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 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因此,
2、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
3、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其次,时序性原则。相比于高中的模块专题式教材,这类通史类教材时序性强,但也不是面面俱到。有些子目在编排上只选择了某个知识片段,使得历史知识零碎不完整,各知识之间跨度较大,新旧知识又缺乏必要的铺垫和承接,甚至子目之间呈现因果联系和相互推动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整合增加旧知识,加强知识的联系,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教学的承接。最后,学情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调整子目还是整合教材,都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调整。基础较好的班级更偏向于能启发他们思维的探究活动或者角色扮演,而普通
4、班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内容更加在意,一些探究性的子目之间的设问过渡在这样的班级就很难展开。(二)分析重点难点,巧设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是每一节课的筋骨,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则,对于教材子目的调整都是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的,而每一节课教学重难点是在分析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基础上设定的。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由于初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不少学生阅读过隋唐演义等小说,对隋朝建立、统一,隋炀帝的暴政等方面内容存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对这方面内容比较感兴趣。再加上经过一学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概
5、括、分析、比较,以及史料研读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为本节课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分析隋朝灭亡原因等探究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课标的指导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隋的统一、科举制度,教学难点定为科举制度。为了突破重难点,必须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第一,针对隋的统一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了隋朝疆域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学生根据这幅历史地图说一说隋朝统一的过程,通过地图直观的感受“统一”。历史地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与文字相辅相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正确合理的利用地图,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培养
6、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第二,针对科举取士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则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让学生从陈清泉、郑天禄的略论“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响的一段文字中,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感受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迫切性。紧接着,再通过两段选自沈为慧的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和袁行霈的中华文明史中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在与九品中正制对比的基础上畅谈科举制的进步性。几段文字材料的呈现能有效锻炼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我们在选择文字材料时,除了要紧扣重难点之外,还要保证材料的正确性、真实性,抛却那些似是而非的材料。二、开发诗歌资源,实现文史价值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些诗歌中,有很多充分反
7、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诗句。最典型的则是“诗圣”杜甫,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唐诗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与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大师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也倡导以诗文证史。所以在隋朝的这段历史教学中,我充分的挖掘运用了唐诗,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原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探究历史史实,领悟评价方法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造福千秋万代,但大运河的开凿对于当时隋朝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争论不休。针对这一问题,我引用了唐朝两位持不同观点的诗人的古诗,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和胡曾的汴水。让学生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探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在探究的过
8、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大运河的巨大作用,也对隋炀帝的暴政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两首古诗的运用让学生从多角度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教会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将隋朝进一步推向强盛。但同时,隋炀帝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唐朝诗人吴融的隋堤和罗隐的炀帝陵都对隋炀帝的功过是非做了或偏颇、或客观的评价。从简短的几句诗歌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象,隋炀帝的陵墓只有几亩田那么大,完全不符合其好大喜功的个性,最终落得了如此凄凉的下场。两首古诗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对于学生客观评价隋炀帝这一历史人物有着重要的作用。(二)加强思想教育,关注传统文
9、化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隋炀帝的功过,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探究,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运河的开凿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我国古代人民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是无与伦比的。从中领会大运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同时对于他们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影响。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优秀教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3、了解演说的特点。教学重点:从雨果包含激情的语言中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
10、的贡献: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教学难点: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伏尔泰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1、查找雨果、伏尔泰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正音正字 二、导入新课 雨果、伏尔泰简介 伏尔泰,原名弗郞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他是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
11、子,哲理小说老实人。雨果,法国作家,生于贝尚吕。父为拿破仑军官。童年时曾随父辗转欧洲各地。青年时政治和艺术上趋向保守。后随着查理第十反动统治的日益加剧逐渐转向自由主义。1831 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通过中世纪一次巴黎贫民起义,揭露了宗教势力和封建政权对人民的学生压迫,鲜明地体现了雨果的善与美、美与丑的对照原则。1841 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51 年曾积极反对拿破仑第三称帝,此后流亡国外达 19 年。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政论,现实主义倾向大为增强。1778 年,“教导人们走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另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
12、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的,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的演讲。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自由朗读 三、问题探讨 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明确:1、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2、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明确: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
13、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称为“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阅读并品味语言 1、他受到诅咒、受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明确:受到黑暗暴力的统治阶级的诅咒,帮人民摆脱愚味,人民祝福他,未来属于人民。2、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明确:这里的“黎明”指的是封建王朝即将崩溃,民主时期即将开始。这“微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和嘲笑,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他的沉着坚定给人以力量。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明确:只有
14、思想开放了,人民才能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明。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明确: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伏尔泰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作者强调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就是表明作者向黑暗宣战的决心。二、总结演说的特点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明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应注意:1、认清对象,确立主旨。即针对性。2、思路清晰,节奏明快。3、感情充沛,例证动人。4、语言准确,形象生动。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选择
15、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五、课后练习(二):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一、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作出思想上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称为“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练习(三):1、“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受到过去的诅咒
16、与未来的祝福,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2、伏尔泰的微笑,是对愤怒情结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怒与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高,催生的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黎明的曙光”。3、思想取代武力成为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意味着人民普遍的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这句话提示了启蒙思想家的毕生追求与巨大贡献。4、这句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
17、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爷爷和小树的教学设计示例 爷爷和小树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1、认识爷、棵、到、给、穿、暖、冷、开、伞、热 10 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 4 个字。认识一种笔画 和 5 个偏旁父、刂、冫、人、灬。2、能通过观察两幅图,小组合作学习等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看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难点: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教学准备:1、可拼成本课合体字的偏旁、部件卡片,爷爷和小树的头饰。棵、穿、
18、伞的猜字图。2、学唱歌曲小松树 预设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1、看图猜想,激发兴趣: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幅图大概讲了什么事?2、师出示课题爷爷和小树,请学生读准爷爷。3、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爷字的?4、师出示爷爷、爸爸,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偏旁父。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爷爷和小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一)读课文,读准字音。1、提示读课文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2、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一听谁读得最正确。3、指名分段读课文
19、,及时纠正字音。4、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课文。(二)自主识字。1、师课件显红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说说自己认识这些生字吗?在哪儿见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2、教师随机点击生字,学生练读。3、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师随机进行偏旁教学。4、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或部件的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5、猜字游戏:(1)一个学生指字,另一个背对着黑板猜。其他同学当裁判。如:一个学生指冷,另一个同学如果猜的是冷,其他同学就说:冷冷猜对了,请你快快回到座位上。如果猜的是暖。同学们就说:暖暖猜错了,请你想一想(2)看图猜字
20、。师出示穿、棵、伞三个字的图,学生集体猜字。随机请学生说说自己会穿什么或今天穿了什么;自己知道哪些伞。三、细读课文,理解句子。(一)学习第一段 1、听老师范读,你听出什么了?(教师范读时把我、门口、小这几个词读得突出些。)2、学生自己练习读。3、同桌互读,相互纠正。4、指名读。5、你能用上我家门口有-说话吗?6、再读课文第一段。(二)学习课文第二段。1、教师课件出示冬天刮北风的景象,请学生想象北风中的小树感到怎样?2、看到小树冷了,爷爷做了什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4、板书:穿衣,不冷。5、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教师范读时,突出暖和的衣裳。)6、看看图,说说暖和的衣裳
21、指什么?有什么用?你还知道暖和的-?7、指导读第二段,读出爷爷的关心和小树的高兴。学生练习读,同桌同学互读。8、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够。9、小树不冷了,它会对爷爷说什么话?引导学生分别戴上头饰开展口语交际。10、演一演第二段。(三)第三段。1、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小树安全地渡过了寒冷的冬天,到了夏天,小树变样了。(教师出示课件:夏天枝叶茂盛的小树)2、你发现小树的变化了吗?3、夏天到了,小树是怎样回报爷爷的呢?板书:撑伞,不热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哪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5、看图说一说,夏天,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绿色的-?6、爷爷在树
22、下乘凉心情会怎样?爷爷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进行讨论。7、演一演第三段课本剧。四、连读全文、背诵。(1)看着填空练习背诵。我家()小树。()天到了,()给小树穿上()。小树不冷了。()到了,小树给爷爷()。爷爷()了。(2)教师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练习背诵。(3)试着独立背诵。(4)同桌互背,相互纠正。(5)指名背诵,背下来的奖励一朵小红花。五、学唱童谣。爷爷和小树 下雪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小树不冷了,大热天,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 爷爷不热了,爷爷,真好!小树,真好!六、拓展说话:春天和秋天,爷爷和小树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七、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1学生打开书按笔顺描红,一边描一边记住每一笔的占
23、格位置。2仔细观察重点笔画位置,请同学说一说。3在书上田字格中把每个生字写一遍。4让学生提出难写的字。(不、四)(1)教师指导书写不字。电脑出示带田格中的不字 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观察后说一说:第二笔撇在竖中线右边一点起笔;撇变绿色。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上边出一点小头,竖变橘黄色。点击鼠标,闪 2 下。最后一笔点要与左边的撇对称。撇和点变绿色,点击鼠标,闪 2 下。学生说位置,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独立书写,写后与范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展示学生书写的不字,进行评改。(2)教师指导书写四字。电脑出示带田格的四字。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观察后说一说:四的第一笔在竖中线的左边,
24、行笔向下略向右倾斜。电脑竖变成红色。第四笔是竖弯,教师问:这是什么笔画,教学新笔画。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电脑:竖弯变成绿色,闪 2 下。?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独立书写 同桌同学互评并修改。展示书写优秀的字,共同欣赏。5同样指导写好五字。6、将书上田格中不、开、四、五 4 个字各写一遍。八、巩固练习 1、成生字本上的作业,每个生字写 3 遍。2、后练习 3,读一读,说一说。3、唱一唱小松树 九、课外延伸:1、演一演爷爷和小树 2、读一读:树 1 树是一座吹不倒的凉亭,农夫们累了,就会跑到他那里休息,他从未嫌弃过谁。树 2 树有很多手 他想捉天上的云 他想捉天上的星星 树的头发很多
25、 不怕动物的袭击 却怕暴风雨的来临 板书设计:穿衣 不冷 爷爷 和 小树 不热 撑伞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2017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调皮”的提示语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提示语在人物对话描写中的作用。2、了解并掌握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教学重、难点:1、了解并掌握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2、熟读、背诵“提示语”童谣。教学准备:1、ppt 教学课件。2、编写“提示语”童谣。时间安排:8 分钟左右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学习内容。二、实例讲解 1、课件出示学生学过的课文珍贵的教科书中的一组人物对话。2、指名分角
26、色朗读。3、认识对话描写中的提示语及它的作用。4、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分析提示语在句中的位置变化,发现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三、升华提炼 1、课件出示老师编写的“提示语”童谣。2、读一读、背一背,点拨理解。四、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另一组人物对话描写,默读。2、引导运用“提示语”童谣给这组对话加标点符号。五、布置作业 六、小结拓展 希望同学们能熟练背诵“提示语”童谣。大家平时在写自己的小文章时如果有人物对话描写,也可以试着变换提示语的位置,运用我们学习的童谣准确地加上标点符号,这样小文章就更加生动活泼啦!教学反思(包括教学设计特色说明):给人物的语言描写加标点符号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27、。特别是遇到整组的对话描写,随着提示语在语段中的位置不断变换,其中的标点符号也会跟着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时,学生往往一筹莫展。针对这种现状,我设计了“调皮”的提示语微课教学,希望能帮助学生掌握含有提示语的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进一步在习作中准确运用。本节微课教学设计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语言形象化。从课题中的“调皮”一词,到实例讲解时的生动描述,再到“提示语”童谣的编写,都充分考虑三年级孩子的学段特点,运用拟人化的儿童语言,让孩子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二、引用学生熟悉的人物对话作为教学载体。教学中引用了两组对话描写,分别选自三年级上册回自己的祖国去和三年级下册珍贵的教科书两篇课文。熟悉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没有距离感,学生面对视频自主学习时能尽快地进入思考状态。三、教学过程设计完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激趣导入实例讲解升华提炼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小结拓展”几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课中的知识点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的理解。由于是首次尝试“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尽管精心准备,在具体操作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的我的两点思考: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练,表达一定要准确,否则既延误了时间又不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学设计要多考虑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选择视频自主学习。
限制150内