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技之长考试题.pdf
《中医一技之长考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一技之长考试题.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基础试题 1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 2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3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4 中医精气神学说中神的含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5 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 是:肾中所藏之精 6 阴阳学说较准确的说法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7 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8 内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说明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 9 以下哪种情况最易说明阴消阳长的相互转化:物质转化为精神 10 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法则,治宜:壮水制火 11 病先见持续高热,面红目赤,后突然见
2、 肢厥面白,脉微欲绝,证属:重阳必阴 12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阴阳的转化 13 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14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由于阴阳之间哪种关系失常:互根互用 15 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理阴阳 16 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若土气不足,则:木乘土,水侮土 20 肝火犯肺,属于:木侮金 21 金气不足,反为木气所衰,属于:已之所胜,轻而侮之 22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木乘土 23 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甘则伤:脾 24 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咸则伤:肾 25 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酸则伤:肝 26 按五行生克规
3、律,五味入五脏,多食苦则伤:心 27 五味中入肝的是:酸 28 五味中入肺的是:辛 29 面色青,喜食酸味,脉见弦,可诊为:肝病 30 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31 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32 素问五脏别论称为实而不能满者 是指:六腑 33 除外下列那一项,均为五脏具有的共同特点:实而不能满 34 六腑具有的共有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35 命门之火是指:肾阳 36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主神志 38 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要是关系着:调气机畅 39 症见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气喘、脉浮、其证属:肺气失宣 40 决渎之官是指:三焦
4、 41 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内脏是:三焦 42 下列那一项不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动化水液 43 下列那一项不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血 44 肝主疏泄的主要作用是:气机调畅 45 心和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 46 脾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资生、促进 47 肺和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48 心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升降,相互既济 49 肺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50 肝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精血的相互滋生、转化 51 胃的特性之一是:喜润恶燥主降 52 脾有升清的功能,其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的上升与输布 53
5、对全身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作用的主要是:肾阳 54 病人因生气后,觉胸胁痞满,恶心呕吐,嗳气不舒,其证属:肝气犯胃 55 症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脾肾俱病 56 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气血关系的是:心与肺 57 先见大便秘结,继发喘咳胸满,多为:大肠病引起肺气不利 58 奇恒之府包括;脉、骨、髓、女子胞 59 水谷之海是指:胃 60 水火之宅是指:肾 61 疾病的发生归结到一点,这就是人体:阴阳失调 62 中医学概念中的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63 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化与运行方面 64 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元气 65 元气的化生来源于:肾
6、精 66 营气的生理功能是:构成血液 67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是:水谷精微 68 脾胃之气属于:中气 69 运行于脉外而散行于全身的气是:卫气 70 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气是:元气 71 血为气之母主要是指:血能养气 72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下列那一组脏腑的综合作用来完成的:肝脾肺肾三焦 73 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的最主要因素是:脾的运化功能失健 74 你认为痰与饮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哪一点: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75 六淫是指:不正常之六气 76 风邪的致病特点是:其性开泄 77 风性善行而数变的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行无定处 78 风为百病之长
7、是指:六淫多附于风邪侵犯人体 79 寒邪的致病特点是:其性凝滞 80 燥邪最易伤:肺 81 寒主收引是指: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挛急 82 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是由于:湿性粘滞,不易祛除 83 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易耗气伤津 84 下述哪一点不属淤血致病的临床表现:出血,紫绀 85 气机升降的枢纽是:脾胃 86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方面 87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血互用方面 88 肾为气之根主要是指肾:纳气以助肺 89 扶正法邪同时并用的原则是: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90 逆证侯性质而治的治则是:正治法 91 以下那一种属于从治法:以补开塞 92 以下那一种
8、属于正治法:热者寒之 93 塞因塞用适用于:真虚假实 94 寒因寒用适用于:真热假寒 95 通因通用适用于:瘀血崩漏 96 伤寒论中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属下列那一种治法:热因热用 97 临床病证的虚实,主要取决于:正邪的消长 98 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正气的强弱 99 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概括为:阴阳失调 100 实的病机概念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1、生气之源指的是()脾胃 2、生气之主指的是()肺 3、维持血液不逸出于脉外是气的:固摄作用。4、临床出现自汗、多尿,说明气之功能减退的是()固摄作用 5、易于感冒表明
9、气功能减退的是()防御作用 6、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推动作用 7、激发和促进脏腑经络生理机能的是()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 8、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气化过程 9、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是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 10、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来源是()肾中精气 11、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元气 12、元气运行的道路是()三焦 13、与人体生长发育有关的气是()元气 14、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的气是()元气 15、胸中之气指的是()宗气 16、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宗气的生成 17、影响宗气盛衰的脏腑是()肺与脾。18、贯注于心肺
10、之脉的气是()宗气 19、上出息道的气是()宗气 20、下注于气街,并下行于足的气是:宗气 21、宗气的分布是()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22、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宗气的贯通和运行 23、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宗气 24、膻中又称作()气海 25、观察“虚里”变化,以了解其盛衰的是()宗气 26、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的气是()营气。27、营气的分布特点是()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28、卫气的分布特点是()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29、有“悍气”之称的气是()卫气 30、灵枢?本脏所说“分肉解利,皮毛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卫气和利 31、与血液生成
11、关系密切的脏腑是:心脾肺肾 32、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液 33、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肺肾的功能 34、五脏藏神,则肾藏()志 35、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血能载气 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 37、“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津血同源 38、后天的根本之气是指:宗气 39、人体的精主要藏于:肾 40、宗气积于胸中,可分为:营气和卫气 41、头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的哪两种物质有关:精与血 42、治疗血行异常病证要加补气理血药是因为:气能行血 43、津液的功能包括:滋润作用、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运输代谢废料 44、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
12、行于()分肉之间 45、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从足走腹 46、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47、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 48、手足三阳经交接于()头 49、手足三阴经交接于()胸部内脏 50、手太阳经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 51、劳神过度,临床多见的症状是()眩晕耳鸣,性机能减退 52、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出久卧则()伤气 53、与痰饮形成关系密切的是()肺脾肾功能障碍 54、痰饮流注于经络,则可见()肢体麻木 55、痰饮停胃,则可见()恶心呕吐 56、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57、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夹有血块 58、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刺痛。59
13、、与结石形成关系不太密切的因素是()气候因素 60、结石的致病特点是()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61、虚证的概念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62、下列选项属虚证临床表现的是()二便失禁。63、“大实有赢状”的病机是()真实假虚 64、“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真虚假实。65、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病机是()真实假虚 66、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形成的病机是()真虚假实 67、导致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机变化是()正虚邪恋 68、疾病后期,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病机是()正虚邪恋 69、阳偏胜的病理状态是()机能亢奋,热量过剩 70、阴偏
14、胜的病理状态是()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 71、“阳胜则热”的证候性质是()实热证 72、“阴胜则寒”的证候性质是()实寒证。73、阳气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其最重要的是()肾阳虚 74、阴偏衰的主要病机是()人体阴气不足,机能虚性亢奋。75、阴气不足,可见于五脏六腑,其最主要的是()肾阴虚 76、阴损及阳是指()阴气亏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 77、容易发生阴阳互损的脏是()肾 78、阴阳不相维系,可出现()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79、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是()阳盛格阴 80、真热假寒的病机是()阳盛格阴 81、血行加速或迫血妄行的病理变化为()血热 82、血虚病证多见于()心肝 83
15、、多与气滞血瘀发病密切相关的脏腑是()肝 84、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的机理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85、血燥生风的病因是()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86、阴虚风动的病因是()热病后期,阴津亏损。87、“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盛。88、“寒从中生”是指()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 89、下述选项不属于火热内生的是()火热外袭。90、正气不足,邪气已退,其形成的病证是()虚证 91、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病证是()真实假虚证 92、阴盛格阳引起的病理变化是()真寒假热证 93、阳盛格阴引起的病理变化是()真热假寒证 94、阳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虚寒证 9
16、5、阳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实热证 96、阴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实寒证 97、阴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虚热证 98、阴阳互损引起的病理变化是()阴阳两虚 99、过食生冷引起的病理变化是()阴偏胜 100、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 101、气逆病变,常见()面红目赤 102、气升举无力形成的病证是()气陷证 103、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形成的病证是()气虚证。104、气闭或气脱的病机,主要是指()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 105、气陷病机,主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 中医诊断学试题 1.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2.第一部中医脉诊专著著是()脉经 3我国现
17、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成书于()。元代 4首创“诊籍”的作者是()。淳于意 5 脉经的作者是()。王叔和 6 濒湖脉学的作者是()。李时珍 7.伤风表证病人常表现为()。发热轻而恶风 8患者素体阳虚,不温肌表,故见()。但寒不热 9若风热内传,正盛邪实,常可见()。壮热 10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属于()湿温潮热 11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有汗出 12患者蒸蒸汗出,兼壮热口渴者,属()大汗 13患者关节疼痛,沉重不移者,属()。着痹 14消渴患者口渴饮水的特点是()大渴引饮 15食少纳呆,兼消瘦,腹胀,便溏者,属()脾胃气虚 16妇女带下黄臭,多因()。湿热下注 17大便时干时稀,多见
18、于()肝郁乘脾 18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畏寒 19患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半表半里证 20患者前额部疼痛,属何经头痛()。阳明经 21患者病中兼见口甜,多因()。脾胃湿热 22患者盗汗的原因多为()阴虚 23亡阴患者出汗,多为()热汗 24自觉怕冷,加衣盖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恶寒 25初病即出现恶寒发热并见,多为()。外感表证 26患者便秘,兼见面色苍白、渴喜热饮者,属()阴寒内结 27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色白,多因()。脾虚湿注 28.肝阳上亢患者头痛的特点是().胀痛 29.下列各项中,与“渴不多饮”无关的是:阳气虚弱 30.疼痛独见于足跟部,应考虑()。肾虚精亏 3
19、1.患者大便先干后稀,应属()。脾胃虚弱 32痢疾患者的大便特点是()。里急后重,便下脓血 33胃脘灼痛,饥不欲食,证属()。胃阴亏虚 34患者困倦易睡,头目昏沉者,多属()痰湿困阻 35小便黄赤,伴尿频、尿急、尿痛者,为()膀胱湿热 36.胸痛,潮热,咯痰带血,盗汗者,属()。肺阴亏虚 37.患者视物不清,模糊不明者,多属()。目昏 38.察神,突出地表现于()。目光 39.患者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属于 少神 40.阳热亢盛的患者,其面色常见()。满面通红 4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萎黄 42颜面白 光 白虚浮,其病因多属()。阳虚 43小儿囟门迟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一技之长 考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