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取威虎山与牡丹亭的艺术手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智取威虎山与牡丹亭的艺术手法.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 在艺术表现形势上有什么不同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是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成,是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该剧自 1958 年夏天由上海京剧院创排以来,先后演出数千场,堪称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剧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被几代人传颂,独具韵味的曲调唱词至今还被人时常唱起。侦察排长杨子荣豪爽刚毅,参谋长少剑波足智多谋,两大英雄人物一刚一柔。性格鲜明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情节、雄浑开阔的画面,使该剧洋溢着一种威武豪壮的阳刚之美。智取威虎山的艺术表演形式包含了传统京剧和来自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即便从当代视角来看,仍散发出东西合璧及“跨界”的时尚魅力,
2、是经典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400多年前,我国明代杰出的戏曲大师汤显祖完成了不朽的经典巨作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至情至美的爱情故事为世人景仰和传诵,被称为“一个伟大的中国梦想”。在昆曲牡丹亭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我们终于又迎来了大型舞剧牡丹亭的诞生,这部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联合创作演出的力作,让我们看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感受了经典作品的永恒。舞剧牡丹亭在传承经典和追求创新上,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其表现出的“大喜大悲、大雅大俗”的艺术特色,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首先“大喜大悲”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对经典名著的理解和把握,为完整揭示作品的基调和内涵确立了前提。在一切爱情
3、经典中,人物命运的悲与喜、生与死是永恒的主题。牡丹亭之所以传承 400多年而不衰,打动和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就在于男女主人公敢于突破封建礼教,历经大喜大悲,不畏穿越生死,大胆寻觅自由灵动的爱情之梦,表现了爱情的浪漫和伟大。舞剧牡丹亭的编导从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出发,准确把握艺术经典的独特性,打破了原著的时空结构,将故事和人物作了必要的调整和删节,在不违背原著立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新颖的创造,突出表现了杜丽娘为争取精神和爱情自由,执着追求真情真爱,彰显人性美好这一核心思想。全剧由序、闺塾惊梦、写真离魂、魂游冥誓、冥判回生组成,前因后果,一目了然,神韵贯通,一气呵成,体现出了严谨的创
4、作态度和较高的文学功底。全剧故事情节奇异多变,舞蹈语言丰富多彩,人物命运中的喜与悲、生与死情感浓烈,呈现出悲喜交织,生死相依的景象,观众心灵深受震撼,常常跟随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而跌宕起伏。这种审美感受始终贯穿全剧,在第四场冥判中达到了高潮。面对判官无常,面对生死考验,杜丽娘依然初衷不改,争取爱的权利,最终令神鬼动容,为杜丽娘打开地狱之门,使其魂魄得以飞出冥府,与前来找寻的柳梦梅相见,重新获得新生,从而实现了由悲到喜、由死而生的美好结局。尾声杜丽娘和柳梦梅身披绣满大红牡丹的长长嫁衣,缓缓走向高处,有情人终成眷属,让观众真正领略爱可以穿越生死,爱可以创造奇迹的伟大命题。全剧舞台呈现多样化,虚实结合
5、,意境深远,为喜与悲、生与死的演绎和升华发挥了作用。舞美设计将舞台划分成三个表现空间,形成了立体的观赏感受,给剧情和人物的发展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高平台用于背景的交代,台口升降与第四场冥判紧密结合,共同与舞台形成了有机的整体。通过使用“威亚”技术,将杜丽娘的魂魄离身,黑白“无常”的出没在空中表现得恰到好处,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压迫和冲击。全剧赋予牡丹更多的象征意义,通过牡丹的色调、多寡和形体变化,从中拆解出多重含义,以推动剧情变化和抒发人物心境,如中规中矩的大红牡丹隐喻了封建礼教的严酷束缚,灰色破碎的牡丹代表了剧中人物低垂失落的心情,黑色牡丹暗示着死亡和悲哀,云状的纯白牡丹则表明爱情的纯洁和复生。其次“大雅大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对舞蹈艺术的尊重和创新,为着力提升作品的美感和力度开辟了道路。大雅和大俗既相互独立,具有各自的表现空间和意境;又相互融合,表达彼此的转换和递进。舞剧牡丹亭从舞蹈艺术的本体出发,紧紧抓住原著杜丽娘由梦生情,因梦而死,死而复生这一浪漫情节,着力营造梦幻般的意境,突出了梦幻之美,意境之幽,舞蹈之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