士与权奸严嵩父子的斗争,开启了此后时事剧的创作。34、古代戏曲中常用误会错认法来结撰情节,阮大铖的春灯谜一剧就以十错认造成一系列的波澜,堪称错认法的典范之作。35、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包括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和紫钗记、南柯记。36、“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是传奇牡丹亭中的曲词。37、明代很多剧作家追随汤显祖讴歌真情,如孟称舜的剧作娇红记歌颂王娇娘和申纯至死不渝的爱情。二胥记则歌颂了伍
8、子胥灭楚复仇之孝和申包胥复楚之忠。38、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又成为其他剧作的表现对象,如清代蒋士铨的临川梦就以戏曲形式为汤显祖作传。39、明代作家沈璟的剧作很注意对诙谐的追求,他的博笑记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事”,“俱可绝倒”的作品。40、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李开先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沈璟的义侠记演英雄武松的故事。41、明代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剧作家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南戏概论性质的专著。而王骥德的曲律则是一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著作。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则为创作提供了一本可以依赖的工具书。42、清初传奇创作非常繁荣,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了
9、这一阶段传奇创作的最高成就。4/39 43、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以戏曲来反映现实政治和平民生活,李玉、朱素臣等合作的清忠谱是其代表作之一,剧中反映了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阉党魏忠贤的斗争。复习参考题简答题(元明戏曲部分)所列的简答题答案,仅仅只是答题纲要,回答时应适当展开。一、元明戏曲部分 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2)文人地位的变化;(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1)初期,其特点是作者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
10、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2)中期,特别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等。(3)晚期,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言语,简称“白”)、科范(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简称“科”)三部分组成。4、简述不同时期明杂剧创作的特点。(1)更生期(明初至嘉
11、靖):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特点是:A、有名氏作家很少;B、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C、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D、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E、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而有所突破。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特点是:内容上,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形式上比较随意。(2)繁荣期(隆庆以后):特点:形式上,折数不定,用曲自由,主唱者不限于一人;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人物形象,多为陶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5/39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影响?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的不
12、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体的地位明显上升。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6、简述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1)浓郁的抒情性。杂剧梧桐雨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个在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话题,和诸多同一题材的文学作品比较起来,梧桐雨关注的不是唐明皇和杨贵妃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而是他们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当然有爱情的欢乐,但是更多是死别的痛苦、思念的哀愁以及悲凉的历史沧桑感,整本戏如同一首抒情长诗,不以情节引人,却以情感动人。浓郁的抒情性首先得力于作为
13、剧本主体的曲词。梧桐雨的曲辞自然朴实,却又缠绵悱恻,细腻传情。尤其是第四折最后的几支曲子,好像写的全是雨景,但却是用中国传统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式,把唐明皇自美梦中惊醒之后,独对梧桐秋雨的孤凄、悲凉写得淋漓酣畅,感人至深。浓郁的抒情性还得力于剧中不断出现的梧桐意象。梧桐雨把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中出现的梧桐意象大加发挥,以梧桐为中心来结撰全剧,第一折里唐明皇七夕乞巧时在梧桐树下与杨贵妃海誓山盟,第四折里唐明皇独对梧桐秋雨哀悼杨贵妃。在唐明皇的唱词中梧桐前后出现了六次。这种安排一方面使得全剧主干突出、结构紧凑。故事从梧桐树下起,在梧桐雨中结束,即呼应题目,又首尾呼
14、应。另一方面是利用中国文学传统中梧桐意象自身所包蕴的忧郁色彩,用“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的秋夜梧桐雨,搅动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增加抒情的伤感,从而使剧本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2)形象鲜明的人物塑造。梧桐雨是一个末本戏,是由正末,也就是男主角独唱全本的,因此剧中杨贵妃只有很少的道白,形象比较模糊,没有什么明显的性格特征。而男主角唐明皇的形象则非常鲜明。白朴在梧桐雨中抱着同情的态度,塑造了唐明皇这样一个专情的情人形象。此剧除了楔子之外,四折戏都集中在唐明皇的专情上,第一折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七夕盟誓定情,第二折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沉香亭畔的霓裳羽衣舞,第三折写唐明皇含悲忍痛赐死杨贵妃。而最
15、后一折则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追思怀念,更突出了他的专情。7、谈谈你对赵氏孤儿悲剧精神的理解。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使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宠信,掌握了大权,这就使得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人为救护无辜而6/39 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剧惨烈悲壮的基调。例如程婴,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还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
16、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氏孤儿,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幼儿,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在剧本第三折,程婴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被逼严刑拷打与自己共谋的公孙杵臼,更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斩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之下,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虽然剧本最后除奸报仇的结局,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弱化了悲剧色彩。但是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所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17、,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8、以第三折为例,分析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第三折是冲突双方屠岸贾与程婴、公孙杵臼的正面交锋。作者通过程婴、屠岸贾、公孙杵臼间复杂的关系、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制造悬念,把冲突推向高潮。(1)程婴出首告发,屠岸贾不肯轻信而反复盘诘,制造了紧张气氛;程婴滴水不漏的解释,屠岸贾半信半疑的神气,使笔势稍稍舒缓,为矛盾进一步展开作蓄势。(2)安排屠岸贾让程婴行杖这一情节,既突出屠岸贾的阴险狡猾,又激化了戏剧冲突,有利于表现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内心矛盾;尤其是公孙杵臼受刑时心理的变化,使矛盾冲突复杂化和尖锐化。(3)以三个人的强烈动作,表现孤儿被搜出后戏剧冲突的激
18、烈尖锐。屠岸贾挥剑如狂,表现出凶狠残暴的性格;公孙杵臼触阶而亡,显示了计谋成功后的从容镇定;程婴强掩悲痛,展现了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品质。9、石君宝的曲江池与唐传奇李娃传的主题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一不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杂剧曲江池较之小说李娃传做了很大的修改。在作品的主旨差异上表现为:石君宝在曲江池里,把唐传奇对文人轶事的描写,变成了士子与妓女爱情的歌颂。于是李娃故事便成为元代很有代表性的题材书生妓女题材中的一分子,这使得剧本在道德方面的意义更加突出了。与唐宋两代文人相比,元代文人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许多文人与倡优关系密切,亲身参加杂剧的创作、演出。他们在倡优那里获得尊重与理解,以往认为卑贱的优伶
19、、妓女,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元代文人的知音。而元代文人便也在自己的作品里借歌颂书生与妓女的爱情,借妓女对书生的知赏与爱恋,来书写自己的感慨,填补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落感。石君宝笔下的李娃故事,正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10、试举例说明关汉卿和马致远剧作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7/39 关汉卿与马致远比较,两人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却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也正因如此,他的杂剧更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剧本中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角,比如窦娥冤以童养媳与高利贷者为主角,表现了一个童养媳的悲惨遭遇。马致远在精神上体现了更多的士大夫气息,更多地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马致远
20、在他的作品中,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比如,在他现存的杂剧中,荐福碑写士人不遇的坎坷,倾诉沦落文人的悲哀。这是马致远与关汉卿剧作的一大区别,也是马致远士大夫色彩的重要体现。11、试结合作品分析马致远剧作在内容和曲辞上的特点。马致远的创作在内容上,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最集中地表现了当时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如荐福碑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时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此外他对神仙道化剧也情有独钟。马致远的曲辞风格在元代是领袖群英的大家。他的曲辞,有豪放的一面,但在
21、豪放中有一种清逸、爽拔之气,韵味悠长。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12、简述从莺莺传到“王西厢”崔张故事的发展衍变。(1)莺莺传中的崔张故事 崔张故事最早见于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创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写张生游于蒲州,借住普救寺。寡妇崔氏亦携女莺莺住在寺中。适逢乱军劫掠,张生请官吏庇护,崔家因而幸免于难。崔氏感其恩义,设宴酬谢。张生由此得识莺莺,并一见钟情,托莺莺婢女递诗传情,莺莺亦回诗相约。张生跳墙赴约,却被莺莺训斥。几日之后,莺莺却自献于张生。数月后,张生赴京科
22、考,淹留京师,最终抛弃了莺莺,并解释说: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而自己的品德不足以胜妖孽,故忍而弃之。而当时之人因此称赞张生“善补过”。(2)“董西厢”对莺莺传的修改补充 金代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对崔张故事作了较大改变。首先,“董西厢”补充修改了很多情节,如听琴、闹简、拷红等。而且改变了故事的结局,以崔张私奔、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回京上任做结,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其次,“董西厢”改变了一些人物的形象,如老夫人成为崔张爱情的反对者,而红娘成为崔张爱情的促成者,作用大大加强,形象也更加丰满。张生形象更是发生了根本改变,从一个负心之人变成一个执着爱情的多情人。(3)王实
23、甫西厢记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 8/39 王实甫的西厢记直接继承了“董西厢”,但又有所发展。首先,在情节上删去了一些枝蔓的情节,如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打斗等,使剧情更加紧凑。其次,在形式上,将崔张故事由说唱变成了大型戏剧。再次,在形象的塑造、心理的刻画、冲突的设计上都远远超越“董西厢”。13、试以对石君宝曲江池的改编为例,分析朱有燉剧作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视。朱有燉对儒、释、道三教均抱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对三教的肯定中,儒教仍是最基本的。作为皇室的一员,虽有政治上的倾轧,但对政权的维护则是至为重要的。加之朱有燉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故而对儒家道德伦理的赞扬、关注,对戏曲教育作用的重视,贯穿了朱有燉
24、的剧作。尤其是那些表彰贞节忠顺的作品。曲江池是朱有燉改编石君宝作品而成,原因是因为朱有燉觉得石君宝原作在思想教育作用上有所欠缺,才重新创作曲江池剧本的。在改编中,朱有燉沿袭了元杂剧所确立的歌颂李郑忠贞爱情的主题,故事的发展脉络与元杂剧大体相同,但也有不少差异。这些差异的共同指向是对道德操守的关注。比如郑元和初见李亚仙便郑重提出娶李亚仙的要求,使郑元和的形象比元杂剧在道德方面更提高了一步;李亚仙是一个有仁有义、容德兼备的忠贞女性,她对鸨母设计的“倒宅计”毫不知情;作品还借刘员外的角色写出嫖妓的下场,借郑元和与几个乞儿的口说明酒色财气的罪恶;结尾的父子相认、以礼迎娶也强调了“岂可有绝”的父子天性。
25、14、结合作品简述朱有燉杂剧的艺术成就。(1)语言朴素生动,并能因情节人物的不同而加以恰如其分的表现;(2)对元杂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探子报告等)的纯熟运用;(3)对元杂剧独唱体制的突破,增加了双唱、众唱、接唱等多种方式。15、试举例说明康海和王九思剧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到价值。形式上,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开启了明代短剧的创作。内容上,(1)寓言作品的创作,如康海的中山狼;(2)对个人感受的关注,如王九思的沽酒游春;(3)对道德的重视,如康海的王兰卿真烈传。16、试析许潮和汪道昆短剧的特色。许潮、汪道昆剧作最大特色就是浓厚文人化色彩。许潮剧作在内容上,经常从经史中取材,而且对文人轶事、游宴雅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专题 复习 参考 填空 部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