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戏剧研究与剧场史课程.pdf
《东方戏剧研究与剧场史课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戏剧研究与剧场史课程.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东方戏剧研究与剧场史 东方戏剧的特点 东方戏剧是世界戏剧的组成部分。戏剧在东方同西方一样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研究东方戏剧的前提是以西方戏剧为理 论参照,西方现代一些戏剧理论家在比较研究东西方戏剧异同的基础上,从纵向戏剧发展史的角度,提出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系统;从横向戏剧观念和表演方法的角度,提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三大体系,东方戏剧本体有足够的艺术原动力,理论思维,以及雄厚的文化积淀和西方戏剧平分秋色。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它需要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诸种可感性美学载体,天衣无缝地 杂糅与融 通于一体。作为动态艺术,它又呈现出以歌舞和表演故事
2、为主的,存在于舞台时空的演出形式。美国语言学美学家苏姗.朗格认为“戏剧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而且也是一种特殊的诗的表现形式”,而就戏剧本体论而言,东方戏剧在基本符合“戏剧是诗”的西方传统的美学规范之外,则更注重作为舞台艺术,表演艺术的戏剧其外在的诸多的表演因素与演出技巧。东方各民族在对自然的感受和宇宙观上有着相近的地方,因而其文化气质、审美心理、欣赏习惯各方面有着接近性,其艺术风格和美学原则也呈现出某种一致的趋势,这在东方戏剧里表现得很明显,东方戏剧在渊源上的血脉关系加强了这种一致。在东方戏剧中,戏剧文学和诗歌、人物扮演(代言)和叙述、歌唱和伴唱、伴奏和间奏、独舞和群舞、哑剧、武打、杂技、舞
3、台美术以及木偶戏等等,都占有一定的位置。通常,我们称之为高度综合的歌舞剧。因此东方戏剧具有一致的诗、歌、舞浑融而一的舞台艺术特征,而所谓的“特殊的诗的表现形式”,在东方戏剧中则依靠舞蹈与音乐为要利用综合表演形式追求一种诗意,它依靠舞蹈音乐这对孪生姐妹,运用旋律、节奏、美的造型等艺术手段,将戏剧矛盾诗意化,舞台化。以举手投足的细腻表演传情,以绚丽特异的服饰刺激观众的想象,求得舞台上下一种精神的契合,这是东方绝大部分剧种的首要特征。大体归纳东方戏剧可以说明显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艺术的有机整体观;二、追求艺术精神的和谐;三、侧重艺术的求美而非求真。东方戏剧历史悠久,色彩纷呈,我们可以举出这样一些特
4、有的戏剧名称: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昆曲,京剧和两百多种地方传统戏曲;日本能剧、狂言、歌舞伎和古典傀儡剧文乐;泰国的“孔”剧;印度尼西亚的硅扬戏;朝鲜的唱剧;越南的從剧,嘲剧,改良剧;缅甸的古典舞剧;这些戏剧样式或者称之为剧种,几乎每一种都有自己特有的剧目和舞台艺术,都曾有过名家济济,佳作曡出的辉煌时期,为丰富世界戏剧宝库做出重大贡献。美国著名戏剧史家布罗凯特(Oscar G.Brockett)在认真考察了迥异于西方的东方戏剧传统之后,公允地评论说:“几乎每个亚洲国家都有丰富的戏剧遗产”其中的佼佼者印度,中国及日本的戏剧,“无论是对亚洲其他国家或对西方而言,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中国戏曲,印度
5、梵剧,日本能剧是人类戏剧中自成渊源而保持了长久历史传统的四大戏剧样式中的三种(另外一种是古希腊,罗马戏剧)我想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和比较。一.印度戏剧梵剧 人类文明史中诞生的第二种古老而成熟的戏剧样式是梵剧。梵剧出现于公元前 4世纪,而与公元前后最为繁盛,印度梵剧从古代起就在印度人民中享有崇高地位,它也是古代东方艺术成熟最早,艺术成就最高的戏剧形成。它标志着东方戏剧艺术远远地脱离了原始状态,越过了童年期而进入成熟的黄金时代。印度在创作产生最早的两位大戏剧家 马鸣(公元一世纪),跋娑(二三世纪).在理论上产生了婆罗多舞论这样具备完整体系的经典著作。以后又经历了不得 1000年的延续,出现了迦梨
6、陀裟沙恭达 罗这样的世界戏剧名著和一大批梵剧剧本,在公元前 12世纪走向衰退。也就是说,正当欧洲戏剧辗转摸索于中世纪的黑暗面孔道之时,印度梵剧接过了人类戏剧繁盛的旗帜,并将其继续高扬了 700年。A 梵剧的形成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戏剧一样,印度梵剧也是从祭奠仪典发展而来的,一般认为印度戏剧起源于民间节目迎神赛会上的戏 剧性表演,由颂神歌曲和拟神行为逐渐演变而成为戏剧的,在印度最早的文献集 梨俱吠陀(大约编篡于前 1200-前 1000年)里,已经出现了十几处对话诗体,大约是祭仪中带有描写性的场面用语,已经很接近于戏剧的形式。吠陀语和古梵语盛行的“吠陀时代”(前 15 前 7世纪)之后,印度进入
7、了奴隶制国家的“史诗时代”(前 6世纪末前 4世纪),产生了两大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印度戏剧在此基础上朝向成熟的梵剧样式过渡,与希腊的情形一样,它吸取了史诗的丰富营养,不同的是,它的收益不仅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它从史诗中获取了说唱叙事的表现技巧和传说故事的剧情源泉,并使之长期体现于后来的舞台美学原则与题材内容的承递上。阿育王时代(前 272/273 前 232)的孔雀王朝达到了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就在这个时期中,印度梵剧开始逐步兴盛起来,成为宫廷和民间在酬神节庆时极其流行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逐步走向成熟。B 梵剧的发展 梵剧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1 早期 (前 4 前
8、1 世纪)这一期处于民间阶段,没有剧本和剧作家的名字流传下来,我们无可推知详情。2 成熟期 (公元 1 3世纪)以马鸣,跋娑,首陀罗迦为代表 这个时期梵剧已经走向成熟并进入文人阶段,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剧作家和代表作品,其开端在贵霜帝国的迦腻色伽王统治时期(约 78101/102)及其后。贵霜王朝到迦腻色伽时代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纵贯中亚和印度的庞大帝国,成为当时与罗马,安息和东汗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迦腻色伽崇信佛教,在他的庇护下,印度的大乘佛教开始兴盛并向东方传播,这同时也推动了梵剧的兴盛。最早的梵剧作家马鸣,就是迦腻色伽的宫廷诗人和朝臣,同时又是大乘佛教的奠基人,他利用梵剧创作来宣传他的宗教观念。
9、现存他最早的 3部梵语戏 剧的残卷。它们在中国新疆吐鲁番被发现,于己 1911年由德国梵文学者吕德斯(H.Luders)校勘整理出版,其中一个剧本卷末标明“金眼之子马鸣造舍弗利剧”从其结构,角色分工,韵文和对话等形式看,印度古典剧已相当成熟。马鸣之后出现了跋裟和首陀罗迦,他们的和的剧作也名噪一时。对于这个时期历史上著名的三位梵剧作家以下稍作介绍。马鸣是今天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梵剧作家,约为公元一,二世纪时人,生活于贵霜帝国迦腻色伽王时期,他出生于北印度的阿逾陀城一个婆罗门家庭,属于当时的最高种族,门第的优越使他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青年是就以卓越的雄辨才能著称,后来迦腻色伽灭天兰把马鸣掳到自己的
10、宫廷里,使之成为一位逾前诗人。马鸣学识渊博,著述众多,諳 熟梵语修辞学,韵律学,戏剧学,史诗,奥义书等,在他现存留的三部梵剧戏剧残卷中舍利弗比较完整,这是一个九幕剧,描写舍利弗和目犍连受到释迦牟尼的启悟,改信佛教出家,成为佛陀的两大弟子的故事。舍利弗的演出场景被作为供奉仪式之一种,借助于宗教的力量得到长期的流传。马鸣对印度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使被人们称为“宫廷体”的梵文诗体普及化,同时又上承古代史诗和舞论,下启迦梨陀娑,成为印度古典梵剧创作的先驱,他的戏剧作品标志着印度梵剧的成熟和进入文人阶段。跋裟奇迹在 20世纪初接连发生,1909年在南印度波德摩纳帕城的一座寺庙里发现了跋娑的 13个剧
11、 本,这划时代的发现在世界梵文学界引起巨大的轰动,跋娑研究的热潮随即到来。这 13部梵剧是:惊梦记、负轭氏的誓言、五夜、善施、使者瓶首、宰羊、神童传、仲儿、迦尔纳出任、断股、黑天出使、灌顶、雕像、它们被称为“跋娑十三剧”,从此跋娑这位早期印度梵剧作家才见知于世。跋娑的生平无可追索,有人将其生活年代定于马鸣与首陀罗迦之间,亦即公元二三世纪。“跋娑十三剧”的题材内容,大多数根据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英雄史迹和浪漫爱情故事改写而成(占 8部),其他则一般取自传说,其中最称道的是惊梦记。惊梦记取自于印度古代广为流传的优填王的优美传说,是典型的英雄史剧。惊梦记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樊剧中
12、的其他英雄史剧基本上沿袭了它的路子,我们在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里明显能看到它的影子。而断股是古典梵剧里唯一的一部悲剧,在美学上突破了梵剧的藩篱,这是一部独幕剧,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它的独特风格追求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首陀罗迦在早期梵剧流传下来的剧本中,有成就的还是首陀罗迦的小泥车。首陀罗迦生活在跋娑之后,迦梨陀娑之前,即约公元世纪,小泥车是一部十幕世俗剧,以一位普通的婆罗门商人善施与妓女春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牧人阿哩耶迦的起义传说为副线穿插恶人挑拨,好人误会,浪子回头等社会万象,表现了崇高真挚的爱情,事态炎凉与人情交薄,法律腐败,恶人的本性等,交织成一部思想深刻,情节丰富,戏剧性极强的成功之作
13、。小泥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在于它成熟的结构艺术,它的头绪十分复杂,剧中登场人物众多,情节盘根错节,但编排的有条不紊,次序井然,全部内容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小泥车的人物塑造也十分生动逼真,尽管人物众多,有男角个,女角个,另外还有若干群众,许多人物都刻画出了特点与个性。小泥车还有一个特色画意。在于它纯朴流畅,善用比喻,充满幽默感的语言艺术,其人物语言即符合性格,又能够传达出作者心中流动的诗情。小泥车用宽广的社会画面,丰富的情节内容,为我们展现了印度古代下层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3 鼎盛期 (公元 4 7世纪)以迦梨陀娑,戒日王,蒲婆菩提为代表。这个时期的笈多王朝曾
14、被历史学家称为古代印度的“黄金时代”,梵剧的发展也达到了它辉煌的顶点,被公认世界戏剧史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印度剧作家和诗人迦梨陀娑(约公元 350-472)的剧作将古典梵剧推向巅峰。在整个印度梵剧史上“迦梨陀娑”无疑是个最为响亮的名字。迦梨陀娑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复合名词,“迦梨”是一个女神的名字,“陀娑”是仆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迦梨女神的仆人”因而这应该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名,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他出生在北印度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优禅尼城,后来成为笈多王朝的宫廷诗人,被列为朝廷的“九宝”之一,当时宫廷执掌者是旃陀罗笈多二世(约 380-413)。迦梨陀娑的作品极多,据说有 41部,但其中真伪杂陈。一般确认
15、为属于他的戏剧作品有三部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优哩婆湿和沙恭达罗。另外他的格律长诗云使在当时极其盛行,其影响在后来的各种铭文里随处可见。他的三部戏剧作品都属于英雄史剧,都以宫廷生活为背景,表现爱情主题,男主人公都是国王,其中 沙恭达罗在印度社会里长期享有盛誉,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 18世纪传播到西方之后,引起了各国文化界的极大震撼,从此而具备了世界性的声誉。摩罗维迦和火友王是一部五幕剧,一般认为是他的早期作品,故事取材于民间流传的优填王的传说。情节接续在跋娑的惊梦记那段故事,大意是邻国公主摩罗维迦由于战火流离为火友王王后的侍女,火友王偶见之,为她的容貌所倾倒,但王后百般阻挠,在弄臣的帮助下,火友王
16、如愿以尝,最终真相大白,王后同意火友王正式娶摩罗维迦公主为妻。摩罗维迦和火友王在艺术上确实有其长处,例如结构严谨,情节生动,戏剧性强,因而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迦梨陀娑的代表作是他的七幕剧沙恭达罗,其情节取材于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沙恭达罗,故事原本比较简单,迦梨陀娑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关键性的加工,增添了国王豆扇陀丧失记忆和沙恭达罗遗失两人爱情信物戒指一节,使平直的爱情发展过程陡生枝节。同时迦梨陀娑最大的成功就是塑造了沙恭达罗这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沙恭达罗成为了印度女性古典美的典型代表,她的性格,气质,人品都成为一种完美的风范而被人们世代垂慕景仰。一千多年以来,印度人民高度赞扬这部作品,沙恭达罗
17、被大量的译为印度各种方言,这使它能广为流传影响不断扩大,同时在亚洲早已有了许多译本,此剧于 1789年被英国梵文学者威廉.琼斯(Willian Jonas)译成英文,首次传入欧洲,引起巨大反响。1791年,乔治.弗斯特(Georg Forster)又将其从英文译成德文,引起德国作家的更大热情,歌德不仅写诗赞美沙恭达罗,而且受该剧影响,在杰作浮士德写了“舞台上序剧”。该剧还被改编成欧洲多种剧种搬上舞台。到了戒日王时期(约公元 590 647)的宫廷梵剧创作依然十分兴盛。戒日王名喜增,是印度古代著名帝王,他曾经统一了北印度,建立起一个较大的帝国,实现了三十年的和平统治。他本人就曾经写出著名作品龙喜
18、记。龙喜记是一部五幕剧,表现佛教的本生传说“云乘菩萨以身代龙”的故事,龙喜记在题材上和表现形式上都超越了旧的套数,在舞台上还大胆的出现了沐浴,更衣及杀戮和编体鳞伤的血淋淋场面,因此可以说,戒日王的实践把英雄史剧的创作引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但就整体性来说,龙喜记是有着严重缺陷的,它明显的被分割为前后两个独立的部分,前面三幕的浪漫爱情与后面两幕的云乘献身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前后风格的差距也过大,这削弱了剧本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戒日王奖掖艺术活动,供养了一批宫廷诗人,自己也从事文学创作,这势必促进全国的梵剧创作及演出活动。这之后梵剧创作和演出一直在继续,大约在 7世纪末 8世纪初还产生了蒲婆菩提那
19、样的大剧作家。蒲婆菩提是在梵剧史上的声誉仅次于迦梨陀裟的一位杰出的梵剧作家,由于他生活在梵剧已经开始走向衰亡的时代(7-8世纪),可以说是印度最后一位优秀的梵剧作家。他出生于婆罗门学者世家,学识渊博,精通吠陀,奥义书,数论,瑜珈等婆罗门经典,同时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被称作语言大师。他与演员也有着密切的交往,这使得他能够创作出优秀的剧作来。他成功之后,被曲女城国王耶索沃尔曼收作宫廷诗人。蒲婆菩提的戏剧有三种,十幕剧茉莉与青春,七幕剧大雄传和罗摩后传,此十幕剧描写贵族青年的传奇爱情,与印度古代民间传说集故事海里的一个故事相近,大约是受到了它的启发。茉莉与青春的特点在于,它把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交织
20、起来写,而彼此之间又有着有机联系。但该剧的戏剧结构不够缜密,影响了戏剧性,也暴露了蒲婆菩提在创作功力和技巧的不足。大雄传的特色也不明显,罗摩后传则是蒲婆菩提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他之所以在印度人民的传统认识中可以与迦梨陀裟相媲美,主要是由于这部作品的成功。,罗摩后传取材于史诗罗摩衍那后篇,但对之进行了重大改造和创造性的加工,使一个悲剧结尾合理的变成了大团圆,歌颂了真善美,维护了纯洁的爱情,因此得到了人民的喜爱。4 衰落期(公元 8 12世纪)以王顶为代表 8世纪以后,梵剧进入了衰落期。这首先是印度社会性政治和文化的兴起所造成的。地区性文化逐渐显出强烈的个性,例如开始采用地方方言,对于梵语的运用减
21、少。而古梵语文学的写作逐步走上形式化和僵化的道路无法与生机勃勃的方言相抗衡,成为了与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语言相脱离的过时的工具。另外,对于梵剧形成支持的佛教在此期的衰亡大概也是梵剧衰落的原因之一。这段时期的梵剧创作,基本上进入了形式主义和模仿主义误区,只会蹈袭古人的模式,炫耀诗才,因而缺乏舞台生命力和社会感召了,加速了梵剧的衰亡。12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入侵,大力摧毁其原有宗教与文化,在这种强力压迫下,梵剧竟至完全绝迹。从此这一古老的人类古典戏剧样式进入了艺术博物馆,不过,梵剧的基本精神依然在印度一些民间歌舞和哑剧表演中长期保留,一直延续到今天。例如: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寺庙里保存的古典舞剧“库提亚特
22、姆”,哑剧“卡塔卡利”都随处流露着梵剧的神韵。(参考印度“卡拉曼德拉姆”剧团)C 梵剧的舞台特征 梵剧不是彻底的代言体,在它的表演过程中,角色常常会出现由代言人到叙述人的变换或者相反的身份互换,这表露了梵剧与史诗和说唱艺术之间的联系痕迹。印度梵剧以及后来东方其他类型戏剧,都长期保留了与叙事文学的密切联系,而与古希腊戏剧产生显著的差异。由其表演的叙事性特征决定,梵剧缺乏或者说不需要足够的布景与道具,它解决环境指示与背景转移的方法是调动演员的叙述功能,并以身体语言与之配合,这使它的戏剧结构具有舞台场景的随意变动性,亦即在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上呈线性自由延展状态。例如小泥子第一幕表现黑暗,黑暗并没有在舞
23、台上出现,只通过剧中人的叙述传达给观众:“好黑的天啊”!可以想见,人物动作也会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又如序幕,戏班主开场介绍了剧情后说自己饿了,“我应该回家去问一问妻子预备了什么早点没有,是的,我已经走到家啦.得,三步两步居然就走到家门口了”环境状况,时空转移都是通过剧中人的叙述引就的,而不用舞台写实手段,这使梵剧表演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梵剧表演具有浓郁的指事性和象征性,演员可以调动眼、眉、手、臂、腿、脚等身体部位,向观众传递特定的信息。也就是说,演员要表达一种意思,可以通过特别动作符号来传达,而不是采用生活动作,表演中,手的动作 24种,头部动作有 13种,眼睛动作 36种,眉毛动作 7种,脸颊
24、动作 6种,鼻子动作 6种,脖颈动作 9种,胸部动作 5种,双脚动作 32种。在此基础上,印度梵剧确立了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重视观众的审美参与作用的戏剧观,与希腊的以剧本为中心的戏剧观念不同,演员永远是梵剧的决定性因素。梵剧的角色类型主要分有三种:拿耶迦(男主角)、拿依迦(女主角)和 毗 都婆(丑角)。角色还有性格类型的区别,例如英雄角色里又分作沉默型、殷勤型、浮躁型和崇高型四种。梵剧的类别有所谓“十色”,例如英雄史剧、世俗剧、独白剧、闹剧、歌剧、社会剧等。其主要内容有两个重要的题材范围,一个是英雄事迹,另一个是世俗生活,这两个方面都出现并流传下来杰出的作品。英雄史剧的素材主要来自于 吠 陀文
25、献和史诗,表现历史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其男主角为国王,仙人或神仙托生的贵人,女主角为王后,公主,仙女,次要角色一定有仙怪僧侣,臣子将军,宾妃侍丛等,其情节围绕宫廷生活展开,而大多数和浪漫爱情有关,例如迦梨陀裟的沙恭达罗就是这类作品。世俗剧则属于纯粹的创作剧,从社会生活中直接取材,其内容包括两类:一类刻画市井生活和人情世态,以社会各色人等(包括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其代表作品为首陀罗迦的小泥车,这类具有最直接的现实精神。佛教内容戏剧 这一类是表现佛本身的故事以及佛徒们的传教生活,是佛教利用戏剧来宣扬宗教意旨的实践,但其中也表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马鸣的三个戏剧都是这类作品。梵剧的开场先有祝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方 戏剧 研究 剧场 课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