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2019年文档.pdf
《全球化视野下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2019年文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化视野下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2019年文档.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球化视野下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 “焦虑”是当下社会人们都会经历的一种心灵煎熬,笔者主要是以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入手深刻揭示了人们能够认同焦虑,人们也意识到焦虑的原因,但是人们在意识到这些焦虑之后仍然没有找到合理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难题,于是人们就在进退两难的抉择中徘徊,找不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出路。一.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 近百年来,民族化与“西化”如影随形,从未间断,但总的来说,似乎还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像柏林墙倒塌、东西方冷战终结以后那样,四处弥漫着因明确意识到民族身份在持续的现代化追求中渐趋模糊乃至“丧失”而滋生的如此浓重的焦虑情绪。当然,人们对身份认同的焦虑也来自于现实社会变化的无穷性,生活在这样一个
2、不确定的世界,物质和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的社会归属感也在不断降低,个人的身份也逐渐模糊,所以认同的焦虑是当下人们共同的追问,不断追寻身份的认同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归属感的过程,看似简单的“我是谁”的问题,在当下社会环境来思考的话,反而变得很模糊,对自我归属感不断追问的过程也是人们确立身份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并不短暂。关于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关于学术本土化的问题,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逐渐表现出对一百多年来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性”逐步失落的忧思,对“五四”文化进路的质疑,对 20 世纪激进主义思潮的抨击,对“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等文化守成派价值的重估和揄扬,钱穆、陈寅恪等国学大师一时
3、间成了读书界的大热门总之,上述一切都是在明确意识到西方文化的压抑后作出的有意识反拨,而这种反拨所显示的回归民族传统和持守民族本位立场的文化意向,正好体现了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林毓生认为,在五四时代,中国整体性的反传统主义掩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甚至可以说造成了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断层状态,因此后来还引起了中国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林毓生的观点从某个角度说明了中国目前的“失语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断裂,所以“失语”正是反应了中国文化内在的选择和价值,也反映了我们对中国文化整体认同方面的忧虑。然而这些焦虑的实质就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非常
4、清楚地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要秀出自己的风格,就必须要“走自己的路”,但问题是许多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迈步出发、往哪个方向走才是对的。在学术本土化的问题上,我们是否要迈向新儒学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困惑,单就现在海外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的运思而言,就证明他们立论往往依据西方现在的需求,仍然是以西方的价值需求为准的。二.民族焦虑的根源 民族焦虑的根源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发展有莫大的关系,中国上个世纪将近 30 年来封闭的文化环境让中国文化错过了许多发展的机会,比如说严格布森的语言学诗学,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还有新批评主义理论,以及那些现象学,接受美学等等一些先进的文学理论我们都错过了,而这
5、些新兴的理论都掀起了文学理论界的革命,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当时都没有把握时机,错过了本民族文化理论发展的大浪潮。而新时期以来,文化环境大解放,西方思潮像潮水般涌入中国,但是由于我们还来不及消化,许多理论知识被引进来而没有加以吸收和利用,许多学者看到西方思潮之后只顾着搬用和挪用,没有耐心地“因地制宜”去是用,反而是急忙要搭建本民族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当时出版了许多文学理论相关著作,但是都缺乏深厚的文化积累。虽然西方思潮给中国文论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但是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并没有解决,所以脱离了中国文学实际建立起来的文学理论并不能让中国文论摆脱尴尬的发展困境。更严重的问题是:只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球化 视野 民族 身份 认同 焦虑 2019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