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传.pdf
《书圣王羲之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圣王羲之传.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圣”王羲之传 王羲之(303年361年)在灿若星汉的书法史人物中,王羲之是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这不仅是因为他变古创新写出了“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而且因为他“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建立起王字帖学传统的经典谱系,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力可谓既深且巨。搞书法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学习过王字,或者直接取法,或者间接继承。我曾经写过 说不尽的王羲之一文,说到“几乎是无法统计,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曾经得到王羲之的福泽,并以此作为自己笔墨生涯中的有力支撑。”这话,说的是实情。“王字”,从内涵来说,一般指的是王羲之的字,或者指的是“二王”,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之字;从外延来说
2、,凡是写王字帖学一路的书法,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写王字。王羲之的书法开创的是一种妍美优雅的艺术风格。这部传记试验着述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环境、风气、人物给予他的影响和他思想上的自觉。在写他的生活之前,研究一下他的家世和出身是必要的。王羲之,字逸少,小字阿菟。因为曾经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又有王右军之称。王羲之的远祖可以追溯到汉献帝时的谏议大夫王吉。王吉议论朝政得失,常常不给皇帝面子,却很得社会的认同。王吉与名士贡禹志同道合,当时就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民谚。敢于批评也许是谏议大夫的职责,但是还需要一个不怕逆耳之言善于纳谏的皇帝。就像魏征遇上唐太宗一样,君臣合作,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
3、贞观之治。”可是,王吉生不逢时,没有遇到这样的明主,反而被认为“其言迂阔”,是一个不切实际高谈阔论的读书人,因而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上耻过而讨厌爱批评的,上厉威而权威不容挑战,所以王吉没有好日子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一气之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王吉打起铺盖回家,不干了。从此,王氏一门归隐,并定居于琅琊郡的临沂。唐语林校证载:“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同出于周。琅琊之族世贵,号 头王氏;太原子弟争之,称是己族,然实非也。太原自号镂王氏。”可见琅琊王氏门第在世人眼中的地位。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琅琊王氏与阳夏谢氏,并称“王谢”,而王谢几乎成为三国两晋时代高门大族的一个代称。那时
4、的高门大族,有的是世代做官的,有的是世代儒门,又有同时具备两种资格的,既是高官,又是名儒。比如 三国演义 里的袁绍,振臂一呼,四方云从,被公推为讨伐董卓的盟主,一时兵多将广,势倾天下,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显赫的门第和社会关系:“汝南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乱世出英雄。可是也出奸雄、出“草包”。官渡之战,他不就把自己所有的“资本”都输光了吗?“曹操胜袁,盖由德业内举。”又可说明,光有显赫的门第而不知识人、用人,没有平天下的事功和才能,最终只有失败与覆灭。三国两晋时期,门阀世族享有种种特权。除了做官,婚配也依据门第的高低,士族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一般是先择族,后选人,所谓的“门当户对”就是从
5、这一时期开始并形成风俗的。执行法律也是“若罚典惟加贱下”(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他们占有大量人口,也占有大量土地。西晋的王戎(234305)“性好兴利,广收入八方田园水碓,周遍天下”(晋书王戎传)。这个王戎即是王羲之同乡同宗的族伯,风誉扇于海内的“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司徒。在竹林七贤中,阮籍长王戎二十岁,可是却成为忘年交,相处得如同辈,何也?因为王戎善于清谈。阮籍这个人,其实是有济世之志的,眼界高,口气也大,当年他登上广武城这楚汉相争的故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遂发了一通议论,说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竖子”好像指的是刘邦、项羽,李白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苏东坡另有一解,说是:“非也
6、,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人耳”(东坡志林)。看来,对于捉摸不透的阮籍,真要多长一个心眼,琢磨琢磨他话里的弦外之音。正始十年(249),司马氏集团用阴养的三千死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随后,大开杀戒。起兵谋反者,杀;持不同政见者,杀;看不惯现状者,杀;发不同声音者,杀。格杀无论,决不心慈手软,两把砍头的刀刃都卷了。当时的名士或是曹氏集团的亲信如何晏、邓飏、毕轨、丁谧、王凌、夏侯玄、诸葛诞、张华、嵇康等皆为“刀下鬼”。虐政屠刀之下,血沃大地,天下名士一时减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目的就是为了扫除称帝路上的一切障碍。从此,天下太平,一潭死水,人们噤若寒蝉,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
7、咸熙二年(265)八月,梦寐以求,用尽心机,正准备黄袍加身改朝换代的司马昭,却没有福气坐上龙椅,君临天下,接受百官的朝贺三呼万岁而一命呜呼。同年年底,傀儡皇帝曹奂(曹操之孙)被废,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正式称帝,更国号为晋。而在四十五年之前的黄初元年(220),曹操之子曹丕胁迫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行禅让礼,宣布魏朝的成立。欺负人家幼主寡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用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话说:“司马家如法炮制”而已。正是因为接受了这血淋淋的事实和教训,所谓的名士为了保全一条性命,也都变得乖巧、聪明起来。阮籍似乎走得更远,他不仅抛却了儒家济世的热情和理想,而且把内心的各种想法遮蔽起来,寻找精神的另一个寄托,从
8、此“尤好庄、老”。然后,他哭之于途穷,托之于酒酣,寄之于清谈,制造假象,施放烟幕,对政治不闻不问,甚至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他和王戎交觞酬酢高谈阔论,“必日夕而返”,然而却始终守住一个底线:“口不臧否人物”。可是,人家对他还是不放心。司马氏集团里的钟会,几次问以时事,他皆以酣醉获免,摆脱了被人构陷、杀头的危机。又因为他是诗人,不能不写诗,即使写诗,虽多感慨之词,却也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 卷上)。苦心孤诣地隐晦曲折着,“百世下难以情测”,让人觉得托寄遥远而难以抓住他的“辫子”。直到今天,各种信息汇集眼前,人们才渐渐地读懂了,他的诗都是政治诗,对曹魏后期的重大事件,比如高平陵事
9、件、齐王芳的被废、曹魏亡国等都有间接的反映。有人倒下了,有人屈膝了,有人退隐了,有人摇身一变青云直上了,他永远没有了志趣相投的朋友,“临川羡洪波,同始异支流”。所以,朱光潜先生称其咏怀诗为“中国最沉痛的诗。”由于压抑,由于孤独,除了“哭”与“酒”,内心的痛苦还是无从发泄,所以他又学会了“啸”。然而,那啸声只是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的一串拖音,没有内容。对着群山云天,尽情长啸,响生林谷之风,消解的正是心头的块垒。从此,“匹夫抗愤,处士横议”的局面一去不返,谈玄之风却日盛一日。由东汉的清议,月旦人物,评议时政,到魏晋的清谈,寄托心神于老庄,企图超脱俗世,对人生作哲学式的思考,以安放躁动不安的灵魂,有其
10、社会转型期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心理。魏氏春秋里说,当时清谈的名士中以阮咸为首,王戎次之,可见王戎的影响力。在风景优美的竹林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饮酒清谈,讨论 周易、老庄,探寻万物本始的“至理”,以明自然之性,以定惑网之迷,遂成时髦与风气。有时行为也表现为一种浪漫主义。比如,刘伶以驴车载酒,车到那里喝到那里,并叮嘱跟随的仆人:“死便埋我”。还有嵇康,一双拿惯了毛笔的手,弹琴的手,却要抡起锤子去锻铁。究竟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却是因为“好多人觉得过去苦心孤诣学来的规矩方圆,到时全无用场,如此不如放浪形骸自求真趣。”其中痛苦是无须讳言的。东晋渡江以后,“建康成为玄学的中心。”南迁的北方僧侣或以佛
11、理入玄言,或用道家的无为解释佛家的涅槃,与玄学相唱和。“孙绰作道贤论,以两晋七僧与竹林七贤相比拟,正是佛玄结合的证明”(翦伯赞语)。同时因为佛教“适时提供了饱受苦难的人们精神慰藉”,一时大为盛行。在东晋名士的清谈席上,我们可以经常地看到僧侣晃动的秃顶和活跃的身影。“貌虽梵人,语实中国”的康僧渊,我怀疑是个混血儿,长着一个又高又大的鼻子,一双湖一样深邃的蓝眼睛。王导曾经拿他的长相取笑过他,僧渊回答说“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世说新语排调篇),以善辩而留名于史。这些和尚既有学问,谈吐又不俗,以三寸不烂之舌,曾经折服了多少名士与权贵。他们游于朱门,如游蓬户,进进出出是极
12、其随便的。从此,“佛教之于中国,无孔不入,影响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影响至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时的一种真实写照。王羲之的从伯父王导曾为东晋宰相,另一位从伯父王敦则是东晋的军事重镇。然而,他们又都是南渡以后当时的清谈名家。琅琊王氏除了王戎、王导、王敦,还有唯谈老庄,口中雌黄的王衍,善于品评人物的王澄,他们既位居要津,又大名鼎鼎,被天下人目之为“琳琅串玉。”一串,都是琅琊王氏人物,而不是一、二个,影响力就大了,一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大权就被他们操纵了。曾几何时,宰相府第成了清谈盛会的集合之地,权贵、名士、高朋、谈客盈门,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按照当时的习惯,谈论时一方为主,叙
13、述自己的意见,称之为“通”;另一方为宾,就其论题加以诘辩,称之为“难”。客主无间,一来一往,旁听者随之渐入佳境而可以废寝忘食。每逢理会之间,要妙之际,就有听众绝倒于坐。比如卫玠之语议,王澄“前后三闻,为之三倒。”这样高妙的演讲艺术恐怕今天的易中天、于丹都还不行。世说新语说:“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属于玄论派。另外,还有孙盛、殷浩、王坦之的名理派。那时,王导与殷浩摆开擂台,唇枪舌剑,一来一往,未见胜负。到了开饭的时间,饭菜端上来,凉了,一次又一次重新热过。论辩激烈的时候,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夜深,忘记了休息,也不管屋外飘雪还是下雨、打雷。“于是聃(老子)、周(庄子)当路
14、,与尼父(孔子)争涂矣”(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儒家独尊的权威被打破了,谈玄说道,标新立异,遁世超俗,怀疑精神与辩论风气,形成了魏晋时代思想的新环境。就像呼吸着竹林里、树林里的新鲜空气,这一切对后来的王羲之的成长和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王羲之的六代祖王仁做过青州刺史,五代祖王融避乱归隐,没有出仕,从曾祖王祥出仕魏晋两朝,做过徐州别驾、太尉、加封睢陵公,后又为太保。颇有经国之才,也有极好的百姓口碑。时人歌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王祥同父异母的兄弟王览,是王羲之的曾祖父,因其兄官居太保而官运享通,咸宁初年(275),也做到了太中大夫的高官。王祥、王览是西晋司马集团政治上的重要人
15、物,也是琅琊王氏百年兴盛的关键人物。史传,王祥出仕后,徐州刺史吕虔认为他有公辅之量,就把自己佩带的一把宝刀赠给了他。据说,佩带此刀的人一定可以升到三公的地位。从王祥、王览始,琅琊王氏人物辈出,拔奇吐异,越来越显赫于当时。王羲之的祖父王正,是王览的第四子,晋元帝时出任尚书郎,在历史上好像没有多大影响。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王正的第二个儿子,却是司马睿过江称晋王首创其议的人物。那是一个真正的乱世。从晋元康元年(291)到永嘉五年(311),整整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武力相争。在外戚杨氏专权与贾氏发动的政变以后,一切都没了章法,乱了套。司马氏诸王个个野心勃勃,人人挥
16、刀舞剑,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展开混战,数十万武士参与流血杀伐,以至于尸如山积,河水为之不流。生旦净末丑,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台,史称“八王之乱”。随后,匈奴贵族遂借赴国难之名,陷壶关、掠冀州、攻洛阳,沉杀三万余口男女于黄河,与晋室的内乱,里外搅成一片。永嘉四年(310)十一月,西晋的京都洛阳处于匈奴十万军队的包围之中,外无救兵,城中断粮。“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值。”童谣四起,人心慌乱。擅政的司马越决定放弃洛阳,带领四万甲骑撤出,结果在苦县的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三十五里)被追军“围而射之”,全部消灭。次年,洛阳失守,晋怀帝被匈奴刘矅所俘;建兴四年(316),刘矅进围长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圣 王羲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