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语言特征及英译策略 刘瓅莹;陈嘉彧;陈骥【摘 要】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先秦以前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经中的隐喻观启蒙于古代“取象比类”思维,其隐喻之“本体”“喻体”“喻底”相较其他文献又具有强烈的中医语言特色,造成内经翻译工作的复杂化,给外国学者对内经理解与学习增加了难度.笔者通过分析隐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比较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译本,总结出类比推理、本体补偿,精确描述、喻体直译,重视文化、喻底意译 3 条翻译策略,以期为指导中医经典文献的英译实践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8【总页数】4 页(P1
2、143-1145,1155)【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英语;隐喻;翻译;策略【作 者】刘瓅莹;陈嘉彧;陈骥【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1137;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成都 611137【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H31 内经代表了中国先秦之前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医学成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内经英译事业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历史潮流推动的必然结果。内经语言精准达意,寓意深厚,医理的内涵常表达于大量隐喻(metaphor)之中。隐喻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家丰富的语言
3、表达力,也体现了先人独特的认知思维。如何使用精准的外文语言对这些隐喻进行意义对等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内经原文中的大量隐喻现象,以名家内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同时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探析内经中“隐喻”翻译的内涵体现,进一步探讨中医古籍的翻译策略。1 内经隐喻观的启蒙“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起源于周易,是易经和内经特有的意象思维方式1,其思维过程与现代意义上的隐喻不谋而合。内经是“取象比类”思维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典范,其中的隐喻富有典型的中医特色。1.1 取象比类和隐喻 取象比类是我国古代先哲用于研究未知抽象事物的思维模式,又称“援物比类”“假物象形”等。顾名思义,即通
4、过观察“象”然后与“类”之间寻找共同特征,以“象”代“类”之义。古人所取之“象”,为肉眼可以看见或感官可以感知的天下万物之属性;“类”一方面指对事物的综合归类,另一方面指事物的相似或相同。“比类”就是经过认知者提炼比较后,对事物相似或相同属性的抽象归类及综合2。隐喻是指将 2 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婉转的表达或映射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语言行为3。取象比类与隐喻在认知结构要素、认知媒介上都是相通的2。因此,笔者认为中医常用的“取象比类”思维方式从语言学角度讲就是我国古代隐喻的体现。1.2 内经中隐喻的源流“取象比类”最早源于周易。易传系辞上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5、,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说,人通常会依据所观察到的万物,而推导出规律性的认识。由此周易创建阴阳八卦学说以概世间万物规律,是为“大道”。内经与周易同源,是周易在中医应用上的延伸,其共通的思想便是“取象比类”。内经中明确提出“比类”的思想,如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素问示从容论)共 9 处。同时,内经在“取象比类”思想基础上提出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形成独特的隐喻体系,其同源于周易又异于周易。2 内经隐喻的特征 内经中的隐喻作为语言工具,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基于古代“取象比类”思维
6、影响下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说,隐喻由“本体”(tenor),也称“话题”(topic)“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三部分组成4。在内经中,由于其特定的中医历史文化背景,其隐喻各组成部分运用鲜明的中医“天人合一”思维及哲学“取象比类”思想,而具有直接描述和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功能,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指导治疗原则,构建中医的基础范畴、核心概念和隐喻模型的功能5。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以隐喻的三部分对内经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的探究。2.1 本体特征 在内经中,本体主要指中医学各方面的内容,包括病理、病象、治则。同时由于中医思维受古代哲学的影响,本体中常包涵哲学性内容,喻于中医的“病
7、理、治则”中。从本质上说,病象类术语是以形象的事物互喻,或者说用具体说明具体,而病理和治则类术语是用形象的事物喻指抽象的概念,即用具体说明抽象6,其中不乏哲学性内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水为阴,火为阳”,其中“阴”“阳”即为本体。最初“阴”与“阳”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后将这两个概念应用于中医理论体系中,使其抽象化。“阴”是有形的,具有寒凉、向下的特性。“阳”是无形的,具有温暖、向上的特性。“阴”“阳”的特性分别与“水”“火”的特性相似,因此将“阴阳”隐喻“水火”。灵枢水胀有:“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女子腹中包块为本体,石为喻体
8、,二者都坚硬而有形,因此将女子腹中之病理包块隐喻为石瘕。2.2 喻体特征 人类往往运用“喻体”即人类可以具体感知的宇宙万物,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与宇宙万物属性进行比较归类,进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在内经中,喻体可以被分为自然象、社会象。认知喻体是了解隐喻含义的第一步,只有挖掘喻体的特性,方可进一步了解本体特性并认知疾病。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将心系统隐喻为“君主之官”,“君主之官”即为喻体,强调了心系统功能的重要性。2.3 喻底特征 理解隐喻在于发现跨范畴的“相似性”,即喻底。隐喻赖以存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千变万化的,但总体来说存在着两种相似性,一是感官相似性,二
9、是超感官相似性7。前者是指基于视、嗅、听、味、触等感官所获得的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后者则是借助人们的抽象思维概括而成的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内经中认知隐喻是必不可少的思维过程,古人称“应象”。“应”,即对应、响应。对“喻体”(物象)和“本体”(病理生理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结论方为“应象”。内经中的隐喻通过各种相似性构建联系即表明喻体特征又表明本体功能。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万物从土而出,而脾为运化水谷精微以养五脏,因此此句将脾喻为土。3 内经隐喻的翻译策略 目前海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内经英译本为由 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在 1982 年出
10、版的美国学者 Liza Veith 翻译的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以及国内由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 2005 年出版的李照国主译的黄帝内经 素问。同时较新的译本还有 Paul Unschuld(文树德)素问的评述译本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Volumes of the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Project: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 Dis Inner Classic-Basic Questions(2011)和罗希文编写全
11、篇并全译前章的 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DI NEI JING(2009)。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显而易见的是以上 4 位翻译家的译本各有特点。李照国主要借用西医词汇,采用音译与注释的形式;罗文希较重视词汇的选择;Liza Veith则多是直接意译,较少保留内经原有名词;Paul Unschuld 在 4 位翻译家中最重视原文,其译本多音译,句式结构也最贴近内经原文。内经中的隐喻以“三要素”(本体、喻体、喻底)为基本结构支点,加之传统“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形成了既具有修辞性又有思维性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特征使内经翻译既要注重语言形式的转换,也要注重中医思维的传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帝内经 隐喻 语言 特征 策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