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文言文阅读(一)(解析版).pdf
《专题03文言文阅读(一)(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3文言文阅读(一)(解析版).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一)一、(2021-2022广东清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2、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
3、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B于是学
4、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C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D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答案】1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
5、下书院,都是用朝廷的权力来与书院争胜。“有所非也”与“有所是也”结构对称,“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与“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结构对称,分别断开,排除 BD;“伪学之禁”与“书院之毁”是并列结构,中间断开,排除 C。故选 A。2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羞耻)B是故圣益圣(圣明)C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最初)D一切委之俗吏(把事情交给别人办)【答案】2D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B.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句意: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C.始,副词,才。句意: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
6、完全实现。故选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师说节选部分运用对比针砭时弊,批判了当时人们“耻学于师”的风气。B韩愈认为当时的士大夫这类人观念陈腐,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错误心理。C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要培养优秀人才,还应该提供治理天下的手段。D黄宗羲认为朝廷上的官员相比民间百姓而言更应经受学校的教育。【答案】3D【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朝廷上的官员相比民间百姓而言更应经受学校的教育”错误,原文是“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这句话是说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人们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才能够有诗书中所蕴含的
7、那种宽厚的气象。故选 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答案】(2)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所以”,用来的;“受”,同“授”,传授;“者也”,判断句标志。第(2)句:“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解惑;“或”,有的(人);“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5 黄宗羲为什么认为当时的学校连
8、培养人才的作用也失去了?请简要分析。【答案】社会风气使然,大家都认为学校跟天下要紧的事情不相关。学校成了人们争名夺利之地,真正有才能的读书人来自乡野之间。【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概括出:社会风气使然,大家都认为学校跟天下要紧的事情不相关。根据“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器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概括出:学校成了人们争名夺利之地,真正有才能的读书人来自乡野之间。参考译文:(甲)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
9、的人。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育孩子;而对于他们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的老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
10、,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聚在一起嘲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嘲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修养和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这类人不与其同列,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真是奇怪啊!(乙)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然而古代的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只如此,他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
11、,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因为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人们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的话没有人不会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天子于是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而应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对错。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夏商周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都群聚起来跟随着天子的意思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等等,全都委派庸俗的胥
12、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与什么要紧的事情相符。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夺,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朝廷的权力来与书院争胜。二、(2021-2022福建泉州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3、,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学必本于书。一卷之书,初视之,若甚约也。后先相参,彼此相稽,本末精粗,相为发明,其所关涉,已不胜其众矣。一编一简,有脱遗失次者,非考之于他书,则所承误而不知,同字而异诂,同辞而异义,书有隶古,音有楚夏,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自先秦、两汉讫于唐、五代以来,更历大乱,书之存者既寡,学者于其仅存之中,又卤莽焉以自便,其怠惰因循,曰“吾惧博之溺心也”,岂不陋哉!故善学者通
14、一经而足,藏书者虽盈万卷犹有憾焉。而近世浅士,乃谓藏书如斗草,徒以多寡相为胜负,何益于学。昭武朱公敬之,粹于学而笃于行,尊所闻,行所知,亦无负于为儒矣。然每悒然自以为歉,益务藏书,以栖于架、藏于椟为未足,又筑楼于第中,以示尊阁传后之意,而移书属予记之。予闻故时藏书,如韩魏公“万籍堂”、欧阳充公“六一堂”、司马温公“读书堂”,皆实万卷,然未能绝过诸家也,其最擅名者,回宋宣献、李邯郸、吕汲公、王仲至,或承平时已丧,或遇乱散轶,士大夫所共叹也。朱公齿发尚壮,方为世显用,且澹然无财利声色之奉,傥网罗不倦,万卷岂足道哉。予闻是楼,南则道人三峰,北则石鼓山,东南则白渚山,烟岚云岫,洲渚林薄,更相映发,朝莫
15、万态。公不以登览之胜名之,独以藏书见志,记亦详于此、略于彼者,盖朱公本志也。(节选自陆游万卷楼记)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亦无负于为儒矣 苍山负雪 B以栖于架、藏于椟为未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其最擅名者 其皆出于此乎 D方为世显用 方其破荆州【答案】1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A.动词,辜负;动词,背。B.介词,在;介词,比。C.代词,其中的;语气副词,大概。D.副词,正、当。故选 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以“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设喻,用以说明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没什么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
16、B陆游认为,初读一本书会觉得简单,然而经过对不同书本的查考,常会有新的发现,也能纠正一些沿袭的谬误。C许多求学之人会以“书读得太多就会迷失本心”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怠惰守旧,在陆游看来,这是十分浅陋的。D朱敬之致力于藏书,在家中建起藏书楼后还特地赠书给陆游,请他写文章记录,并打算将陆游的文章传给后代。【答案】2D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赠书给陆游”“并打算将陆游的文章传给后代”错误,根据原文“又筑楼于第中,以示尊阁传后之意,而移书属予记之”可见,“移书”是致书、写信之意,不是“赠书”;他是打算把这座藏书楼传给后人,而非“陆游的文章”。故选 D。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17、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答案】(1)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2)故善学者通一经而足,藏书者虽盈万卷犹有憾焉。【答案】(2)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只需要通晓一部经书就足够了,藏书的人即使收藏超过万卷书也依然会留有遗憾。【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疾”,劲疾;“彰”,清楚。(2)“故”,因此,所以;“足”,足够;“虽”,即使;“盈”,满溢,超过;“犹”,尚且。4两则文本都论及“学”,其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7 劝学 侧重论述“学”的意义(或“为学有助于成为君子”);万卷楼记侧重
18、论述“学”的方法(或“为学应广泛读书”)。【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侧重点的能力。劝学的核心观点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强调了君子正是因为善于借助“学”,才使得自己能够从一般人提升到“君子”的境界,由此强调了“学”对于人的意义。万卷楼记在第一段中提及“学”。开篇即开门见山提出“学必本于书”,之后通过“非博极群书,则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夫博也”等语句进一步说明,广泛阅读是求学之人所看重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论述主要侧重在“学”的方法上,即要广泛读书。参考译文:文本一: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
19、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节选自荀子劝学)学习一定以书为本。一卷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仿佛十分简约。后来看了其他书,先相互参照,彼此相互稽考,重要的与次要的,精细的与粗陋的,相互发现明了,它所关涉的,已经十分多了。一书一册,有的脱漏遗失的,不是从其他书本中进行考校,那么就错误而不能自知,同样的字而不同的解释,同样的词语而有不同的意思,书写上有以隶书考校写定古篆文,读音上有南楚和诸夏,不是博览群书,那么即使是一卷书,多半也是不可能完全通晓的。这就是求学的人
20、为什么要重视博学的原因。自从先秦、两汉到唐朝、五代以来,多次经历大的乱世,能留存下来的书既少,求学的人在这些仅存的书中,又鲁莽地位自己寻求便利,他们懒惰懈怠代代相传,说什么“我怕我书读多了会使心灵沉溺”,难道不很浅陋吗!所以善于学习的人通晓一种经书就足够了,而藏书的人即使超过万卷仍旧留有遗憾。而近代一些浅陋的士人,竟然把藏书当作斗草游戏一般,只凭借多少来相互决出胜负,这对于求学有什么好处呢?昭武朱敬之先生,精于学习而努力实践,尊重自己所听过的道理,践行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也不辜负做儒士的身份了。然而常常郁郁寡欢,自己觉得过意不去,便更加专心于藏书,认为放在书架上,藏在木盒中还不足够,又在宅第中修
21、建了一座楼,用来表示这座藏书楼拿来传给后代的意思,而寄信给我让我作一篇记。我听说以前藏书,像韩魏公的“万籍堂”、欧阳充公的“六一堂”、司马温公的“读书堂”,全都藏书万卷,然而没有能够超过诸多藏书家,其中最出名的,回宋宣献、李邯郸、吕汲公、王仲至,有的在太平时代就已丧失,有的遇到战乱而流落散佚,这是士大夫们都不禁叹息惋惜的事。而朱公年富力强,正在为世重用,而且淡泊名利,没有需要供奉财利声色的金钱,如果不断地搜集,收藏到万卷书又哪里值得担心呢(不值一提)。我听说这座楼,南边是道人三峰,北边是石鼓山,东南是白渚山,云雾缭绕山谷,洲渚草木茂盛,相互映衬,朝暮姿态万千。朱公不用登山观赏的名胜为楼命名,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3 文言文 阅读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