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pdf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 目录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 第三讲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第四讲 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 第五讲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 第六讲 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 第七讲 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 第八讲 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 第九讲 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 第十讲 挑战与机遇 第一讲 导论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1文化的概论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 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
2、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p.3)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
3、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p.4)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p.5)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p.6)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中国文化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之长,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是“会通”的精神。上过精神贯穿于
4、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都具有现代价值。从哲学自变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点理的统一,无数相对点理的学和就是绝对真理。(p.6 p.7)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表层,另一个层面是深层。文化的表层价值具有普及性,易于认知和运用;文化的深层价值,则必须经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提示和阐发。探索文化的现代价值,不能只限于观念文化,而应该涵盖其各个结构层次的内容。(p.7)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2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是怎样的?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哪几方面主要内容?(p.2 p.6)第二讲 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
5、文的始祖炎黄二帝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 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000 年前。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另一个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部落的发明很多,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炎黄部落与中原各部落的冲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中国历史文化
6、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p.9p.11)二、北粟南稻的农业 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秦岭淮河以北,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主要以粟为主要种植谷物,可称为种粟农业。从时间上分析,中国史前期出土粟的最早遗址,是距今 7000 年以上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粟的种植最早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诸民部落是粟类谷物发发明者和推广者。中国是世界粟类谷物的原产地。(p.14 p.15)三、古陶神玉的世界 陶器和玉器是文化的载体,史前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从陶器和玉器的产地分析,可用“西陶东玉”来表述。黄河流域上游的仰韶文化以彩陶的制作为代表,东北红山
7、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则以五器最为发达。(p.19 p.20)炎黄时代的陶器和玉器涌现出大批珍贵的艺术品,开始形成中国造型艺术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p.23 p.)四、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 文字是炎黄历史时代的产物。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文学产生的直接渊源之一,是炎黄时期出现的刻画符号。刻画符号有一定的意义和相对固定的形状,但没有读音,是文字的前驱。文字诞生的最切实的证据,来自龙山文化晚期的山东邹平丁公村发现的陶器刻文,距今已有 4000 年以上的历史,比殷墟甲骨文的时代要早 800 多年。文字的出现推动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形成了文权、神权、政权三
8、位一体结合发展的中国文明时代的历史特点。(p.25 p.31)五、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龙与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同步诞生。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龙成为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的起源:1.考古学的证据:河南澲阳西水坡的蚌壳摆砌龙,年代距今 6000 年以前,属于仰韶文化;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大型玉龙,年代距今 5000 多年,属于红山文化晚期。2.文献结合考古材料研究的成果:龙是以多种动物特征揉合,经先民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最初作为民族部落的标志。随着民族部落之间的相互融合,龙成了史前先民共同崇拜的对象,最终形成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思
9、考题 1中国文化的人文始终炎黄二民的主要功绩是什么?(p.9 p.10)2全世界稻粟的最早原产地是什么国家?有何意义?(p.14 p.16)3文字发明的文化意义。(p.29 p.31)4古陶古玉文化的地域分布 (p.19)5龙的形象何以是中国文化的象征?(p.86)第三讲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一、天人之学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所讨论的一个重要主题。汉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际”就是关系;“究”就是探究。天人之学就是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阐明“天”的性质及人的其间的地位和作用的学问。天人之学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作有意志的至上之神呢?还是把“天”看作是无意志、无目
10、的大自然。如果是前者,那人对“天”就只有服从和膜拜;如果是后者,则人应应当努力认知自然及其变化法则,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充分发挥作为人在自然中的积极能动作用。中国文化对于“天”的认识始于夏、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认识看法也有不同。比较重的观点,有如下几种:1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p.38 p.39)2“天道自然”的观点。(p.39 p.41)3“天人相分”的观点。(p.41 p.42)4“天人交相胜”的观点。(p.42 p.44)二、交易之学 变易之学是中国哲学所讨论的另一重要课题。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研究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如何发展变化的学问。不变的观点是伴随
11、着天命论而产生的,但在商、周之变事物(自然和人事)会变化的思想就产生了,到了春秋战国,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一批讲述变易之学的重要著作,如 尚书、周易、孙子兵法、论语、老子和墨了等。中国的变易之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如下:尚书提出“天命”可以转移,政权可易更迭的言论。周易以八卦象征自然,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世上无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在矛盾的方论。周易以八卦象征的自然,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世上无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在矛盾中不断变化着,提出了吉凶、大小、否泰、生死等对立的范畴,已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萌芽。以此为端绪,形成了变易之学的重要观点:三、会通之学 中国
12、古代哲学十分强调各种观点的“会通”。融汇与贯通,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会通之学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它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能相互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佛学传入中国并且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讲学”风气,这些都是此一基本特点的好例。会通之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汇吸收各万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p.55 p.57)中国哲学的会通之学、天人之学和变易之学,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部分和鲜明特色,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于中国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会通之学的第三个重要表现是
13、: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会外来文化。这一点,充分表现在中国哲学对于外国传来的佛教和其它宗教思想的回应与吸收。思考题:1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什么意思?(p.37)2“天道自然”的创始人是谁?其主要观点是什么?(p.40)3如何理解“变易”之学?(p.46 p.50)4为什么说融会贯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p.52 p.57)第四讲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一、传统美德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关于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以及种种道德规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研究社会的人际关系,提出了指导人们的思
14、想和行动的准则:“仁”,也即做人的道理。具体地说,仁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子、有学问的“君子”应当遵守的准则。为着在社会生活中贯彻实行“仁”孔子提出了五种主要的道德规范:恭、宽、信、敏、惠。所以“仁”也是这些德目的总和,是人的价值标准。此一价值标准,孔子有时又称之为“道”,并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阐明人是主体,人有认识和弘扬真理的能力。孔子提出的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生死观,逐渐熔铸国民的共同信念,成为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p.61)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操作与气节。(p.61 p.62)多民族的文化间的移风易俗、交流融汇。(p.62)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15、,伦理道德精神渗透于中国史学、文学和一切人文文化之中。二、中国史学的人文特色 中国有连绵不断的历史,历史文字记载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近来中断过。中国史书中渗透着如何做人和如何治国的道德教化,形成了中国史学的人文精神特色。道德教化的历史意识,导致中国古代史学兴旺发达。中国史管设立很早,分工很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强烈的以史为鉴的观念,这一观念,自始自终贯穿在中国的史学传统中。中国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1战国至两汉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定型期。(p.64)2魏晋南北朝至明末,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黄金时代(p.64 p.65)3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期,是我国古代史学的总结和转化时期 (p.64)中国古代史学是文化
16、和学术的百科全书,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其反映中国文化的人文道德精神,是非常突出的。中国史学体例最有影响的是纪传体和编年体,分别可以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p.71 p.73)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文学所反映的道德人文精神,内容十分广泛,这里以古典诗歌的创作为例,来观察和认识。古典诗歌的比较关注诗心、诗眼、诗情和诗才,而这些正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人文道德精神。古典诗歌中与自然界、社会万事万物息息相通,忧乐与共的仁民爱物之心,就是诗心。(p.174 p.177)诗人作诗,所精心安排作为诗句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字眼固然是诗眼;但诗人摄物成
17、象、慧眼识美,能铸情感为意象,通过诗歌创作呈美学理想的共鸣点于目前,就更需要具备一双诗人独具的“诗眼”。(p.77 p.79)。诗歌的创作自始至终离不开感情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感情在诗歌创作中更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是诗情。诗情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强烈、真诚、具有典型性和个性化。(p.79 p.83)诗歌的创作必须有写作的才能,就是要具有诗才。诗才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二是驾驭语言创作的能力。(p.83 p.85)思考题:(p.59)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伦理道德的核观念“仁”?2如何理解中国史学以史为鉴的特点?3请以“诗心”为例,试说中国古典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p.44 p.7
18、7)第五讲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一、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古代中国各类宗教数目繁多,其中流传时间最长、地域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宗教,就是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创建于印度,以“四大”(地、水、火、风)为空,以人生为苦,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即求得所谓看破红尘式的“觉悟”。佛教于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此开始了以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为中心的中外文化融合。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邀来的印度僧人,在洛阳修建了的马寺,这是中国正式建佛寺之始。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1历时最久。从两汉之际,直至宋元清,2000 年间从未间断。著名的代表人物:东晋的法显,唐
19、代的玄奘和鉴。(p.92 p.94)2影响最深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亚洲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难以估量。(p.94 p.98)3化得最好 佛教的中国化,一是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一是指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的融合。佛学的中国化,就是佛学的儒学化的过程,这个从形式到内容的佛儒一体化的过程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此一佛教中国化成熟的 6 标志,就是以儒学的“人学”把外来佛教从重视佛的印度佛教化而成的重视人的中国佛教。(p.98 p.101)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规律显示,外来文化必须适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原则就不能立足于中国,另一方面,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必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事
20、,而是可以成为去无蕪存精,长是发展的动力。二、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道教主张人经过修炼可以“羽化”成仙。“道教”之名始见于东汉的老子想尔注一书。道教与一些世界性宗教的排他性不同,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在宗教形式兼容并蓄文化体系的历程,可以说中国道教是中国文化“会通之学”的一个典型形态。道教的主要文化渊源有三个:一是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同时,道教在起源和发展中,又揉合了其它的许多文化要素,堪尔秦汉前后不同宗教和不同学派的结合体。(p.102
21、 p.105)道教文化结构,包括了许多门类,如道教思想,道教建筑、医学、音乐、美术和文学等。(p.105 p.111)佛教和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留下了许多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及至近代的观念文化、科技文化教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不少重要贡献。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的巨在影响。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关系十分密切。(p.111 p.112)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文化中形象文化的发展。(p.113 p.114)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作为宗教的佛教和道教,其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颠倒的认识,但其中关于自然与人生的论述,却存在着合理的因素,同时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意识也渗透到各个文化的结构和层面
22、。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和道教,也就很难理解中国文化的特色。思考题:1佛教源于何地?何时传入中国?2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如何?(p.91 p.99)3道教与中国文化中科技文化关系怎样?举例说明。(p.112 p.113)第六讲 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 一、玉器的文化特征 在中国文化中,玉器最初是装饰品。新后器时代中晚期以后,小型玉器破大型玉器所取代,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义,渗透进社会等级观念和原始宗教意识。往后,又发展成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象征吉祥如意贵重器物,最好,上升为内容丰富的艺术欣赏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时尚,发挥了其它艺术品不可取代的作用,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 概论 课程 讲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