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思考题解析.pdf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思考题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思考题解析.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思考题解析 一、举例说明古代小说戏曲创作手法的异同。1、叙事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叙事文学,都以讲述故事为核心。(2)不同点:小说是叙述体,小说文本是叙述者的话语,其中总有一个或隐或显的、置身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戏曲是代言体,其中没有一个叙述全部故事的人,只有将戏曲中各个人物的行动、对话贯穿起来,才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2、人物刻画的异同。(1)相同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戏曲共同的使命。(2)不同点:小说刻画人物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行动描写等等;戏曲肖像描写主要靠化妆,心理刻画多通过演唱和表情,语言行动描写表现出鲜明的表演性和直观性。比如小说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有对杜十娘体态、眉眼、脸庞等外貌描写,并通过人物心理、行为来塑造形象,而戏曲 西厢记对于莺莺、红娘的外貌只字未提,人物心理也大都通过唱词来表达,至于行动,主要靠表演,尽管剧本中也有“科范”规定了演员的动作和表情,但那些文字十分简略,表演的随意性大,给导演和演员留下了自由发挥的余地。3、情节安排手法的异同。(1)相同点:小说和戏曲的情节安排都讲究奇异性,常用巧合误会手法推动情节发展;都注重场面的设计、细节的描写;都擅长运用道具作为贯穿作品的线索;都注意细针密线,起伏照应。(2)不同点:戏曲有逻辑高潮和情感高潮之分,而小说便没有这一说。如杜十娘沉江的情节惊心动魄(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
3、箱),窦娥六月飞雪的情节同样充满奇异(戏曲窦娥冤);崔宁因十五贯被斩是源于巧合误会(错斩崔宁),窦娥被以药死张驴儿父亲的罪名被斩,同样也是源于巧合误会。(详见教材 11 页)二、举例说明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特征的异同。1、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的相同点:(1)通俗性。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主要阅读对象的审美需要。(2)趣味性。如戏曲中的科诨艺术则是表现语言趣味性的一个重要途径。(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4)语言的精练、干净、流畅也是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的共同特征。2、戏曲语言的独特性:(1)音乐性是戏曲语言的固有品性,是与戏曲艺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征。(2)语言的动作性则是古代戏曲语言的又一特点。(3)戏曲的曲
4、词比较雅致。如西厢记 第四本第三折莺莺通过唱词表达对张生应试的隐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须频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详见教材 1820 页)三、简述古代小说戏曲审美特征的差异。1、古代小说、戏曲共有的审美特征:(1)综合性。戏曲是以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合成的综合艺术;口耳小说则由说、唱、表演等诸因素组合,文本小说除情节叙述之外,又包括诗、词、曲等诸多元素。(2)教化性。都继承中国古代文学“寓教于乐”的传统。(3)愉悦性。都通过艺术形象令人愉悦,给人以快感,进而教化读者、观众
5、,这就是寓教于乐。(4)通俗性。接受主体主要是无文化群体,集中反映了市民阶层希望在文艺领域得到表现的要求。(5)典型性。即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相对完整的艺术片断,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能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2、古代戏曲独有的审美特征:(1)直观性。就是通过演员在观众面前当场表演具有完整情节和矛盾冲突的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戏曲因此较少含蓄蕴藉,审美主体的参与空间不大。(2)程式性。戏曲从剧本、导演、音乐、舞台调度、舞美到演员表演艺术等,都各有规则,即程式。(3)节奏性。戏曲表演中,由剧情发展、人物唱词、情绪、行为的变化运动过程中轻重缓急、松紧起伏等交替更迭和对比关系所构成的形式因素
6、,就是戏曲节奏。(4)抒情性。曲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而诗歌有侧重抒情的传统,这就决定戏曲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详见教材 1113 页)四、简述古代小说戏曲文化内涵的不同。1、中国古代小说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在表现手法上继承了史家的传统,叙事性是其根本的特征。2、戏曲属于诗歌文化范畴,更多地表现了诗歌的抒情性本质。(详见教材 1415 页)五、举例分析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1、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暴虐和穷奢极欲,如汰侈门“人乳饮豘”。2、真实反映乱世知识分子的生活,用艺术形象诠释魏晋风度,如任诞门“刘伶纵酒”表现了嗜酒派的行为怪僻,放荡作达。3、歌颂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如自新门“周处”表现主人公
7、勇于为民除害的英雄气概和闻过则改的优良品格。4、也有一些篇章按照封建思想来规范言行,不值得肯定。比如方正门中的“刘真长”。(详见教材 4243 页)六、世说新语是如何用艺术形象阐释魏晋风度的?1、何为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所表现出来的以洒脱放旷、冷峻玄远为特征的行为风尚,体现了当时士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世说新语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了士人的如下特征:(1)行为由清雅脱俗向狂诞不羁。如任诞门“王子猷出都”在“笛声中会友”里尽现高雅脱俗,“王子猷居山阴”则于“求兴而来,兴尽而返”展现一种完全超越功利的理念。再如“刘伶恒纵酒放达”等。(2)言语由清议到清谈。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通过与华歆
8、的对比,褒扬管宁淡泊名利,人们遂以此定优劣。(3)价值观念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如写阮籍闻“厨中有酒三百斛,即求为步兵校尉”事,表现魏晋士人不再像前代士人那样醉心于功名,而是追求一种无为自然、率性而为的自由生活。3、艺术表现手法:(1)善于运用人物的一言一行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个性。(2)心理描写颇为出彩。(3)善于运用细节刻画和对比手法。(4)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参见教材 4244 页)七、概述中唐传奇创作的情况。1、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这一现象,一方面固然是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
9、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如诗歌的抒情写意、散文的叙事状物、辞赋的虚构铺排等艺术技巧在传奇作品中屡见不鲜,而诗歌向传奇的渗入尤为明显,使得诸多传奇作品都具有诗意化特点。2、中唐传奇所存完整作品约近四十种,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多方面,就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如陈玄佑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详见教材 6164 页)八、以霍小玉传为例,分析唐传奇婚姻爱情作品较之六朝爱情小说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1、唐代传奇爱情作品出现了描写才子佳人的新模式。较之于汉
10、魏六朝小说男女爱情描写的门当户对,唐代传奇提出了一个“郎才女貌”的新模式。即女子必须是花容月貌,男子则要求才调风流。蒋防的霍小玉传就是“郎才女貌”新模式的典型。霍小玉“资质浓艳”,李益则为“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嘉句,时谓无双”的“进士擢第”者。“才子佳人”模式的本质内涵是:女性地位低下,形同玩物,男女交欢的要害是功名利禄。2、唐代传奇的爱情婚姻作品批判封建门第观念,矛头直指反动的门阀制度。汉魏六朝小说中的优秀爱情作品重在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实质是“门当户对”,说到底还是门阀制度在作祟。父母权衡子女的婚姻,媒妁牵合男女的爱情,还是以双方
11、家庭的地位和财富为标准。关于这一点,汉魏六朝小说揭露并不深刻,唐代传奇中的爱情作品则用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做了相当充分的揭露批判。霍小玉身为艺妓,处于社会底层;李益门族清华,但家道中落。为使今后的仕途更加顺利,他必须要找一个世家大族作靠山。霍小玉传在反映唐代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悲苦命运的同时,揭示了豪门士族和市井细民间的对立矛盾,富有典型意义。(参见教材 64、66 页)九、为什么说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改变了汉魏小说的纪实传统,在创作上出现了艺术虚构,标志着古代小说的成熟。1、唐代人们开始把神仙鬼怪的传闻故事当作“资谈笑”的材料,从而恢复了它们虚构的本来面目。如原化
12、记中的吴堪,沿用了搜神记白水素女的题材,却又根据反封建主题的需要对原故事做了大幅度的修改。2、唐传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再拘泥于真人真事,打破了纪实的旧传统。如陈鸿的东城老父传虽以真实的传闻故事作为题材,但对神鸡童贾昌夫妇发迹变泰的过程以及骊山斗鸡的场面描写,都并不等同于史实,而完全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3、有些唐传奇的作者背离小说必须“依托”的传统,全靠凭空构想结撰作品。(详见教材 7577 页)十、举例说明唐传奇是如何以传记体写奇怪事的?1、传记体的体例特征:(1)改变了多数魏晋六朝小说没有题目的状况,大多借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篇名。(2)把人物及其故事作为描写对象,改变了魏晋小说有事
13、无人或有人无事的现象。(3)开始把故事情节放在构思的中心,改变了多数古代小说类似于散文式的结构形式。2、“奇怪事”即故事题材的“尚奇”,其表现有:(1)人物故事的新颖。(2)人物故事的稀有和偶然,(3)故事不合常理常情。3、离魂记、任氏传、柳毅传等带有狐鬼、龙女、花精、灵魂形象的故事,表现出唐传奇“尚奇”的特征。另外描写卑贱的妓女有情有义、高贵的官僚无德无行的霍小玉传和李娃传等,也是从“常理”、“常情”中捕捉出来的奇异题材。(详见教材 7783 页)十一、和前代小说相比,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描写表现出哪些新的特点?1、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反映
14、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如碾玉观音中璩秀秀的择偶标准是靠出色的手艺谋生,反映了市民阶层已经懂得了“爱情必须附丽于生活”的道理。2、描写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市民阶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女主角为例,有妓女,有小手工业者或小摊贩的女儿,有小官吏之女或小妾,有乞丐之女、渔家之女、农家之女、店主妇,有为数不少的媒婆、尼姑,等等。3、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反对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如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表明在市民阶层眼里,封建贞操观已经一钱不值。4、女子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不再只是被同情的弱者。她们不满封建社会父母媒妁对她们命运的安排,努力挣扎着寻求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详见
15、教材 107110页)十二、鲁迅先生在论及话本、拟话本时曾说“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1、此语来源于鲁迅。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宋市人小说,虽亦间参训喻,然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用以娱心。及明人拟作末流,乃告诫连篇,喧而夺主,且多艳称荣遇,回护士人。故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这段话是将宋人小说与明人小说比较,认为宋人的话本、拟话本不像明人那样热心树立封建伦理典型,那样热衷于标举“孤忠”、“贞臣”、“烈女”、“节妇”以劝喻警戒世人,以及那样的“回护士人”,而是更注重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关注普遍人的命运和性格。2、话本、拟话本之所以“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在于受众的需要。
16、说话艺人创作故事,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其内容自然就多写下层民众的生活,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上传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并注意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表现手法。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以小商人婚变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描绘,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新兴市民意识来打动人心;滕大尹鬼断家私 以对家庭财产的复杂斗争与“清官”弄鬼的精彩描写吸引人,艺术表现上挖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3、鲁迅先生言及明代小说“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尽管有其一定之道理,但并不能因此而一概抹杀明代话本、拟话本对市井人生的关注,也不能单纯将“道德劝教”作为评鉴小说优劣的标准。(参见教材 115页)十三、话本、拟话本在形式体制上有何
17、特点?体制上具有特殊形式,一般都有:1、题目。2、入话头回,是故事的前奏,又名“得胜头回”。3、正话,就是话本正文,正式的故事,说书的主要内容。4、结尾,一般有收场诗和结束语,其作用在于总结概括全文。(详见教材 117120页)十四、话本、拟话本在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话本、拟话本在艺术构思、情节安排方面较之前代小说出现了飞跃。1、表现生活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使人物形象的描绘成为小说的主要使命。而且改变单一的“以事写人”的纵切格局,设计“因人设事”的横断模式。2、情节线索趋于单一,写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对情节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几乎滴水不漏的交代。3、巧于场面设计。往往选择最能表现主题和人
18、物性格的事件设计成生动感人的场面,加以细致描写;并且发明了线索连贯法,即借助于富有特征性的肖像、器物来加以连缀场面。4、精心构思“巧合”,提出“无巧不成书”的安排情节的新标准。(详见教材 120125页)十五、三国演义是如何表现“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的?1、三国演义以蜀汉为中心展开艺术构思,小说的情节、细节和人物刻画都体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尤其是刘备和曹操的形象塑造。他们无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上都有着明显对立,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反差以拥刘反曹的倾向,表现出自己具有人民性的政治理想,道德观与审美观。2、曹操与刘备的对立反差:(1)仁慈宽厚与凶残暴虐的对比。刘备出身皇族,但沦为贩履之徒,因而能
19、接触下层百姓,体谅别人饥苦,对部下宽容待之,以德服人。而曹操为凶残暴虐的政治家。(2)忠义与奸诈两种道德品质、道德观念的对立。刘备是忠的典型。例如对汉献帝的态度,对部下以信义为主,在自己成人主后,仍以一个“义”字维持自己与部下臣子的关系。而曹操既不忠也不义,而是奸诈。例如少年时期便不务正业,成事之后,终日歌舞弹曲,交往当中有种种的奸诈之举如“假装中风”等。总之作者把刘备塑造为仁政、王道的代表,借此歌颂仁义忠信等儒家传统伦理,寄托作者仁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同时把曹操作为暴政霸道的代表,在承认其雄才大略的同时更遣责了他的残暴与奸诈,这正是作品的背后所蕴含的实质性问题。3、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当中,倾向
20、性发生过一定的转变,即由“拥曹反刘”到“拥刘反曹”。“拥刘反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原因:(1)主要与封建正统思想的加强有关。(2)与北宋以后的民族矛盾加剧有关。因为中原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而曹操是北方人,人们就将曹操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代表,刘备就成了受压迫的汉族统治者。(参见教材 135136页)十六、以曹操形象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是如何实现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统一的?1、通过不同情节,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反复进行渲染。如“奸绝”曹操,一举一动,无不打上了其基本性格特征的烙印。他杀吕伯奢全家,明显表现出奸雄本色。2、在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典型情节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
21、写“曹操迎许攸”其跣足出迎,表现了他的礼贤下士,求才若渴;而再三诈言,又写出他狡诈多谋,疑心甚重;最终他能够从善如流,善于纳谏,确为一代之雄才。3、一定程度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注重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又努力保持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发展变化。曹操既是一个奸诈、残忍、虚伪、极端利己的反面人物,又是一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英雄。曹操复杂的思想性格来自于生活,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有智勇和奸诈两面,罗贯中在突出其奸诈时并未完全消解其智勇,相反既写其短亦写其长,而又不影响爱憎褒贬的总的思想倾向的表现,这样的艺术处理是相当高明的。4、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如将曹操的奸诈与刘备的仁义相互映照。(参
22、见教材 137147页)十七、试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1、构思严密精致,结构宏伟庞大。三国演义是板块式结构的开山之作,善于组织情节单元,集中铺写重大事件,构成全书主干。2、讲究情节艺术。(1)对比映衬的情节艺术。(2)运用虚实相生,以虚带实的情节艺术。(3)情节设置通盘流转,照应全书。3、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既注意历史真实性,又考虑其艺术魅力。(1)通过不同情节,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反复进行渲染。(2)在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典型情节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3)一定程度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注重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又努力保持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发展变化。(4)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
23、染等。4、语言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叙述语言简明整洁,议论则高度概括精当,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详见教材 144147页)十八、以赤壁之战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的成就。1、不仅写斗勇,而且写斗智,把智谋之士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穿插出奇的计谋描写。赤壁之战只有一回写到刀光剑影的交锋。在战略上则抓住孙权内部和与战的矛盾、抓住孙刘联盟问题大做文章,这两方面相辅相成。鲁肃吊丧、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孙权拍板、采用火攻战术、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献连环计、黄盖苦肉计、孔明借东风、周瑜谋害诸葛亮等,波澜迭起,险象环生,扣人心弦。这与“一将出马,两阵对圆”的战争描写绝不相类。2、不是孤立地描
24、写军事战争,而是结合政治、外交、经济斗争,描写军事斗争。赤壁之战矛盾冲突的线索交错展开:孙刘内部,东吴内部,周喻与鲁肃,曹操与东吴之间等,从而展现了政治、外交等宏阔背景。3、善于从每次战争的时间、空间、战略、战术等方面,把握不同特征,写出其个性。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相比,两场战争的形式比较相似,战争双方数量对比悬殊,战争结局都是攻方失败,守方胜利,但这两场又有本质不同:曹操失败是骄傲大意,刘备失败是暴怒之中而丧失理智。赤壁之战当中,刘孙一方胜利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周喻的智慧,而鄢陵之战是陆逊的忍辱负重,坚守到底最后取得胜利,总之是由于统帅的性格表现,以及战术运用的不同使得两场战争各具特色。4、战争
25、描写腾挪跌宕,富有戏剧性。赤壁之战曹操在全军覆没、只带了几十人狼狈逃跑的过程中,竟然出现了“三笑”的场面。“三笑”的描写并不雷同,既表现了曹操的顽强自负,又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增加了文章的戏剧性、可读性,成为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参见教材 142144页)十九、谈谈你对水浒传“乱自上作”、“逼上梁山”的理解。1、小说中第一个正式登场的人物是高俅,这个因善踢球而得到皇帝宠信的市井无赖,居然不到半年就升到殿帅府太尉的高位,从此连同他的“衙内”倚势逞强,无恶不作。在全书正文的开端,这样写寓有“乱自上作”的意味。不仅如此,作为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权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一群祸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古代 小说 戏曲 专题 复习 思考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