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考试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史学》考试答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试参考资料 国调1002 班 刘亚辉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该种化石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石就叫作标准化石。2、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3、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4、沉积旋回: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5、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6、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7、五台运动:太古宙末期,大约在25 亿年左右,发生了一次较普
2、遍的地壳构造运动及其伴生的岩浆活动,这次运动使得太古宙的地层发生褶皱和变质,并扩大了古太古代结晶及底的范围,从而形成一些稳定地块-太古宙“陆核”。8、吕梁运动:古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吕梁运动,滹沱系遭受低级变质作用:早期变质年龄在18.5 亿年左右(吕梁运动主幕);晚期变质年龄在17.5 亿左右(吕梁运动次幕)。吕梁运动对华北地区岩石圈构造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原型-原地台。从此华北地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华北稳定的大陆板块基本定型。9、晋宁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晋宁运动使东西两面的大洋板块向川中
3、“微大陆”俯冲、碰撞,其结果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宙褶皱带。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巨大的稳定地块-扬子板块。10、印支运动:晚三叠世海退继续,华南海区逐步上升为陆,秦岭海槽东段也同时封闭,使华南大陆与中国北方大陆连成一体。这一阶段的地壳运动在中南半岛最为显著,并主要表现为褶皱运动,一般被称为印支运动。11、燕山运动:侏罗纪的中、晚期的地壳运动在冀北燕山地区十分显著,使本区发生断裂和强烈的火山喷发,并多次发生局部的沉积间断和不整合,因此这一运动成为“燕山运动”。此称为被广泛用来代表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它对我国东部地区具有极大的影响。12、广西运动:代表在华南
4、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通常认为,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13、埃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纪晚期出现的,由多门类,低等,无骨骼的印痕化石组成的生物群称之为“裸露动物”即埃迪卡拉动物群。14、地台:地台是岩层褶皱平缓甚至接近于水平,厚度较小的地势平缓的,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15、标志层: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被称为标志层。16、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17、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
5、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18、补偿盆地:基盘沉降速度等于沉积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沉积盆地。19、群:是由岩性相似,成因相关的组联合而成。或者为一套厚度巨大,岩类复杂,未作深入研究的岩系。20、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 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21、组:是岩石地层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顶底界限明显,有一定的厚度和一定的分布范围。22、复理石建造:由巨厚的韵律结构频繁的一套深海浊积岩和其他沉积类型组成的综合体。23、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殖,个体微
6、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24、澄江动物群:寒武纪早期,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25、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上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26、段:是比组更低一级的地层单位,27、群集灭绝:在一些地质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绝灭率突然增高。28、重演率: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总是重演其所有祖先在进化过程中的每个发育阶段,即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重演其祖先的系统发生过程。29、混合相:页岩为主,也有砂岩、灰岩,笔石与腕足类、三叶虫等伴生,为正常海的沉积环境 30、相关律:在一定的沉积旋回中,相同的沉积系列,既
7、出现于横向剖面,也出现于垂向剖面。31、浮游相:代表较深水、静水、还原条件。二、填空 1、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和 三叶虫等。2、影响海洋生物的环境因素有温度、盐度、光照、底质和 气体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 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三、简答题 1、如何区分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的化石?原地埋藏: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异地埋藏:化石不同程度破碎,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且具有一
8、定的定向性。2、试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3、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1)菌类、藻类阶段:太古代志留纪,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2)裸蕨植物阶段:志留纪末期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3)蕨类植物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4)裸子植物阶段:晚二叠世早白垩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5)被子植物阶段:晚白垩世至今,最最高等的植物 4、比较腕足类与双壳类的壳体的形态、结构差异?双壳类 腕足动物 壳形 分左、右壳,两壳大小相等,形态相似,每瓣壳前后不对
9、称 分背、腹壳,两壳大小不等,形态不同,但每瓣壳左右对称 铰合构造 发育 发育 壳子开合机制 闭壳肌、韧带 闭壳肌、开壳肌 壳饰 生长纹 放射脊、生长纹、中褶、中槽 5、对比树形笔石与正笔石的形态结构差异 6、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的时代分布?单带型 仅有隔壁和横板。O-P,以O-S为主。双带型 隔壁,横板和鳞板(或泡沫板)。S-P,以S,D为主。三带型 隔壁,横板,鳞板(或泡沫板)和中轴(或中柱)。C P为主。泡沫型 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O2-D2。7、中国二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 答:中国的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完全,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华北二叠系
10、以陆相为主,华南二叠系以海相为主。华北地区:二叠纪,除淮南、豫西和陕甘宁盆地南缘有短暂海侵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没有遭受海侵,故华北地台区的二叠系以陆相为主。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内陆盆地。华南地区:下二叠统以浅海灰岩相为主,分布极广;上统下部普遍发育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地层,上部以海相地层为主。早二叠世初期,华南再次整体下降,海侵;早二叠世中期,继续下降,形成晚古生代以来华南最广大的陆表海,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海生无脊椎动物十
11、分繁盛;早二叠世后期,华南缓慢上升,海域退缩,普遍变浅,雪峰山以西,主要沉积浅海相灰岩,以东厚度向东减薄,燧石含量增加;早二叠世末,华南地区普遍上升,发生海退,并在川、滇、黔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晚二叠世初期,除康滇古陆、雪峰古陆及华夏古陆外,广大地区主要为滨海平原,海水多次侵入,形成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含煤沉积;晚二叠世后期,华南又发生海侵,范围比栖霞期小,区域相变明显,一些地区顶部出现的大隆硅质岩可能是晚二叠世末期华南上升、海退,在残余海盆中形成的。其他地区:北方海槽早二叠世末期基本升起,晚二叠世起普遍出现以陆相为主的沉积,末期整体上升为剥蚀区;塔里木盆地周缘主要为内陆盆地沉积;昆仑山
12、区、西藏、滇西三江地区为海相沉积。8.印支构造阶段全球海、陆变迁。答:三叠纪为印支运动构造阶段,全球处于联合古陆增生、扩大、鼎盛至古陆逐渐分裂、漂移的过渡时期。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三叠纪后期,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裂,特提斯海向西延伸,形成近东西向、较狭窄的特提斯海西段;冈瓦纳大陆本身也开始分裂,印度板块、澳洲南极州板块与南美非洲板块分离,同时特提斯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发生强大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9、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
13、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10、地层划分对比最常用的
14、方法有: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地球物理学等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地层学方法就是根据组成地层的岩石本身的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的变化来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主要有岩性法、沉积旋回法、标志层法、重矿物法。(1)岩性法 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反映了其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在一个剖面上,岩性的变化意味古地理环境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2)沉积旋回法 利用沉积岩的规律性交替出现的旋回现象来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叫做沉积旋回法。(3)标志层法 利用地层中的标志层来对比地层(4)重矿物法 在不同的地层层位内重矿物组合和含量是变化的。在同一物源区的前提下,它可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依据。(5)野外直接追踪对比 野外根
15、据露头从一个剖面追溯到另一个剖面。2、生物地层学方法(古生物学方法)只要地层所含化石或化石组合相同或相似,它们的地质时代就相同或大致相当,这就是使用古生物化石划分对比地层的理论依据。古生物学方法是确定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础。(1)标准化石法 根据标准化石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叫做标准化石法。(2)化石组合法 生物群及其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层形成时期生物群的总体面貌。因此利用生物群组合来划分地层界线,用来对比地层,也是十分可靠的。3、构造地质学方法 利用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来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就是构造地质学方法。4、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矿物的年龄,进而推断岩石或地
16、层形成的年龄。5、古地磁方法 利用保存在岩石中的地球磁场极性变化来划分对比地层。6、地球物理学方法 利用地震资料对比地层。7、事件地层学方法(Event Stratigraphy)火山喷发、古地磁反向、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变化、恐龙绝灭及外星撞击地球等事件则成为地层对比划分的自然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是事件的等时性。11、加里东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 一、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早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轮廓和震旦纪很相似。后来发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构造运动,引起了世界海陆形势的调整和变化,这就是加里东运动。从广义讲,发生在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称加里东运动;但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指志留纪后期
17、的构造运动。早古生代这一时期,称为加里东构造阶段。从板块构造理论讲,基本上不提构造阶段,但可以理解为这一时期确实发生了某些板块碰撞事件,引起海陆格局的变化。二、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在前寒武纪末,世界上一方面出现了许多古陆,而另一方面各古陆之间又为地槽所分隔。进入古生代后,许多古陆重新为海水所浸漫,其中尤以奥陶纪海侵规模最大。从整体看来,早古生代仍然是海洋占优势的时代。这时候既有剧烈拗陷的地槽纵横于地台之间,又有广阔的相对稳定的陆表浅海,从而提供了在其中不断进行沉积的场所。在地槽中沉积了上万米厚的下古生界,例如通过英国的加里东地槽,下古生界厚达11500m。在许多地台陆表海中也沉积了从几百米到几千
18、米的海相地层,形成地台的下古生界盖层,如中国地台上的下古生界盖层厚约600 3000m。由于海水占优势,下古生界几乎全是海相地层,沉积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活动类型沉积,主要是在地槽中沉积的,厚度巨大,多复理石相碎屑岩、硅质岩、火山岩、页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等;一类是稳定类型沉积,主要是地台陆表海中沉积的,厚度较小,横向变化不大,以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等为主。三、世界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变 早古生代海陆分布形势,目前已经恢复出来的有各种不同模式。古生代初期,全球计有北美(NA)、俄罗斯/古欧洲(RU)、西伯利亚(SB)、哈萨克斯坦(KZ)、塔里木(T)、华北NC(中朝SK)、华南SC(扬子
19、YZ)等古陆,以及包括南美(SA)、非洲(AF)、印度(IN)、南极洲(AN)、澳大利亚(AU)的冈瓦纳古陆。冈瓦纳古陆当时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半球各古陆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特别是低纬度地区。介于北美和俄罗斯古陆之间是一片海洋,称古大西洋。俄罗斯与西伯利亚古陆之间是古乌拉尔海。西伯利亚古陆与华北古陆、塔里木古陆之间是古北亚海,包括祁连海。华北古陆与华南古陆之间是秦岭海。又如北美古陆、扬子古陆、澳洲古陆的外侧为古太平洋(分别相当于阿巴拉契亚地槽、华夏活动带、塔斯马尼亚地槽)。北方各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是东西横亘的古特提斯海(又称古地中海)。上述各古陆相当槽台说的地台,或相当板块说的板块。志
20、留纪末期,古大西洋逐渐变窄,北美板块向欧洲板块俯冲,形成加里东褶皱带,相当现在的西北欧及英国一带,从而使北美板块与欧洲板块对接,初步形成劳亚大陆(又称劳亚古陆或北方大陆Laurasia),并导致古大西洋关闭。中国的祁连海,在志留纪末期,也封闭消失,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中朝)板块拼合在一起。此外,其他一些古海洋,如扬子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的外侧以及古特提斯海等,也都遭受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总之,志留纪末期,亦即早古生代结束时,由于北方某些板块的拼接和增生,出现最大的海退时期(直到泥盆纪初),陆地面积扩大,陆表浅海面积缩小,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导致生物界的重大变革
21、,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四、早古生代气候 寒武纪大部地区气候比较温暖、干燥,如中国北部和东北南部,以及巴基斯坦等,都有红紫色2 页岩、食盐假晶(中国的馒头组)、具有紫红色氧化圈砾石的砾岩(即竹叶状灰岩)等沉积地层;中国的西南部、伊朗、西伯利亚中部、非洲摩洛哥等有岩盐、石膏等蒸发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分布有鲕状灰岩、白云岩等;还有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和西南、新疆中天山、黑龙江北部,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北美洲、摩洛哥、西班牙、意大利、挪威北部、南极,都发现有古杯动物灰岩和古杯礁(古杯动物是一种海生多细胞动物,有单体、群体之分,单体形似杯状,直径5 20mm,高10 30mm,过去名曰古杯海绵,目前
22、认为单独成门,名为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繁盛于早寒武世,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古杯动物生活于不低于25水温的海水中。以上事实都是说明当时气候情况的依据。奥陶纪早、中期气候和寒武纪相似,气候比较温暖。当时北美、西伯利亚和中国华北地区,都有蒸发岩沉积,推测曾存在干热气候环境,属于低纬度地区。按古地磁数据,奥陶纪南极位于现在北非西北部,北极位于南太平洋。奥陶纪晚期,在冈瓦纳大陆的西部即非洲西北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代表极地寒冷气候,这可能和当时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在南极圈内有关。晚奥陶世末期被认为是震旦纪以后的又一次大冰期,但时间短暂,对北方未产生重大影响,但当时出现一次
23、大范围海退(如中国华北地区,晚奥陶世上升为陆,缺失上奥陶统沉积),被认为是由于这次大冰期的出现,导致全球海平面下降的缘故。志留纪初期,当时南极冰盖迅速消融,导致大气环流减弱,纬向气候分带不甚明显。有些浅海地方变为较深海水,环流不畅,含氧量降低,形成滞流环境。早志留世初期,全球广布黑色笔石页岩,表明滞流缺氧环境非常普遍。除高纬度的冈瓦纳大陆外,其他各板块大都处于温暖和干热气候条件下,如在北美和北欧都有碳酸盐岩和生物礁广泛分布;在欧洲、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华南各板块上均有海相红层发现;在西伯利亚、澳大利亚等地有蒸发岩发现,便是证明。12、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 一、海西构造阶段
24、地史特征 在加里东运动中,特别是在早古生代晚期,就揭开了大陆块从浅海广布向陆地转化的序幕。从泥盆纪开始,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海陆形势进一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生物界的演化。晚古生代的,特别是石炭二叠纪的地壳运动,称为海西运动,也称华力西运动。晚古生代可以称为海西构造阶段。海西或华力西是当初因德国的山名而命名的。在晚古生代,一方面在那些仍然活动着的地槽中进行着巨厚的沉积,例如在西欧地槽(相当于古地中海地槽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从现在法国到波兰一带)中,堆积了总厚度有一万五、六千米的上古生界,其他地槽也大同小异;另一方面在许多地台上继续进行沉积,形成上古生界盖层,例如中国地台上的上古生界大约从一
25、千多米(北方)到三、四千米(南方)厚。由于早古生代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所以下古生界几乎都是海相地层。而晚古生代时,因为陆地扩大了,陆相地层也多起来了;有些地方海陆变化频繁,还形成了海陆交互相的地层。所以,从地层内容来看,上古生界比下古生界要复杂的多。这是第一个特点。其次,自古生代特别是晚古生代以来,大陆块不断靠近和聚集,若干大陆块边缘和相邻地槽受到挤压、发生褶皱和隆起上升,形成岛屿和山脉,导致大陆的拼接和扩大,最后形成联合古陆。所以海西构造阶段使陆块从分散趋向集中,这是第二个特点。二、联合古陆的形成 北方各古陆在海西运动以前,都是被活动性很强的地槽所分割。从石炭纪到二叠纪,许多地槽先后褶皱隆起
26、。海西运动远比加里东运动显著而广泛,是造山作用和火山活动广泛分布的时期。西欧地槽、乌拉尔地槽、中亚-蒙古地槽、中国西北各地槽、阿巴拉契亚地槽、塔斯马尼亚地槽等,由于各陆块的碰撞都发生强烈褶皱,并伴随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其结果是使原在加里东时期联结在一起的北美古陆和欧洲古陆,因乌拉尔地槽褶皱又和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在一起,形成更加广大的统一的劳亚古陆。劳亚古陆又称北方大陆,指由劳伦古陆(包括加拿大的大部分和格陵兰,名称来源于加拿大的劳伦斯河)与欧亚大陆联合而成的大陆。这时,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可能局部连结,但为一条古地中海(按现在地理位置相当于从西南欧和非洲北边缘经小亚细亚、喜马拉雅山
27、脉到马来半岛再到印度尼西亚)所分隔,因此形成南北两大古陆互相连结但又南北对峙的统一大陆,这就是联合古大陆(或称泛大陆)。此外,在古陆的周围还环绕着环太平洋地槽。这种南北古陆和两大地槽带的对立形势,就是海西构造阶段结束时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三、晚古生代气候和植物分区 根据沉积物岩相及其分布情况看,泥盆纪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根据古地磁资料推断,泥盆纪南极位置大约位于现在非洲南部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一带,北极位于亚洲以东的古太平洋中。古赤道正好穿过加拿大北部、北欧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洋,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可能处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有红层和蒸发盐沉积。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地区则处于极地及寒冷气候
28、环境。根据古地磁资料,石炭纪时的南极位于冈瓦纳古陆南极洲上,北极位于西伯利亚。古赤道通过北美洲中部、西北欧,经黑海穿过中国西北、华南,到达印度尼西亚。泥盆纪和石炭纪初,植物生态环境比较单一,只能适应滨海低地环境生存,因此植物的结构和形态往往无显著区别,尚未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区现象。但是到了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纬度不同,气候条件亦不相同,在不同环境下繁生的各类植物,分别占领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因此在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在劳亚古陆上的植物群总称北方植物群,它又可以再分为(1)欧美植物区,包括北美、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中国和东南亚,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特
29、征。(2)华夏植物区,包括中国和东南亚,早、中石炭世时属于欧美植物区;从晚石炭世开始,欧美植物区气候转为干燥,而中国等地区气候仍然湿热,并且到二叠纪末形成特有的大羽羊齿植物群,所以从欧美植物区分出来称华夏植物区。(3)安卡拉植物区,包括西伯利亚通古斯、哈萨克 斯坦及天山、蒙古、兴安地槽以北广大地区,气候以温带偏凉为特征。在冈瓦纳古陆上的植物群,又称南方植物群,该植物区称冈瓦纳植物区,包括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南极大陆和中国西藏南部,气候也以温凉为特征,晚石炭世开始形成特有的舌羊齿植物群。中国的大部,东到日本,南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岛等地,都属于华夏植物区,高大的石松类(如
30、鳞木,不显年轮)、节蕨类(如芦木)、科达树等,十分繁茂,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天山、阴山以北,即亚洲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以草本的真蕨和种子蕨等为主,木本植物有显著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属安卡拉植物区。这个植物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和东北北部。西南部,包括印度等地,为冈瓦纳植物区,植被是以舌羊齿为代表的灌木-草本植物群,代表南方温凉气候。本植物群在中国仅见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这也可作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挤压成山的证据。到了二叠纪,华夏植物区又以昆仑秦岭为界,分为北方亚区和南方亚区。植物分区现象,无疑是与地理纬度、南北极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31、密切相关。四、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和南方大陆冰川广布 石炭、二叠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均代表热带潮湿气候,它们分布的地方往往形成广大煤田。安卡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均代表温凉气候,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重要煤田。石炭纪时赤道通过北美、西北欧、中亚、中国西北和华南、印尼等地,其两侧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丛生的地带,因此,从煤田分布面积来看,北方大陆远远大于南方大陆。当石炭二叠纪北方大陆森林繁茂,形成广大煤田的时候,南方冈瓦纳古陆上却是冰雪晶莹,出现了震旦纪和奥陶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活动。从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初,冰川活动持续时间长达5000 万年,仅据巴西境内统计,冰碛层覆盖面积超过400 万 km2。由此可见当时冰川应属极地大陆冰盖类型。根据南方诸大陆古地磁资料,恢复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古陆纬度位置,可以拼成一个统一的冈瓦纳大陆,而大陆冰盖的中心正好大致接近南极位置,冰川流动方向大致呈放射状。特别有趣的是巴西的冰川来自东方,而冰碛层中的某些岩石在南美并不存在,但却在非洲西南部发现;同时非洲西南部的冰川流动方向有的正好指向西方。这些事实也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四、图形题 1隔壁褶皱 2初房 3旋脊 4通道 5旋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