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21 中国人民大学 2003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世界经济 考试科目:综合考试(含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考试时间:1 月 19 日下午 考题编号:410 西方经济学部分(60 分)一、名词解释(每个 3 分,共 15 分)1新货币数量论 2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欧拉定理)3黄金割率 4治理通货膨胀的渐进主义 5李嘉图等价定理 二、简答及计算题(每个 10 分,共 30 分)1简述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坚持和发展原有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的。2某厂商生产产品 F,销往两个相互隔绝的市场完全垄断的本国市场和完全竞争的外国市场。已知厂商生产 F
2、产品的边际成本曲线为 MC=Q,本国市场的需求函数为 P=124Q;外国市场 F 产品的价格为 4。试问:(1)该厂商应当采取何种定价策略?(2)计算并作图说明在该策略下厂商在不同市场的销售价格和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2/21 售量。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曲线的特征及理论基础。三、论述分析题(15 分)1996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1)8 次连续降息;(2)扩大财政支出以及国债发行规模;(3)在“十五”计划将“适度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相结合”作为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请问:(1)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2)从理论角度讲,哪
3、些因素决定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率?(3)如何理解“十五”计划中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什么是“适度的货币政策”?为什么要采取如此的政策组合?为什么要将该种政策基调以正式官方文件确定下来?附:近几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2);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1 年)表 1 国家财政债务收入 单位:亿元 时期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债务收入量 1967.3 2476.8 3310.9 3715.0 4180.1 46.4.0 表 2 个人储蓄存款年利率水平(%)时 1996.6.1 1996.8.23 1997.10.23 1998.3.
4、25 1998.7.1 1998.12.7 1999.6.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3/21 期 储蓄年利率 9.18 7.47 5.67 5.22 4.77 3.78 2.25 表 3 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时期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支出比重 11.7 12.3 13.8 16.1 17.8 19.6 表 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水平(上年=100)时期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价格指数 106.1 100.8 97.4 97 98.5 99.2 表 5 货币供给增长速度(比上年)单位:%年份 M2
5、 M1 M0 1996 25.3 18.9 11.6 1997 19.6 22.1 15.6 1998 14.8 11.9 10.1 1999 14.7 17.7 20.1 2000 12.3 15.9 8.9 2001 17.6 12.7 7.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4/21 表 6 货币供应增长率目标值与实际值对比 单位(%)年份 M1 M2 目标 实际 目标 实际 1994 21 26.2 24 34.5 1995 21-23 16.8 23-25 29.5 1996 18 18.9 25 25.3 1997 18 16.5 23 17.3 1998 17 11.9 1
6、6-18 15.3 1999 14 17.7 14-18 14.7 2000 14 16 14 12.3 表 7 固定资产增长率(比上年)单位(%)年份“八五”时期年平均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36.9 14.8 8.8 13.9 5.1 10.3 12.1 表 8 GDP 指数(上年=100)时期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GDP 指数 109.8 108.6 107.8 107.2 108.4 107.0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5/21 答案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 2003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
7、世界经济 考试科目:综合考试(含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考试时间:1 月 19 日下午 考题编号:410 西方经济学部分(60 分)一、名词解释(每个 3 分,共 15 分)1新货币数量论:指弗里德曼的以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加以表述的货币需求理论。在这一货币需求函数中,弗里德曼以恒久性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以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即预期物价变动率)作为机会成本变量,同时,还以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以及其他综合变量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其货币需求函数为:M=f(P,rb,re,1/p*dp/dt,w,Y,u)弗里德曼对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需求的
8、收入作了重新表述,而且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在短期内实际产出也变动);弗里德曼新货币数量说深受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启发,借鉴了其分析方法,将货币替代品由只有债券一种发展为多种,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上均有新的认识。2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欧拉定理):又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设长期中规模收益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6/21 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假设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 L 和资本 K,生产函数为Q=Q(L,K),若生产规模不变,则有:,这就是欧拉定理,它表明在所给条件下,全部产品Q恰好足够分配给劳动要素人和
9、资本要素 K。其中为资本的边际产品即,为劳动的边际产品即,因而欧拉定理也可以表示为:。3黄金分割率:又名黄金率,即把已知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这部分的比,最基本的公式就是把 1 分割成 0.618 与 0.382,尔后再依据实际情况变化,再演变成其他的计算公式。股票技术分析的专业者将该项定律引用在股票市场,探讨股价变动的高低点,发现准确性不低,而成为投资人预测未来股价变动完成点的主要测试标准之一。依照此定律的特性,它能提供大势或个别股从空头转入多头市场或由多头市场转入空头市场的时机与价位,投资者由此根据当时经济环境的变化,再作为进出股票的依据。4治理通货膨胀
10、的渐进主义:指政策持续不断地紧缩总需求,在很长的时间内逐步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其基本特征是较小的失业率和较长的时间。于之相对的是激进主义政策,它是政府通过突然性的、大规模的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以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明显下降和失业率显著提高为代价,在短时间内,争取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5李嘉图等价定理: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该定理若成立,须具备许多前提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7/21 件:无论是用税收还是用公债融资,初始时期的政府支出不变;初始时期发行的公债必须用以后时期课征的税收
11、收入偿还;资本市场是完全的,即不存在流动性约束,而且个人与政府的借贷利率是相同的;个人对现在和将来的收入具有理性预期;个人作为现行纳税人和将来的潜在纳税人,其行为就好像能永远生存下去一样;个人能完全预见包含在公债发行中的将来时期的纳税义务;征收的是总税额,并且减税及税负下降是均等地落在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每个消费者具有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公债持有者的数额与未来纳税额的负担是对称的。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
12、。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前提条件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李嘉图等价定量是由李嘉图提出的猜想,并由新古典主义的学者巴罗根据理性预期进行了论述。它反击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公债是非中性的,即对宏观经济是有益处的观点。二、简答及计算题(每个 10 分,共 30 分)1简述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坚持和发展原有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的。答:新老凯恩斯主义本属一脉相承,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为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以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和相对价格刚性等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这就导致新老凯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8/21 斯主义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
13、之外。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基本的财政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财政政策已经从单纯的扩大公共开支、克服经济危机发展到对经济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调节,以维持长期发展。这在财政理论、政策主张等方面都有体现。(1)新老凯恩斯主义基本财政思想的差异 新老凯恩斯主义都信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就体现为希望借助财政收入、支出的变化调节总需求水平、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这是其内在逻辑的一致之处。但是,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提、研究方法和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他们的财政思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老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集中地体现在“需求管理”上,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产出
14、水平。汉森、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针对战后的经济情况,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调节。海勒等人提出的增长性财政政策更进一步主张,在经济增长时仍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减税、赤字预算等方式刺激总需求,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可以看出,无论是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还是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增长性的财政政策,都把总需求视为调节的主要目标。与老凯恩斯主义不同,新凯恩斯主义更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经济波动的关键。他们认为,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9/21 于存在着价格粘性、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完全的自由放任会引导经济达到一种非效率的均衡”
15、,也就是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新凯恩斯主义在财政政策指导思想上的又一特点在于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新凯恩斯主义没有提出对“滞胀”的系统理论解释,但他们显然认同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对经济过度频繁的干预导致了滞胀”的观点。他们加入了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假设,比老凯恩斯更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对经济进行“粗调”。与老凯恩斯主义仅注重对经济进行“数量”上的调节,而且缺乏对微观经济运行的了解相比,新老凯恩斯主义则把政策的调节延深到经济运行的内部,并强调调节的“质量”。这不能不说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大进步。(2)新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有效性观点的比较 新凯恩
16、斯主义否认“古典的两分法”,认为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动,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老凯恩斯主义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论述建立在价格刚性的基础之上,得出了财政政策是有效的结论。卢卡斯等人认为:凯恩斯主义假定价格刚性,但又不能说明微观上导致价格刚性的原因,缺乏说服力;价格和工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财政政策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将全部转化为价格和工资的变动,政策是无效的。新凯恩斯主义对此从两方面表述了他们关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观点。首先,他们针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价格刚性的质疑,提出了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0/21 系列对价格刚性或粘性的解释,包括菜单成本理论,近似理性理论、
17、厂商声誉模型等,为价格刚性或粘性提供了牢固的微观基础。因此,如果面对总需求的变动,P 是不变的或变化缓慢,A 的变动就必然能引起 Y 的变动,财政政策仍然是有效的。然后,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思想,建立了有微观基础的总收入决定模型。2某厂商生产产品 F,销往两个相互隔绝的市场完全垄断的本国市场和完全竞争的外国市场。已知厂商生产 F 产品的边际成本曲线为 MC=Q,本国市场的需求函数为 P=124Q;外国市场 F 产品的价格为 4。试问:(1)该厂商应当采取何种定价策略?(2)计算并作图说明在该策略下厂商在不同市场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解:(1)该厂商将采用分市场定价法,即在完全垄断的
18、市场上用一个定价,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采用 P4 来进行定价。(2)令在垄断市场的销售量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销售量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1/21 又 根据可得:这样在垄断市场 P1248.在完全竞争市场 P4 P MC P=4P=MR(完全竞争市场边际收益曲线)C 0 A B MR128(完全垄断边际收益曲线)在这里。综上所述,在垄断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为 4.89,销售量为 1。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曲线的特征及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2/21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的时候引入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用 AD 表示总需求曲线
19、,ES 表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对于这一问题,理性预期学派的答案取决于 AD 曲线的位置是受到意料之中的,还是受到意料之外的因素的影响。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AD 曲线的位置因许多外生变量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这些因素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气候的变化等。其中,某些因素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如气候的突然改变;某些因素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或其他的经济政策(假设这些政策是公开执行的)。现在,假设 AD 曲线位置的改变完全是由于意料中的因素的影响,ES 和 AD 的经济模型如何决定价格水平(P)和产量(y)可以用下图来说明。图 意料之中的因素所造成的后果 图中,假设经济社会在开始时
20、处于 A 点,即处于 y*垂直线,ES和 AD 这三条线相交之点,又假设全部由于意料之中的因素,AD 的位置移动到,那么,由此而决定的 P 和 y 为多少?图中表明:ES 和相交于 B 点,相当于 B 点的价格水平和产量顺次为 Pl和 y1,从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3/21 面上看来 P1和 y1可能是问题的答案。然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B 点不可能成为问题的答案。因为 B点的答案违反理性预期的假设。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说法,对于经济变量的理性预期的数值必须等于根据经济模型而推算出来的数值。如果 B 点代表问题的答案,那么,根据经济模型 ES 与的交点)而推算出来的 P 必须
21、是 P1,此时的预期的 P(即 Pe)为 P0。因此,在这里,预期的 P 和根据经济模型而推算出来的 P 并不相等,从而,B 点所意味的 P 不是理性预期的 P。既然理性预期学派假设每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预期都是理性的,所以 B 点不能存在,从而 P1和 y1不能构成问题的答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是意料之中的原因所造成的,即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情况下,的位置是众所周知的。既然的位置已知,则 C 点能使预期的 P 和根据模型而推算出来的 P 相等,因为C 点是根据 P2Pe而得到的另一条 ES 线、y*线和线这三条线的交点。以 C 是 ES 线与 y*线的交点而论,P2是 C 点所意味着的预期
22、的 P;以 C 是 ES 线与线的交点而论,P2是根据经济模型而推算出来的 P。三线相交于一点就是说预期的 P 和根据模型而推算出来的 P 相等。因此,此时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从而,C 点代表问题的答案。C 点所标志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 P2和 y*。把 C 点和原来的 A 点相比,价格已从 P0上升到 P2,而产量却不变,仍然为 y*。因此,由于意料之中的原因而造成的总需求的变动只能使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并不能导致整个经济制度的就业量或产量的变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4/21 理性预期学派的上述结论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既然一切公开执行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内,都属
23、于意料之中的因素,那么,经济政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的高低,不会造成就业量或产量的上升或下降。换言之,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改变就业量的说法是错误的。虽然由于意料之中的因素而造成的 AD 的变动不能改变 y 的数值,但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 AD 的变动却可以导致 y 的变动。事实上,按照该派的说法,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惟一原因恰恰在于意料之外的因素。这一想法可以通过图来说明,见下图。图 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后果 图中,经济社会在开始时仍然处于 A 点,但 AD 移到的原因却是由于信息不能事先通报的意料外的因素造成的。因此,虽然 AD 已经移动到的位置,参与经济
24、活动的人并不能觉察到这一事实,他们还以为 AD 仍然处于原有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价格的理性预期只能是 P0。因为,如果 AD 的位置没有移动,预期的 P 是 P0,而根据经济模型推算出来的 P 也是 P0。这就是说,即使存在着理性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5/21 期,价格水平和产量却可以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发生波动。在目前的例子中,它们顺次波动的 P1和 y1的数值。可以看到,理性预期一方面维护了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另一方面又以意料之外的因素的影响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上升和下降。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
25、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因此,即使经济政策是有效的,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也无从执行这些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三、论述分析题(15 分)1996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1)8 次连续降息;(2)扩大财政支出以及国债发行规模;(3)在“十五”计划将“适度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相结合”作为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请问:(1)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2)从理论角度讲,哪些因素决定了
26、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率?(3)如何理解“十五”计划中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什么是“适度的货币政策”?为什么要采取如此的政策组合?为什么要将该种政策基调以正式官方文件确定下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6/21 附:近几年中国宏观经济指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2);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1 年)表 1 国家财政债务收入 单位:亿元 时期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债务收入量 1967.3 2476.8 3310.9 3715.0 4180.1 46.4.0 表 2 个人储蓄存款年利率水平(%)时期 1996.6.1 1996.8.2
27、3 1997.10.23 1998.3.25 1998.7.1 1998.12.7 1999.6.储蓄年利率 9.18 7.47 5.67 5.22 4.77 3.78 2.25 表 3 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时期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支出比重 11.7 12.3 13.8 16.1 17.8 19.6 表 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水平(上年=100)时期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价格指106.1 100.8 97.4 97 98.5 99.2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7/21 数 表 5 货币供
28、给增长速度(比上年)单位:%年份 M2 M1 M0 1996 25.3 18.9 11.6 1997 19.6 22.1 15.6 1998 14.8 11.9 10.1 1999 14.7 17.7 20.1 2000 12.3 15.9 8.9 2001 17.6 12.7 7.1 表 6 货币供应增长率目标值与实际值对比 单位(%)年份 M1 M2 目标 实际 目标 实际 1994 21 26.2 24 34.5 1995 21-23 16.8 23-25 29.5 1996 18 18.9 25 25.3 1997 18 16.5 23 17.3 1998 17 11.9 16-18
29、15.3 1999 14 17.7 14-18 14.7 2000 14 16 14 12.3 表 7 固定资产增长率(比上年)单位(%)年份“八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8/21 五”时期年平均 36.9 14.8 8.8 13.9 5.1 10.3 12.1 表 8 GDP 指数(上年=100)时期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GDP 指数 109.8 108.6 107.8 107.2 108.4 107.0 答: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是:第一次降息是央行及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
30、的宏观调控,是对经济软着陆后的一次起跑推动,减轻了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因为这些企业在国家拨改贷体制后自有资本金很低,负债率很高,降息直接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第二次降息是宏观调控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显著标志。可以认为,第一次降息是货币政策试探性微调,而二次降息是一个对“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方向性改变。本次降息已达到当时物价涨幅所能允许的最大极限,即用足了降息空间,是央行进一步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防止经济滑入低谷的及时举措。第三次降息是适应物价增幅持续走低,进一步减轻企业利息负担,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1997 年 1 至 9 月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
31、和居民消费品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仅上涨 1.3%和 3.4%,存款实际利率仍然偏高,比发达国家正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19/21 利率水平高出若 2%。1997 年亚洲爆发了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人行及时降息,拉动内需,减少企业成本,抑制本外币利差,成功捍卫了人民币币值和保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形势。第四次降息同样是顺应物价的走势和宏观经济状况做出的。1998 年头 2 个月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比去年同期平均降低 1.7%,消费需求有些不足,投资需求增幅不旺,第五次降息:刺激住房消费:98 年 7 月 1 日,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 0.49%,贷款利率平均下调 1.12%,中
32、长期存、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均大于短期存、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同时降低了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利率和再贷款利率。针对物价持续下跌、实际利率持续升高,有效扩大内需而做出的。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利率的下调对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居民住房消费是个积极利好。第六次针对物价持续下跌、实际利率持续升高,有效扩大内需而做出的。1998 年市场呈现疲软,许多商品出现买方市场迹象。当年前十个月商品零售物价同比下降 2.5%,因此,实际存款利率依然偏高,加上人民币坚挺,国际投机资本存在非法套利空间,国内企业平均利润率与贷款利率呈现了倒挂,减息顺理成章。第七次降息,央行综合考虑了居民、企业和银行的利益。1999年 4 月份全国
33、零售物价同比下降 3.5%,内需仍然不强劲,因此,这次降息对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力配合。时隔 3 年的第八次降息,是顺应了新的形势做出的。一是国际经济增幅的放缓,加上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内需不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20/21 问题,实际物价水平仍在低位徘徊,为降息打开了空间。这次降息是在股市大幅深调之后,肯定对股市有较大推动作用。(2)答: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 施。一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一定能够顺利地达到预期效果,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以制约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
34、段时间即为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太多而很难做到不发生误差,这就限制了货币政策有效性。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这是指社会经济单位和个人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并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反应。这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归于无效。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和政治主体的压力等等。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决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率的因素有:财政政策时滞。微观主体的政策预期。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和政治主体的压力等等。(3)答:如何理解“十五”计划中的宏观
35、经济政策措施?适度的货币政策指货币投放量有所增加,利率继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样一种货币政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1)21/21 针对我国宏观经济中出现的社会总需求不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速度 放慢的通货紧缩现象,我国果断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现两大政策的有效配合,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十五期间,由于社会总需求仍未得到有效的满足、公众的消费意愿仍不够强烈、信贷结构还未得到合理的调整等原因,我国仍然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拉动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两大重要经济政策,无论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核心政策,实现两者最佳配置并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目标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在拉动国内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因此,以正式官方文件确定下来,对于各级部门方向明确,更加有效的推进国家的正确宏观政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