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终稿).pdf
《六国论(教学设计终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教学设计终稿).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国论(教学设计终稿)临汾一中 李守明 【教材分析】按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理解(能力层级 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综合(能力层级 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
2、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 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种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 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 C)、(能力层级 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课文中词
3、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学法设
4、计】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以 40 分钟为标准一课时)导入新课(3 分钟)9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 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课件显示)补充 2004 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题解“论”的
5、文体(课件显示)分析课文(共 22 分钟)教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 分钟)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教师点拨(15 分钟)(课件显示)【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 分钟)补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 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