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题带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练习题带答案.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桃花源记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 9 课】班级:姓名: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 A 卷 B 卷,后附有答案。一、A 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二、B 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A 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2、【鲜美】。3、【落英】。4、【缤纷】。5、【异】。6、【欲穷其林】。穷,。7、【林尽水源】。8、【仿佛】。9、【才通人】10、【豁然开朗】。11、【俨然】。12、【属】。13、【阡陌交通】。14、【相闻】
2、。15、【悉】。16、【黄发垂髫】。垂髫,。17、【乃】。18、【具】。19、【要】。20、【咸】。21、【妻子】。22、【绝境】。23、【遂与外人间隔】。遂、。间隔,。24、【乃】。25、【无论】。26、【为具言】。为、。27、【叹惋】。28、【延】。29、【语云】。30、【不足】。31、【便扶向路】。扶,。向,。32、【志】。33、【及郡下】。及,。34、【诣)】。35、【规】。36、【未果】。37、【寻】。38、【问津】。津,。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翻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翻译:3、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4、土地平
3、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翻译: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9、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渔人离开桃源
4、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B 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精神状态的句子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五、文言知识积累:1、
5、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芳草鲜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阡陌交通:不足为外人道也:各复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处处志之:未果:便要还家:2、一词多义:乃: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寻: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之: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得其船:舍:便舍船:屋舍俨然:遂:遂迷:遂与外人间隔:得:便得一山:得其船:3、判断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林尽水源。便舍船,从口入。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六、选择题:1下
6、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欲穷其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便舍船 sh 屋舍俨然 sh B.为外人道 wi 捕鱼为业 wi C.男女衣着 zhu 便要还家 yo D.与外人间隔 jin 此中人语云 y 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4.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7、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
8、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10.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D.寻病终(寻找)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此中人语云:“不足
9、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1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时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D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怕桃花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的生活。1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C.桃源中的人
10、“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14.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15.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
11、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1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1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
12、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18.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武陵郡太守也知道了桃花源这件事。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C.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即:寻找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1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
13、,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2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
14、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七、课外文言文阅读:桓公自莒(j)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桴(f)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
15、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注释:莒(j):春秋时诸侯国国名,今山东莒县。鲍叔:名叔牙,齐国大夫。他和管仲是同乡好友,鲍叔牙跟随齐桓公,管仲效命于公子纠。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管仲曾经设计杀害齐桓公。公子纠失败后,管 仲逃到鲁国。宰,官名,相当于宰相。法:示范。桴(f)鼓槌,用来击鼓的工具。钩,带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豆类的挂钩。滨,能“濒”,临近,濒临。动:行动,这里是效力的意思。宥(yu):宽宥,饶恕。衅:通“熏”,熏香,表示敬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君加惠于臣()夫为其君动也()2.用
16、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译文: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译文:3.通读全文,根据自己的认识,说说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参考答案 A 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沿着,顺着。2、【鲜美】新鲜美好。3、【落英】落花。4、【缤纷】繁多的样子。5、【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7、【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11、【俨
17、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4、【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5、【悉】全,都。16、【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7、【乃】于是,就。18、【具】详细。19、【要】同“邀”,邀请。20、【咸】全、都。21、【妻子】妻子儿女。2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述、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24、【乃】竟然,居然。2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6、【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27、【叹惋】感叹。28、【延
18、】邀请。29、【语云】告诉(渔人)说。30、【不足】不值得,不必。3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32、【志】做记号。33、【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34、【诣)】拜访。35、【规】打算,计划。36、【未果】没有实现。37、【寻】随即,不久。38、【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翻译: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
19、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3、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翻译: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
20、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9、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21、答: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自然
22、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答:理想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B 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精神状态的句子:黄
23、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五、文言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芳草鲜美:古今异义,新鲜美好。妻子邑人:古今异义,妻子儿女。来此绝境:
24、古今异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无论魏晋: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阡陌交通:古今异义,交错相通。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今异义,不值得,不必。各复延至其家:古今异义,邀请。便扶向路:古今异义,沿着、顺着。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欲穷其林: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处处志之: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未果: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实现。便要还家:通假字同“邀”,邀请。2、一词多义: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未果,寻病终:副词
25、,随即,不久。之:渔人甚异之:代词,见到的景象。具答之:代词,桃花源中人的问题。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闻之:代词,这件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其:欲穷其林:代词,那。其中往来种作:代词,那。得其船:代词,他的。舍:便舍船:动词,舍弃。屋舍俨然:名词,房屋。遂:遂迷:终于,竟,竟然。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得:便得一山:出现。得其船:找到。3、判断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林尽水源。省略句,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便舍船,从口入。省略句,(渔人)便舍船。问所从来,具答之:省略句,问(其,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26、鸡作食:省略句,(村人)便要(渔人)还家,六、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A欲穷其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解析】A 穷尽;贫困。B 都;都。C 告别,告辞;推辞。D 不久;寻找。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B )A.便舍船 sh 屋舍俨然 sh B.为外人道 wi 捕鱼为业 wi C.男女衣着 zhu 便要还家 yo D.与外人间隔 jin 此中人语云 y【解析】A 便舍船 sh 屋舍俨然 shC 便要还家 yo D 此中人语云 y 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B )
27、A便舍船,从口入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解析】A 进入;收入。C 名词,“房屋”;动词“舍弃”。D 的;到去。4.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解析】B(村中人)见渔人,问(渔人)所从来。C(渔人)及郡下。D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
28、者【解析】D 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解析】B 古今异义,交错相通。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解析】ABC 都是古今异义。D 古今同义。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 不足 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 处处志之 志:标记【解析】D 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9.下列各
29、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解析】A 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10.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D.寻病终(寻找)【解析】D 不久。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
3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解析】A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1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时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D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怕桃花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的生活。【解析】B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
31、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解析】C 说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14.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解析】B 他们与世隔
32、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叹惋桃花源外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们生活痛苦。15.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解析】C 表达桃花源亦真亦幻,有神秘气息,同时暗示桃花源只是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1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平铺直叙。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
33、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解析】A 陶渊明是晋朝。1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解析】C 描绘
34、的场景是作者想象的、虚构的。18.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B)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武陵郡太守也知道了桃花源这件事。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C.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即:寻找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解析】A 是刘子骥知道这件事,要计划前往。C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D 热情好客是桃花源人的本性,不是因为害怕世人来打扰、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1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
35、的一项是(C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解析】C 桃花源人希望过自给自足,安宁快乐的生活,不希望有战乱、剥削。2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
36、时光易逝。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解析】B 叹惋是他们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叹惋桃花源外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们生活痛苦。七、课外文言文阅读:桓公自莒(j)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
37、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桴(f)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注释:莒(j):春秋时诸侯国国名,今山东莒县。鲍叔:名叔牙,齐国大夫。他和管仲是同乡好友,鲍叔牙跟随齐桓公,管仲效命于公子纠。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管仲曾经设计杀害齐桓公。公子纠失败后,管 仲逃到鲁国。宰,官名,相当于宰相。法:示范。桴(f)鼓槌,用来击鼓的工具。钩,带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豆类的挂钩。滨,能“濒”,临近,濒临。动:行动,这里是效力的意思。宥(yu):宽宥,饶恕。衅:通“熏”,熏香,表示敬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君加惠于臣(给予恩惠 )夫为其君动也(他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译文:齐桓公从莒国返回到齐国,让鲍叔做宰相。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译文:齐桓公说:“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钩,因此险些使我丧命。”3.通读全文,根据自己的认识,说说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3 答:鲍叔是一个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