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三十年.pdf
《元嘉三十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嘉三十年.pdf(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元嘉三十年 东西方世界大断想 作者:cinason 元嘉三十年,是宋文帝刘义隆统治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所弑,而在西方的这一年,也就是公元 453 年,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人首领阿提拉亦溘然长逝,再加上头一年被弑的魏太武帝拓跋焘,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东西方即有三位统治者暴卒,而他们在当时都分别是南北中华世界和罗马蛮族世界的杰出首领。在这三人之中,阿提拉的死无疑最具争议性。其时整个罗马帝国已摇摇欲坠,在上一年和前一年刚刚攻掠了高卢和意大利,西罗马已经残破不堪,阿提拉打算稍作休整再作征伐,于是娶了一位新娘希尔迪科(Hildico),然而就在新婚之夜的次日清晨,久久不见洞房动静的臣属
2、们冲进房内,却发现他们伟大的首领已经倒毙在血泊之中,而在一旁哭泣的新娘正瑟瑟发抖。鉴于西方中古史料的稀缺以及对蛮族历史的忽视,有关阿提拉之死的真相在当时即已无从得知,后人只好凭借传说和想象去臆断这一宗疑案。刘义隆,407 年453 年,小字车儿,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424 年),大臣徐羡之等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刘义隆。刘义隆在位二十八年,史称宋文帝。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修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
3、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文帝元嘉之世(424 年453 年),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刘劭,426 年453 年,字休远,刘义隆长子,母为皇后袁齐妫。元嘉三十年(453 年),因巫蛊之事,刘义隆欲废太子,刘劭知道之后,遂与其弟刘浚共谋,率兵夜闯皇宫,将其父杀害,自立为皇帝,改元“太初”。刘劭因弑父篡位而导致众叛亲离,在位仅三个月即被率兵讨逆的刘骏所击溃,刘劭被俘后遭处斩,并被刘骏称为元凶。阿
4、提拉,Attila,406 年453 年。他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亦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的奥尔良地区,最后终于在沙隆之战被停止了向西进军。然而后来他却攻向意大利,并于 452年把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攻陷,赶走了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由 448 年至 450年,匈奴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欧洲历史中更富传奇性。在西欧,他被视为残暴及抢夺的象征,但
5、同时相对地亦有历史记载形容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尤见于古北欧的萨迦文献记载中。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拓跋部人。423 年452 年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正平二年崩于平城,享年四十四岁。军事家,优秀的骑兵统帅。北魏泰常八年(423 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他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为谋臣。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并且开创了骑兵闪击战的雏形。从即位之初,便整治吏治,励精图治,先后攻灭北燕、北凉,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南朝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后者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
6、,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始光四年(427 年),魏军攻夏都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时,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诱固守之夏军脱离坚城,当夏军出城追逐时,又采纳崔浩分兵潜出袭其后之计,果获全胜。他率领北魏军队讨伐大漠部落柔然。尤其是在 429 年,他对柔然作战中取得了最辉煌的一次战果。从此,北魏在继汉武帝破匈奴之后,中原王朝对草原部落作战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他常从卒伍中选拔将才,用其所长。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他在生活中,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喜欢听取古弼,高允等忠臣们直言不讳的进谏
7、,但是在晚年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在位二十九年,正平二年三月被宦官宗爱(时任中常侍)暗杀。从名字上看,这位新娘似乎是一名日耳曼少女,于是人们便联想到了十六年前勃艮第人与匈人的一场大战,严格地说,那是匈人以同盟者或雇佣军的身份在替罗马人打仗,旨在消灭莱因河畔日益壮大的勃艮第人。大战异常惨烈,在日耳曼人中留下了极其恐怖的印象。勃艮第人伤亡惨重,几至全军覆没,首领也被杀死,而领导那场大战的匈人的首领并没有留下名字,于是人们便附会到后来神秘死亡的匈人之王阿提拉身上,认为阿提拉其实是遇刺身亡,而那位日耳曼少女很可能正是当初遇害的勃艮第王的遗孤或族人。这种联想也反映到了神话传说和史诗中。在日耳曼人的传
8、说埃达(Edda)中,阿提拉(Atli)以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和暴君的形象出现。他一方面公正严明,是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君王相对于当时腐败的罗马皇帝,另一方面却又残暴嗜杀,不信上帝;勃艮第人在与匈人的战争中失败,王国被匈人灭掉,国王贡达哈里也死于阿提拉之手,然而国王的妹妹克琳希尔德却设法嫁给了阿提 日耳曼人,古代占据中欧和东欧广大地区的部族,自称德意志人(Deutsche),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的地区,从事游猎、畜牧为主,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其语系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部分日耳曼人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出现了土地分配不均的现
9、象,少数军事贵族往往占有更多土地,军事首领及其亲兵以征战为职业,战利品通过抽签方式来分配,首领分到的战利品常常多于亲兵。此时的日耳曼人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随着罗马帝国陷入危机,日耳曼人从北方多瑙河一带不断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展开袭击。罗马帝国后期(三世纪至五世纪)分布在莱茵河以东的日尔曼各部族,主要包括法兰克人、伦巴德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汪达尔人等,以及迁到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哥特人。四世纪末,日耳曼人各部族在来自东方的匈奴人的压力下,相继卷入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从而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那些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纷纷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日耳曼人王国,其中
10、著名的有:419 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714 年亡于阿拉伯人);439 年,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534 年亡于拜占庭帝国);568 年,伦巴德人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伦巴德王国(774 年亡于法兰克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在同当地土著居民(凯尔特人)不断冲突的过程中,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逐步融合。在整个日尔曼人的王国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勃艮第人,属于东日耳曼民族的部落,可能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移居到丹麦的勃恩霍姆岛,然后又向欧洲大陆迁徙。勃恩霍姆岛在古丹麦语中称为勃艮第霍姆,就是勃艮第岛。古代关于维京人的诗歌说他们是从勃艮第来的,因此被称为
11、勃艮第人。早期罗马帝国的历史,包括塔西佗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及勃艮第人的来历。根据六世纪哥特人的历史记载,在四世纪时,勃艮第人被哥特人击败,移居到莱茵河西岸,建立一个王国,和西罗马帝国对峙。但五世纪时,第二个勃艮第王国的国王冈多巴德和威尼斯主教关系良好,他的儿子西吉斯蒙德归依了天主教,可能当时许多勃艮第人信奉了基督教。勃艮第人可能受到匈奴人很大的影响,匈奴人妇女在婴儿时期就把头束紧,以使头变长为美,在勃艮第人的墓穴考古中也发现匈奴人的饰物和头部变长的妇女骨骼。勃艮第人虽然从属于罗马帝国,370 年,西罗马帝国曾将勃艮第人列为可以资助的部落,以对付日耳曼蛮族阿拉曼尼人,但勃艮第人并不受统一的指挥,经
12、常侵掠罗马帝国的高卢省。411 年,勃艮第国王扶持了一个罗马傀儡皇帝乔维努斯,以他的名义侵入莱茵河东岸,436 年被罗马军队联合匈奴人击垮,残存的勃艮第人迁移到日内瓦湖畔,向西发展,逐渐控制了现在法国境内的罗讷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起第二个勃艮第王国。534 年,被法兰克王国吞并,勃艮第人逐渐被融合。只是保留了这个词,成为法国西部的公爵领地,逐渐成为地名。以后所称的勃艮第人只是指这个地区的居民或勃艮第公国的臣民,并不是原来勃艮第民族的人。目前法国东部和瑞士法语区的人可能比较多地保留有勃艮第人的血统。东北亚的北匈奴在被汉朝军队击败之后西迁,其后是否成了入侵欧洲的匈人尚无定论。肯定这一想法的人认为,
13、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河中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吐火罗斯坦),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即是白匈奴。在三世纪末,这个几乎消失了的民族,或者一个新兴的草原民族,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欧洲文献里他们被称为匈人(Hun),中文又译匈奴人。匈人于 350 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伊朗人国度。埃达,又称伊达或伊达斯,冰岛史诗,
14、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北欧文学经典,也是在古希腊、罗马以外的西方神话源头之一。“埃达”一词在古代斯堪的那维亚语里原义是“太姥姥”或是“古老传统”,后来转化为“神的启示”或“运用智慧”。北欧神话中英雄的后裔,即今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及德意志东北低地的日耳曼民族。五世纪左右,日耳曼人大致分布在莱茵河、多瑙河地带,与罗马帝国相邻。约在五世纪中叶,当时基督教在整个欧洲盛行,由于其在政治强力打击,日耳曼人的神话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渐渐付之一炬。七世纪左右,随着一批北上的移民移至冰岛等处,日耳曼人的神话在冰岛地区反而保存下来了。至今保留的较为完整的有冰岛史诗埃达以及日耳曼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等。拉,最终她用提尔
15、之剑杀死了阿提拉,为哥哥报了仇。关于这把剑的传说也是很精彩的:提尔(Tyr)是日耳曼人的战神英语中的星期二就是根据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武器是剑,传说谁得到提尔之剑,就能每战必胜,可是他自己的性命终亦必死于此剑。据说此剑藏于祭祀提尔的庙中,忽然有一天不见了,后来经过许多时候,出现在一个罗马人维特里乌斯(Vitellius)手里,因而他就毫不费力,成为罗马皇帝。可是他不善用此剑,终于又为一日耳曼武士所得,以此剑杀了维特里乌斯。日耳曼武士持此剑所向无敌,老年后将之藏于地下。其后,有人在地里发现了此剑,遂献给当时的皇帝匈人阿提拉,阿提拉对之奉若神明,认为是天赐神剑,必能保佑每战克捷,于是在此剑指挥之下
16、,阿提拉连战连胜,驰骋于整个欧洲,只是他最终还是被此剑所杀。而在日耳曼人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则是另外一种情形。阿提拉的名字换成了日耳曼的拼法艾柴尔(Etzel),艾柴尔大王也不再是克琳希尔德复兄仇的对象,相反倒成了她藉以替夫报仇的强大靠山,正是凭借匈人的帮助,克琳希尔德才杀死了谋害她前夫西格弗里德的凶手哈根和他的主人她哥哥勃艮第王贡太,而她本人最终也被艾柴尔手下的东哥特王狄特里希杀死。传说虽然不可尽信,但也能折射出不少湮没的历史。可以肯定的是,阿提拉是非正常死亡的,尽管这很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匈人帝国的内部矛盾。为了进一步的分析,我们需要弄清匈人帝国的来龙去脉;不幸
17、的是,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实在有限,许多问题至今仍处于假说阶段。首先,匈人到底是怎么来的?欧洲的匈人(Huns)真的就是亚洲的匈奴人(Hsiong Nu)吗?在近代以前东西方交流不多,人们尚未注意到这一问题,最早将 Huns 与中国史书上的匈奴联系起来的是十八世纪的法国学者德基涅,随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为人所重视,发表的文章也日益增多,遂形成了与蒙古学、突厥学并列的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匈奴学。目前在学术界为多数人所赞同的意见认为:四世纪出现在欧洲的 Huns 应该就是中国历史上在二世纪初远遁不知所之的北匈奴的一支,因此时下国内的书中一般都持该观点,并把 Huns 译作匈奴;但是,反对的意见也有不少,主要
18、是因为上述观点的可靠证据着实太少,从二世纪到四世纪有两百多年的空白无法填补,只凭一些只言片语的推断很难完全令人信服。我以为,假如把 Huns 认为纯粹是西迁的北匈奴,甚至认为 Huns 的首领也是匈奴北单于一系,那显然是太过狭隘、缺乏证据的臆测;但若将之视为“匈奴别部”、“匈奴别支”或“匈奴之苗裔”,就如中国的正史在谈到羯、突厥、铁勒等族的来源时所记载的那样,则未尝不 提尔,北欧神话里的战神,巨人希米儿之子。传说他是契约的担保人,盟誓的临护者。当其他的神同芬里斯怪狼开玩笑、把它捆绑起来的时候,提尔作为信用的保证人将手臂伸进狼的嘴里。狼发现搁绑它的众神实际上是设下圈套,立即咬断提尔的手臂。从此提
19、尔成了独臂神。但他身佩宝剑,总显得威风凛凛。古代按剑盟誓的习俗即起源于北欧人对战神提尔的崇拜。许多传统的剑舞,都是为纪念战神而编导的。奥鲁斯维提里乌斯日耳曼尼库斯,15 年69 年,罗马帝国的皇帝之一。在 69 年的“四帝之年”中,他的部队击败了皇帝奥托,奥托自杀,维提里乌斯进入罗马城,成了该年的第三位皇帝。但在 69 年年底,支持维斯帕先的部队进罗马,维提里乌斯兵败被杀。尼伯龙根之歌,著名的中世纪中高地德语叙事诗,讲述的是古代勃艮第国王的故事,大约创作于 791年792 年,作者不详。作者融合了很多异教的故事题材和源自五世纪口头英雄传说,以此为材料创作了这篇史诗。后来这首诗散佚,现行版本的尼
20、伯龙根之歌是大约 1190 年1200 年间由某个奥地利作家重新编纂的,但是大体内容与原诗相同。人们把这篇史诗称为德语的伊利亚特。因为它和希腊著名史诗伊利亚特一样,追溯到极远的上古时代,把渺远的神话中遗留下来的历史片段和历史人物结合起来,成为了一部体现本民族品格的伟大诗作。虽然不及伊里亚特著名,但在弥漫于其中的悲剧性却胜于前者。这部史诗里充满了对命运的悲剧、对罪行不可避免的报偿、对正与邪光明与黑暗力量无止境的力量交锋的描写。这个故事和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一个更加原始的故事 Volsunga Saga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Volsunga Saga 主要描写 Sigurd 和他的祖先的历险,和这里
21、的故事有很多细节十分相似;这里主人公的家谱也一直上溯到北欧神话中的奥丁大神。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下附汉的为南匈奴,留在漠北的为北匈奴。和帝时(91 年),北匈奴被东汉和南匈奴击败,一部分西迁,其余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后被鲜卑所并。羯,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匈奴的一个分支。源于小月支,曾附属匈奴。魏晋时散居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受汉族地主奴役,被称为羯胡。信奉“胡天”。晋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为五胡十六国之一。旧时用羯胡泛称来自北方的外族。可。匈奴曾经征服了许多国家和部落,这些国家和部落的分布应该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撰史者的眼光之内,尤其越往西北我们所知越少,很
22、有可能西迁的 Huns 的主体正是活动于那些地域的部落,而由于他们从前曾受匈奴统治,因此仍以 Huns(匈)自称。所以,凭着先入为主的假想去苦苦地构拟北匈奴西迁的详细经过未必是可取的。首先应当分别弄清 Huns 和匈奴各自的详细情况:语言、风俗、信仰、部落组成、政治传统等,这样再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或许就可以发现一些 Huns 来源的端倪。正如西迁的 Turks 虽然早就不是公元六到八世纪在漠北和中亚建立帝国的那一族人却仍然被叫做突厥人一样,我们也不妨把西迁的 Huns 就叫做匈奴人,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匈奴人在欧洲的活动以及匈奴人的伟大领袖阿提拉的功业。四世纪中叶,中华世界仍然是一片大乱,
23、迁到南方的晋国的统治已经基本上稳定下来,北方则继续保持着群雄争霸的局面。属于羯胡一系的匈奴人此时由于不停的内乱已经使他们的赵国分崩离析二十年前他们伟大的领袖石勒曾经一战告捷,消灭了西面的属于屠各一系的匈奴人的赵国。匈奴人的式微给别族带来契机,未来将统一北方(虽然短暂)的秦国的建立者 突厥,中国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零、铁勒。南北朝时铁勒原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突厥是铁勒的一部,以狼为图腾。五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以善锻铁被柔然称为“锻奴”。六世纪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方物。546
24、 年合并铁勒部五万余落(户),势力逐渐强盛。552 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西海(今咸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汗国官制有二十八级。税法规定对普通牧民、黑民(战争中归附者)“征发兵马、科税杂畜”。历法以动物纪年。五世纪始创制突厥文,亦名鄂尔浑叶尼塞文,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1889 年在鄂尔浑河发现 阙特勤碑 和 毗伽可汗碑后,始为世人所知。据新唐书、旧唐书的
25、突厥传,前一碑文的汉文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582 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638 年和 659 年,东西突厥先后统一于唐。680 年,南迁的东突厥之后北返复国,建立后突厥汗国,745 年亡于回纥。突厥各部乃大多附于回纥,一部西迁中亚,另部南下附唐。铁勒,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546 年突厥灭高车尽降其部众,铁勒诸部遂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嘉 十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