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在柏林》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在柏林》教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在柏林教案 1212【课前解析】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到 400字。小说构思精巧。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带来了难以愈合的战争创伤。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柏林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发生的故事为材料,深切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体现了微型小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特点。【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
2、法。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2 一、导入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带来了难以愈合的战争创伤。处于战争中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阅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熟悉的字词多读几遍。2.思考这篇微型小说主要写了什么事?按照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概括文章内容。3.“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故
3、事发生在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故事有哪些人物?概括故事情节.”教师以问题为导向,指名学生回答。4.教师小结。聚焦人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环境理清故事情节发展。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予以引导,使学生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完成课件 5 的表格。(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节的发展(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关注人物行为之间的关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四、深入研读 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对文本的解读:问题 1: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说明了什么?预设 1: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健壮的男子不
4、得不去打仗。预设 2:说的是“几乎”,也就是说还有少部分的健壮男子,大部分的健壮男子都拉去打仗了,战争实在太残酷了!师总结:3 战争使很多健壮的年轻人失去了生命,现在连年老的也要上战场了,这是为后文“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作铺垫。这让人感到辛酸:战争给人带来的是痛苦和无奈,战争是残酷的。问题 2:老妇人和老兵的外貌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这句话。进而分析出“老兵”头发灰白,“老妇人”体弱多病,感受残酷的战争对人们身体、心灵造成巨大伤害。问题 3:老妇人的什么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引导学生找到
5、文中这两段话。“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问题 4: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预设 1:说明小姑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想的比较少,天真。预设 2: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师总结:两个天真的孩子根本不懂这个老妇人在干什么,所以才笑。问题 5:联系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到文中这句话。“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
6、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从而感受作者对战争的强烈控诉。问题 6: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通过替换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4 7:“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预设 1:听了老兵说的话,整个车厢的人都替老兵感到难过。预设 2:因为当时就是战争时期,人们特别能感同身受老兵说的话,说明当时的人们都十分痛恶战争。师总结: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上产生了
7、强烈的震撼,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1.“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2.“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因此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以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上,引导学生明白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小组交流讨论: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师总结:文章以小见大,截取战争中一列火车的一个小画面。叙述老兵在痛失三个儿子以后,把老妇人送进病院,再上战场,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
8、战争的痛恨。老妇人的遭遇只是一个代表,通过她的不幸遭遇,我们可以一窥战争期间很多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痛,这种痛不仅引起了列车上所有人的共鸣,也让我们感同身受,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苦难,要珍爱现在的和平生活。五、合作探究: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师总结: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发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5 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设计意图
9、:在深入研读和合作探究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读以及问题导向的方式感受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题。)课堂总结: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1.本课短短的三百多个字,短小精悍,但是表达的主题却是很深刻的。现在,请大家再次回顾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在这短短的篇幅中来表现出这样深刻的主题的呢?2指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批注,再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设置等角度进行引导。3学生反馈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指导。【板书设计】14.在柏林 在柏林起因:老妇人重复数数两个小姑娘嗤笑经过:老兵控诉结果:寂静战争残酷呼吁和平【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然后我对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对文本重点词句的解读中,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最后以“这短短的篇幅中来表现出这样深刻的主题的呢?”这个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批注,小组交流讨论,深化主题。但是由于我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中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多,不够激烈,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