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游石钟山记》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pdf
《《石钟山记》《游石钟山记》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游石钟山记》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石钟山记 游石钟山记群文阅读练习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第 12 课 【本课篇目】石钟山记 【选题理由】第一道题选择了 游石钟山记,本文和课文 石钟山记 一样,都是描写石钟山的课文,看两篇文章在阐发的道理上有所不同,通过阅读文章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第二道题选择了游石钟山记,从本文作者、苏轼等人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讨中,思考自己所受到的启发。第三道题选择了小石潭记和石钟山记。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通过阅读选文,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四道题选择了新城游北山记,这篇文章和课文时钟山记一样,都描写了环境恐怖的气氛,试比较两者写作意图的异同。第五道题选择了游褒禅山记等三篇文言文,
2、通过综合阅读,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窾,遂为辩以补其遗。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桶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
3、之也。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蠡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久矣其力之不胜。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候好古者。(罗洪先游石钟山记)注释:船靠岸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指刘秀王莽昆阳大战古战场盘曲貌 【小题1】本文第二段“丙午春,余过湖口”一句用的是_纪年法。【小题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垂 者 磬 悬(_)
4、是 石 当 彭 蠡 入 江 处(_)略不相肖(_)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_)【小题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词性、意义均相同的一项是()A听其所以鸣者/因记以候好古者 B注之水/又况人之心乎 C遂为辩以补其遗/因记以候好古者 D错出于惊涛/巨浪其亦有助于石 【小题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2)石虽坚,久矣其力之不胜。【小题 5】本文对石钟山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第二段划线句予以赏析。【小题 6】分别概括本文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阐发的道理。【答案】【小题 1】干支 【小题 2】像钟磬一样地正对着完全、丝毫本来 【小题 3】C 【小题 4】(1)声音原本就是
5、从空隙中发出来的,如果把它当中弄实,也会又变得哑掉发不出声。(2)石头虽然坚硬,但经不住水力冲刷已经很久了。【小题 5】这一句根据作者探洞的顺序,自外而内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先后把上钟山内部景象比作战场、古城、佛教文献中的大海,形象生动而又别致地写出了其内部的多姿景象。【小题 6】苏轼阐发了事情要目见耳闻才能下结论的哲理,而本文阐发的则是人要虚心方能有所成的哲理。【解析】【分析】【小题 1】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
6、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具体考查的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换年。“丙午”属于干支纪年法,其中“丙”是十天干之一,排第三位。“午”是十二地支之一,排第七位。【小题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注意加点字的位置,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根据该词所在的语境进行综合判断。本题,句意为: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磬:像钟磬一样地。句意为:这石钟山正对着彭蠡湖
7、入江处。当:正对着。句意为:丝毫不像。略:完全,丝毫。句意为: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固:本来。【小题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虚词的具体义项。A 项,第一个“者”,助词,表判断;第二个“者”,代词,的人。B 项,第一个“之”,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瓮盎罂卣”;第二个“之”,助词,的。C 项,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D 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故选 C。【小题 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
8、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字落实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注意:(1)夫:发语词,不译。固:原本,本来。窾:空隙。苟:如果。实:弄实,使充实。喑然:沉默的样子,变得哑掉发不出声。(2)胜:承受得住。久矣其力之不胜: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其力之不胜久矣”。【小题 5】本题考查对文章精彩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重要句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句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作答。本题,此段语句
9、为景物描写,“缘石以登”“稍深”“入其中”表明作者是以探洞的顺序写来。“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用比喻的手法将所见之景比喻成古战场,写出山石林立的雄奇景象。“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用比喻手法,将所见之景比作咸阳城,写出其锦绣华美之态。“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用比喻手法将所见之景比作佛教传说中的大海,写出所见之景
10、的诡谲奇幻。总之,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而又别致地写出了其内部的多姿景象。【小题 6】本题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力。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做这种题,一般要通读全文,细细体察作者的用意,还要注意一些重点的句子,尤其是议论句,文章或段落的开头句、结尾句等。本题,让分别概括本文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阐发的道理。需要对本文和石钟山记非常了解。在苏轼石钟山记的尾段,作者有这样的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作者的总结,因此,可以概括作者要阐发的道理为:事情要
11、目见耳闻才能下结论。本文,最后一段也是全文的总结。作者说“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等等,都在说明人要虚心方能有所成的哲理。【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
12、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 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
13、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地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所以钟的形制
14、,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弇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窾”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正对着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那些没有浸
15、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2.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
16、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虚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蠡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耶。因记以俟好古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钟山记 游石钟山记 钟山 阅读 练习 统编 版高二 选择性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