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pdf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时 分配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1.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的科学思维能力。2.体会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的特点。情
2、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2.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泰斗。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 岁那年开始创作,在 1941 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其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地系列、钢窟系列等。写作背景 本课两文皆选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650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的一大悬案。20 世纪 70
3、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读准字音 遗骸(h i)褶皱(zh)劫难(ji)追溯(s)两栖(q)鸟臀目(t n)骨骼()衍射(y n)潮汐(x)硅(u)携带(xi)铱(y)辨清字形 慧(hu)智慧 熔(r ng)熔化 彗(hu)彗星 溶(r ng)溶解 理解词语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长。熔化:固体加热到一
4、定温度变为液体。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新课导入 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新课展开 恐龙无处不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1986 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
5、“恐龙无处不在”。他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2.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6、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短文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引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是支持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出结论”的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浅出、通俗易懂。【感悟精彩句子】1.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
7、发现肯定会对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我们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也常常会领悟
8、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方有独到的发现。2.“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是解决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 短文 导学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