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注释中的训诂问题.pdf
《中学文言文注释中的训诂问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文言文注释中的训诂问题.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学文言文注释中的训诂问题 (初稿)四川内江市新桥镇中心学校 张明燕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中的运用。主要介绍在文言文中词语的解释的几种主要的方法,包括形训、声训、义训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中学 文言文 注释 训诂 所谓“训诂”它的基本含义就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而训诂学则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古书中的文言文难懂,主要是因为古书中的语言存在着许多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训诂的主要工作:就是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凡是古代语言书面语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训诂的内容。它主要包括解释词义、解释文意、注音、辨字等。训诂的
2、主要功用:利用训诂知识能够帮助教育者指导古文的教学工作,帮助读者指导古书的阅读和整理,还可以指导古文工作者对辞书的编纂工作。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言文,这些文言文的教学当然离不开训诂知识,每一位古文教学工作者当然也是一名训诂工作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我深深感到训诂知识的重要性,因为古文教材并不是处处都有注释,需要教师随时补注,即使书中有注释,也需要教师订正。利用训诂知识可以帮助教者更加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更好的开展文言文的教学工作。中学文言文的注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作家作品:介绍作者生平、成就、影响;课文的基本内容,基本特色,以及课文的背景知,内容、主旨。2、文言文解释
3、:对古诗文作逐字逐句的对照翻译,对重点字句作规范的注解。译文以直译为主,在注解时做到了难字有注音,实词有注释,虚词有说明,句式有分析,力求准确简明,帮助教者和读者准确的理解全文的意思。解释词义是训诂的基础工作,词义的训释也是中学文言文注释的基础与核心,在文言文注释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为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表义单位,同时它在古代书面语言发展历史中变化最大,速度最快是阅读古书的主要障碍。只有在准确的掌握了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句意,篇意。因此对词义的注释在中学文言文注释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解释词义是中学文言文的基础和核心,中学文言文对词义的训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形训)一、
4、形训的含义及方式 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建立起来的。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古代的汉字以单音节为主基本上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因此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的词除了音、义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形的要素,这就是形训的理论根据。中学文言文注释中出现了不少以形训为训释方法的注释,而以形训为训释方法的对象主要是指文言文中出现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如:、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沈复)“凸 凹”为象形字,通过分析字的形体轮廓就能解释字的含义:陷下成坑为凹,高出平面为凸。、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劝学荀子)“上、下”为指示字,也能通过抽象性符号解释字义:上边和下边加一短线表示“上”和“下”。(、彼众我寡。(孟子)“众”会意字,根据字的形体也能解释字的含义:“众”:三人为众,众多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得到多助,失到寡助)“城、池”这两个形声字的形旁就分别指明了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因此形声字的形符也是辩析词义的一种方法。中学文言文注释中像这种利用形训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注释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当然恰当的利用形训在解释字意时还有一定的作用。二、形训的作用 1、形训能探求字的本意,把字的意思解释的更加清楚。从字形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探知出这个字当初为
6、什么这样写,从而解释出这个字本来的意思即本义。本义就是指在词的若干联系的义项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中学文言文中利用形训探求字本义的例子不少。如:、“休”:人在树下休息,表示休息。、“武”:指人拿兵器走。、“取”:是手拿一只耳朵。2、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如:、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邹忌讽齐纳諫)、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白居易)“从”有不同的意义,但这些意义又是由“从”的字形体现的本义的引申出来的。“从”的本义就是“跟随”。例 1 就是用的本义,例2“从”是“自、由”,例
7、3“从”是“参与”的意思出都是由“从”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再如:“初”的本义是“开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暮春初,会于稽山阴之兰旁。”就用的本义。由“开始”可以引申为“刚刚”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諫:“令初下,群臣进諫。”。当然形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是因为:1、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字的形体发生了变化,因此形训还必须借助古文字资料。;2、汉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有时字的本义并不是词的本义,所以在确定词的本义时,字形也只能做为参考。3、形声字的义符只能提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本义。因此在运用形训探求词义时也只能本字才根据字形探其本义,如果用借字来解释本义就会犯“望
8、文生训”的毛病。声训 一、声训的定义 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的含义。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文字的意义与字的形体关系密切,但发展到后来,人们用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规定文字的读音。文字的语音和意义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联系。中学文言文注释中有大量利用声训方法来解释字(词)的含义例子,主要体现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注释上。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是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这就是所谓的通假字。但是这个借字和本字之间一般只有音相同或音相近,意义上却没有联系,如果单从借字上来理解字(词)的意思就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因此中学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注释往往采用从声音
9、入手,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字、词的意思。在运用声训注释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利用形声字。如:%、合纵缔交相与为一。“纵”通“纵”,合纵。(过秦论贾谊)、景翳翳以将人。“景”通“影”,日光。(归去来兮辞陶潜)、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离骚屈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左传烛之武退秦师)(2)、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如:、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鸿门宴司马迁)、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慑,恐吓。(諫太宗十思疏魏征)、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陈情表李密)、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苦的样子。(祭十二郎文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文言文 注释 中的 训诂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