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和西洋画散文.pdf
《中国画和西洋画散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和西洋画散文.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水墨丹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画,和以油画为主要画种的西洋画,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恐怕是显而易见的,最起码,国画一般都是用水墨颜料,画在宣纸上的,而油画呢,则是用油质的颜料,画在画布画板上的。不过,这些仅仅只是中国画和西洋画最表面,最容易为人所注意到的区别,在彩色的图画或者是黑白的晕染之下,中国画和西洋画,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不同之处,等待着我们去将它们一一发掘出来。其实,除了绘画的材料和工具不同以外,中国画和西洋画,在绘画技巧等各种方面,都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其中有一点,恐怕是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的,那就是,西洋画大多使用大块的色彩,使得画布上呈现出色彩纷呈,缤纷夺目的图案,而中国画,更多选用线条和
2、墨色来绘画。当然,在中国画中,也有色彩,比如有一种青绿山水画,便是使用了大量的石青、石绿等绿色颜料,不过,即使如此,在青绿山水中,也有一种画法,叫做小青绿,就是必须要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再着色的。所以说,不管怎样,线条和墨色,在中国画中所占的比重,那是相当之重的。中国人写文章,讲究的是“文以载道”,同样道理,画画也是如此,中国人画画,不是光光为了画而画,必须有意境在其中,所以,不是光光画得像,就能够过关的,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所画事物的立意。就好像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录中所说的那样:“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所以说,光光画出了事物的形态是不够的,还要画出其内在
3、的意蕴,而线条和墨色,则恰恰就是一种能够浸润画家思想感情,体现画家生命精神的表意形式。试想一下,当一个画家兴味所致的时候,即席挥毫,泼洒墨色,这是一种何等豪放的感觉啊,才情涌上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这时候,就很难再计较所画事物的细部了,只有用线条和墨色,随意挥洒,方能够将胸中豪气释放出来。或许,这样画出来的画,自然是更注重神似而非形似了。笔墨之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抬得很高,比如北宋时候的韩拙,就曾经强调过其重要性:“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中国画注重线条勾画,在谢赫的“六法”中,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可见其认为笔墨之道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钩、勒、皴
4、、点等勾勒线条的笔法,还是烘、染、破、积等渲染墨色的墨法,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中,都是十分要紧的,不管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鱼虫,都少不了使用线条和墨色。不过,西洋绘画就不太一样了,在西洋画中,尤其是在油画中,大量的墨色,都是通过一层层地涂抹,堆叠上去的,所以,在西洋画中,线条便不是那么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于明暗和色彩的把握。西洋绘画,讲究逼真,所见即所画,他们看见了什么,就尽量真实地将其再现出来。当我们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光线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光线,我们便什么都看不见了,如果光线的强弱和照射的角度不同,我们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西洋画,就是要将这种细腻的感觉,全部用画笔,呈现在纸上。在
5、小学的课本中,我们就学过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或许,实际上,达芬奇并不是对着一个一模一样的鸡蛋,画了一遍又一遍,那样做,其实一点意思都没有。他一定是根据照射光线的不同,画出了鸡蛋在不同时间段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正是因为这种锲而不舍的练习,才使得他对明暗有了一种特殊的把握,并使得他在后来能够画出那富有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据说,达芬奇在详细地研究了不同光线下物体的明暗变化后,探索出了“晕染法”,而蒙娜丽莎就是他运用“晕染法”来完成的。达芬奇正是通过微妙的明暗变化,真实而又艺术地表现出一个神情优雅的少妇形象。要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接受和反射光线也是不同的,所以,便形成了不同的明暗变化
6、,正是这种明暗变化,客观地反映出了物象的空间形体。西方人喜欢通过缤纷的色彩来描绘世界,一块调色板上,所调出的颜色,岂止只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啊,应该说,是五彩缤纷的啊。可是,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中国人只钟爱墨色一种,清代画家布颜图曾经说:“墨之为用其神矣乎,画家能夺造物变化之机者,只此六彩耳。”他认为,墨色能分出黑、白、浓、淡、干、湿六彩,就这六种变化,就足以表现大自然的万物了。中国画的墨化六彩,和西洋画的五彩缤纷,究竟孰高孰低,这自然是很难说清楚的,只能说,是各有巧妙不同,各有所钟吧。很多人喜欢西洋画,尤其是西洋油画,主要就是因为它画得像,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这除了因为西洋画善用五彩以外,还
7、和它的一种特殊技法,透视技术,是分不开的。说实在的,世人只知道西洋画重视透视,却未必知道,其实,中国画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呢。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名叫宗炳的画家,在创作山水画的时候,发现了有关透视的问题,他在画山水序中指出:“昆仑山之大,瞳孔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以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仑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段话听起来很玄妙,但是,说白了,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近大远小”,其实,这就是最基础、最简单的透视关系了。在现代人看来,这似乎是很寻常、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可是,说这段话的,毕竟是古人啊
8、,那还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宗炳以外,北宋的画家郭熙还在山水训中总结出了一套山水透视与构图法则,名曰:“三远法”,这种理论说明了:“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只可惜,这种理论说起来容易,要真正运用的话,却很不容易呢。就拿“自山下而仰山颠”这一点来说吧,如果是一幢摩天大楼,按照西洋画透视原理来画的话,从下向上仰视,可以通过将大厦画成等腰三角形的办法,来达到透视的效果。可是,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山的时候,那山本来就是上小下大的啊,你再怎么透视变形,还是差别不大,这样又如何能够画出山的高耸呢。所以说,郭熙虽然提出了这种观点,但是,要真的在笔下实现,还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画 西洋画 散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