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推荐学习(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pdf
《K12推荐学习(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推荐学习(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初高试卷+教案 K12 学习精品 WIRD 第 23 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时空坐标 专题概览 (对应学生用书第 200页)考点 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 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 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荀子
2、: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 小初高试卷+教案 K12 学习精品 WIRD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2 其他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内容 影响 道家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3、追求逍遥 法家 韩非 集 法 家 思 想 之 大 成,将“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了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
4、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小初高试卷+教案 K12 学习精品 WIRD 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
5、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史料运用(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提示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
6、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史论归纳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
7、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小初高试卷+教案 K12 学习精品 WIRD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史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
8、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料解读(1)史料一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自然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自然段反映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自然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2)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史料运用
9、 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提示(1)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自然”。(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史论归纳 1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 小初高试卷+教案 K12 学习精品 WIRD 贵族统治
10、地主阶级统治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
11、“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这句话强调的是()A 爱的层次差别和内在的联系 B 君子能成为圣君的必备条件 C 君子与百姓都应有仁爱之心 D 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仁民爱物 A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体现了爱的层次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体现了爱的内在联系,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君子的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君子应有的品德,没有说明百姓的品质,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治理国家的政策,故 D 项错误。2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
12、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A 消灭人的欲望 B 维护社会稳定 C 满足物质需求 D 调节社会纷争 B 荀子主张应当调和人的欲望和物质需求,以达到社会稳定,荀子主张克制欲望,故A 项错误;荀子希望其主张能够为社会稳定服务,故 B 项正确;荀子主张调和物质需求,促进社会稳定,故 C 项错误;荀子认为社会纷争是由人过度的欲望引发的,社会纷争应当制礼仪,维持社会稳定,故 D 项错误。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
13、”,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小初高试卷+教案 K12 学习精品 WIRD 的共同之处是()【导学号:62160121】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C 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 C 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故 D 项错误。4 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
14、,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B 不同的朝代会根据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采取适合本朝需要的官方思想,这些思想不一定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 B 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是符合现实社会需要,往往被统治者推崇,不是百家思想都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 C 项错误;有的君主会推崇百家思想,像秦始皇就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 D 项错误。考点 2
15、|王霸糅合汉代儒学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2 罢黜百家(1)背景 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儒家学说经董仲舒改造成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的方略。(2)内容: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小初高试卷+教案 K12 学习精品 WIRD 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3)影响 积极: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汉
16、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易混辨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而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3 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和儒学的传播。4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2)特点: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
17、主要是儒学经典。轻巧识记 汉代儒学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三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 小初高试卷+教案 K12 学习精品 WIRD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
18、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3)史料三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史料运用(1)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提示 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依据上述史料中
19、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提示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史论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评价(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K12 推荐 学习 通用版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专题 12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古代 中国 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591239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